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少女的少女感與年齡無關,與情懷有關

中年少女的少女感與年齡無關,與情懷有關

女人的青春好像特別短,過了二十五歲就開始緊張了,過了三十好象就已經老去了。

男人的中年危機是自大,女人的中年危機是自卑,歲月是把殺豬刀,隨著生理上的衰老,心裡壓力才是最可怕的,變老讓中年女人時刻沉浸在如臨大敵的恐慌之中.

潮流不停的換新,而社會對女人的審美標準始終沒有變。

19歲的張柏芝是永遠的經典,20歲的邱淑貞是最驚豔的回憶。年輕時的張曼玉美到一顰一笑可傾城,一嗔一怒亦嬌嗔。《甜蜜蜜》中的她,舉手投足間就連女人都要折服。

中年少女的少女感與年齡無關,與情懷有關

提到“老男人”,人們大多能聯想到陳道明、吳秀波之類的中年大叔。他們才華多、閱歷廣,是歲月打磨出的藝術品。

美人終究會遲暮,而社會彷彿對“老女人”有種既定的歧視,“老女人”明顯是個貶義詞。

中國女人似乎活在一種矛盾而嚴苛的標準之下:永遠保持少女臉,卻不能一直少女心。

要奔五的許晴和伊能靜,容貌姣好保養得當,但稍有嬌憨之態,就會被罵:20歲這樣是可愛,40歲這樣是有病。美可以,嗲不行。中年女人撒個嬌,就是作。

中年少女的少女感與年齡無關,與情懷有關

女人本不必害怕衰老,可現實卻在強調,衰老意味著失去所愛。比自卑更可怕的,是變得不敢自信。

其實成熟不可怕,半生不熟才可怕。最怕是到了中年,增加的只有年齡,卻沒有智慧和閱歷,讓少女不諳世事的天真變成了中年不合時宜的蠢。

中年少女的少女感與年齡無關,與情懷有關

張愛玲說:“真正的女人只會死,不會老“。變老~從不應該意味著缺失女性魅力,或衰減存在的意義。

于丹形容女性美用了三個關鍵詞——善良、柔軟、天真。而我對“柔軟”的理解其實是一種包容、彈性的生活態度,而這種對自身的修煉才是少女般情懷的關鍵所在。

中年少女的少女感與年齡無關,與情懷有關

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之不二情書》中,80歲的老奶奶明明是耄耋之年,但她的一顰一笑卻都是滿滿的少女感。

電影裡,男主勸說老爺爺去補辦婚禮時,她就傻愣愣地看著老爺爺,還拉住旁邊婚紗的一角,不停地摩挲,對補辦婚禮表現出了滿是少女般的渴望,可愛至極。

她們未必擁有凍齡吹彈可破的肌膚,卻能在老年、中年和少女之間自由切換,活得自在.

中年少女的少女感與年齡無關,與情懷有關

少女感,絕不是刻意的保持,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流露,內心是陽光積極的,對周邊的事物總是好奇的,相信愛和美好,樂觀主動,能從生活的細節找尋快樂……

正如蘇菲.瑪索所說:“人的外貌會隨著時間改變,我們也沒必要太驚慌。要學會接受自己的改變,學會在光陰流逝中找到與自然的平衡點。其實,皺紋也是在講述人的故事、人生的故事”。刻著滄桑的臉蛋依然美麗,因為那裡烙印著生活。


成熟是有能力純粹地面對生活,不再質疑自己,而非永遠焦慮:我該在別人眼裡活成什麼樣子?越是成熟,也意味著對自由的掌控就越強,當歲月的自然過渡來臨時,也就沒什麼大驚小怪地了。呼天搶地也阻止不了歲月的小船說翻就翻,不如趁勢踏上去,安然前行。

中年少女的少女感與年齡無關,與情懷有關

女人無論是少女、阿姨、大媽,無論哪個年齡段,都不要去活成別人告訴你的樣子,你應該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無論何時何境,對世界仍如少女般滿懷求知與期待。

任何年齡,都可以美,可以姿意,可以愛與被愛,可以率真、自然、有生機,無懼歲月,無懼風雨!

中年少女的少女感與年齡無關,與情懷有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