清華學霸親授高分寶典:有謀有勇面對高考

一、考試成功三要素

提到高考,大家相對最關注的還是考試,而不是學習和教育,對不對?我不是說這是個問題,相反倒認為這觸及一個"真理",那就是考試不完全等於學習,學習好也不完全等於考試好——為什麼這樣講?因為我崇尚學習能力是很重要的能力,對人的一生都很重要,但它的內涵非常非常多,不可用考試來簡單的概括,免得有人用“考得好,人生也沒怎麼樣”來貶低學習能力的重要性。

反過來,考試也不是隻需要學習好,我看到過很多小朋友,平常學得很多很苦考試卻不見起色,或者平常做題靈光一到考場卻歇菜,然後逐漸喪失對考試、對學習的信心——我很心疼他們,因為考試不是那樣的,考試不是那樣“學”的。

考試是個綜合能力。回想我的考試之路,有三個重要的成功因素,學習底子不差,考試有謀、有勇。

人言說“有勇有謀”,為什麼我把"有謀"放前面?因為考試最重要的是謀略得當,知己知彼之後制定最適合的戰略,謀略缺失,即使具備考試需要的一切素質(冷靜、合理分配時間、敢攻肯舍等)也是白瞎。更何況,謀略是平日裡學習時應做的,但大部分人都忽視了這點。

二、考試中的“謀略”

或許你要問了,我在高考時的“謀”是什麼?拿我的數學考試來舉例吧。我是個數學好的文科生,好到語、數、外三門主課的成績考成了等差數列,130、135、140。135的分數在數學天才和理科狀元看來不算什麼,但這足夠讓我上清華。而且我考得很輕鬆,因為我有足夠的時間來答題和檢查,讓我考到135——什麼叫足夠的時間,大家的考試時間不都一樣?不,因為我直接放棄了最後一道大題,看都沒看,這樣我就比別人多了一道答題的時間來檢查。

這就是我考數學的“謀略”,因為一般的好學生不會這麼幹。為什麼制定這樣的謀略?因為我的數學底子不差,除了特別難和刁鑽的,一般題不會丟分,這是“知己”。那數學考試的考卷是什麼?一道題一道分,不同題的難度不同,可分值卻是平等的,最難題的10分和幾道簡單題的10分是平等的,對不對?這是“知彼”。所以在數學模考穩定在120分之後,我重新思考了考試中每道題對我的意義。我想拿高分,但我不是天才,我不是每道題都會做,我也不是語數外文綜樣樣都行,那我該怎麼考?平時又該怎麼複習?權衡下來,數學的boss大題只有10分,花費考場上寶貴的5-10分鐘去死啃未必得到的那幾分,卻失去了保住前面簡單題的機會,划不來。而大題不做,但前面都對,也有140,也很不錯了,是不是?那好,謀略制定,考數學時放棄難題,守住基本面;平時複習不再主攻數學的高難部分,留更多的時間給我的弱項學科,去補齊水桶的短板。

沒錯,這裡面存在一個思想是:在高考中,分數是平等的,數學大題的分和小題的分是平等的,英語的分和數學的分也是平等的,單科學得再強,在憑藉總分論勝負的高考中,也不能決定勝局——這是高考的規則。考試其實是一個遊戲,有明確的規則,那麼按照規則來玩耍,便是考生最恰當的選擇。別鑽牛角尖,每個人都有喜歡的學科,都有學得好的學科,當然也都有不喜歡的、沒天賦的學科,可是越喜歡的越去學,越學不好的越不喜歡就越不去學,那這樣的“學習”,在考試面前,實則是個“偽概念”。

或許你會想,我這樣的謀略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不是每個人都能輕輕鬆鬆考到120分,所以制定謀略,對考不到120分的人根本沒用。但就像我上面所說的,人總有擅長和不擅長,當這種不平衡遇到高考這樣明確的規則時,我只希望,制定謀略能減少因不會學習、不會考試而導致分數不好的痛苦。

謀略不僅僅上面說的那一種,比如首先要了解你自己,每個學科那些學不懂、經常錯的題目是什麼(當年我給每個學科整理的錯題本,現在想來就是大數據啊親!),不喜歡的學科裡面哪些是稍稍用力不太頭疼就可以得分的,擅長的學科裡面哪些部分是明明會但考試卻丟分的,等等;其次要了解考試和考場上人的狀態,每個學科考卷的結構、風格、容量,答題應該按照什麼樣的節奏,在每道題花費多久時間,既能保證正確率、又不至糾纏太久,等等。待“知己知彼”的工作完成,再push自己有針對的去學習、去練考,就相對容易了。並且這種方法很容易是成績和學習看到起色。我最心痛聽到的消息,是有同學在考卷的某道題上卡了殼,或某些題出的稍微難一點,就導致發揮失常而滿盤皆輸的,這樣的失誤,太不值得。

三、高考是一場歷練

我一直認為,高考是一場歷練,是在踏入成人社會之前遇到的第一個真正要對自己負責的事情。其實,今後的人生和生活,到處都要面對我們不喜歡的事情,常常要同時解決各方面的問題,時時都要面對自己的短板。那麼從高考開始,學會制定恰當的謀略,獲得相對最佳的結果,減少自己不必要的痛苦,人生會變得快樂很多。

現在回想,那時18歲的我,能制定這樣的謀略,而且的確有勇氣照著謀略去做,我蠻佩服自己。而最後能取得還不錯的效果,或許是對這份清醒認識的獎勵吧。

希望與你們共勉。加油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