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沟山水园—走进京城四环里的“稻花香”

谁成想,在海淀区蓝靛厂往东竟然坐落着一处园子:春可观油菜花田,夏可赏荷花池,秋可收割水稻、冬可饱览冰雪昆玉河,真可谓四季有景皆不同,这就是巴沟山水园。2017年12月,巴沟山水园荣获“2017北京园林优秀设计奖”一等奖,“山、水、田、舍、路、桥”完整表达了整个园子山水田园风的主题。

巴沟山水园—走进京城四环里的“稻花香”

提起巴沟,可能会有人联想起当年乾隆皇帝游历皇家园林的场景:两岸绿杨蝉嘒嘒,轻舟满领稻风香。历史上,京西区曾是北京的农田建设主力区,因其在昆玉河沿岸便利的水利条件,形成了京西一带农林富庶的辉煌景象。

坐落在历史文脉上的巴沟山水园分北园和南园两部分,并分别于2011年、2016年内竣工。最初,设计团队将北园设计定位在山水风格;南园在自然山水的基础上,增加了田、舍的景观元素。巴沟山水园前身曾荒芜一片,仅留有几十株大乔木,但建成以后,人们体会更多的是在都市风情中领会山水田园风光。

巴沟山水园—走进京城四环里的“稻花香”

巴沟之地原为低地,泉溪遍野。山即为延续西山文化,承接三山五园景观风貌。巴沟山水园借助于已建成的从昆玉河引水的工程,具备了良好水源条件,使得景观设想得以实现。湿地、泉眼、溪流、水渠等多种水流形式组成了巴沟山水园的水系。

巴沟山水园—走进京城四环里的“稻花香”

据明代史书《宛署杂记》中记载,此地泉源无数,泉自成溪,共有八条河沟,更有“九溪十八滩”的说法。清朝皇家还在巴沟低地的万泉庄一带建了若干赏景建筑,写了不少诗词对联,还分别命名了二十八个泉源。由此,设计团队便在园区设置了八口泉眼:漪竹泉、跃鱼泉、漱石泉、小沙泉、贯珠泉、桃花泉、冰壶泉、屑金泉。择景命名,如若置身在泉景一般。

巴沟山水园—走进京城四环里的“稻花香”

稻田是巴沟山水园造景的核心,南园稻田面积有六七亩之多,占全园面积的10%,稻田被山、水、路分隔环抱,多分布于园区的中间地带,田中栽植稻、菊、芍药、鸢尾等农作物和花草,不一而足。设计师仇铮提到:“稻田设计独特之处便在于采用油菜花与水稻轮作的方式,延长了园区田园风光观赏期。每年3月播种,4至5月即为赏花期,金灿灿的油菜花丰收后还可种下一片绿油油的水稻田,盼着丰收的季节,这在都市生活中实为难得一景。”

巴沟山水园—走进京城四环里的“稻花香”

各具特色的亭、轩、榭、廊构成了巴沟山水舍。为满足游人观赏、休息的需求,园区内专门设置两处景观建筑,其中观稼轩置于泉眼之上,靠近稻田,既可以戏水,又可以观赏田园风光。另一处景观建筑是藕亭,藕亭位于荷花池畔,取“偶”字谐音,便建造为双亭。亭、轩、榭、廊四种建筑,或临溪池,或靠丘林,供游人休憩,近可观泉,远可饱览田园山色。

巴沟山水园—走进京城四环里的“稻花香”

园区道路主次分明,南北一体,既有贯穿全园的主绿道,也有连接各个节点,闭合环绕的休闲小道。景色衔接在道路两侧,由景牵动着人向前走去,丝毫不觉单调乏味。

巴沟山水园—走进京城四环里的“稻花香”

水陆相连之处便是桥,巴沟山水园的桥,设计中带有中式文化元素,不很隆重,但又可以点题,同时给人以亲和感。园区内有三种风格的桥建筑:一种是与北园相同的石桥;其次是田间水溪的木桥;还有架空曲折的栈桥。整个园区大大小小十余座桥,除了木桥,石板桥以外,其他桥的形式风格较为统一。又因桥的大小各有不同,所以在细节处理上又有所区分,但保证了整体景观一致性。

巴沟山水园—走进京城四环里的“稻花香”

面对当前水源缺乏、流失严重的现状,设计团队重点考虑的便是如何防水。对此,他们大胆采用了膨润土,仿照自然湖底,利用天然材料本身的特性来防水。

设计师们充分考虑高压线路在园区造景上带来的影响,采取“避让”原则栽植树木。同时,在建园所处荒地保留现存几十株乔木基础上,补植大量乡土苗木,大乔木的体量及姿态为田园风光增加了历史感,让稻田景观有了自然依托。

匠心匠作让巴沟的往日盛景得以重现,展现出一幅人居和谐的美好画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