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事件背後:比暴力更可怕的是暴戾

今天,人大碩士生雷洋的“離奇死亡”刷爆朋友圈。原本並不複雜的嫖娼案,由於涉及到一條人命,再加上警方的說法有些“牽強”,使得整個案件“撲朔迷離”。

簡單描述一下事情的經過。

5月7日,親屬來京探望,由於雷洋夫婦4月24日剛得一女。航班預計23點30分到達。當晚21時左右,雷洋從家裡出門去首都機場迎接親屬,之後失聯。

5月8日凌晨1時,家人接到昌平東小口派出所的消息,要求親屬趕赴派出所。家屬們於1時30分左右趕到後,被告知雷某因涉嫌嫖娼,在被警車帶往派出所的途中因心臟病突發死亡。

8日凌晨4點30分,親屬見到了雷某的屍體,發現其手臂和頭部都有明顯淤血。警方稱,途中雷某曾強烈反抗,跳車時頭部著地,因此受傷。

9日晚,昌平警方通過微博發佈了這則消息。

雷洋事件背後:比暴力更可怕的是暴戾

死者家屬的四點質疑

今天一大早,報哥看到了雷洋的同學發出的文字,題目很“抓人”——《願以十萬贊,換回一公道》。只可惜,下午再點擊時,屏幕顯示“該內容已被髮布者刪除”。

儘管內容已經刪除,但文章裡提到的雷洋家屬的四個質疑,報哥至今印象深刻。

質疑一、雷洋幾乎每週都會踢足球,全年無休,其親屬也沒有心臟病史,為何會突發心臟病?

其二、雷洋手臂和頭部的淤血,若為跳車所致,應有明顯外傷。可據家屬觀察其無明顯外傷,按照東小口鎮派出所所述,執法後已被制服並招供,為何還會嘗試併成功做到跳車?

有些問題,其實不用警方出面都能解釋。

比如質疑一,每週都踢足球,並不能證明雷洋身體就很好。就算身體很好,也有出現猝死的可能;就算親屬沒有心臟病史,也不排除雷洋本人有心臟病的可能。當然了,警方關於心臟病的死法本身就很牽強,家屬有這樣的質疑也在情理之中。

針對質疑二,報哥獲得的信息是,雷洋先後有兩次跳車行為,第一次跳車成功後,被警方抓回。第二次跳車後,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質疑三和質疑四,應該不難解釋,只不過,警方的反應太慢,或者說沒想好該怎麼說。既然你官方不給正面說法,那就別怪他人“發揮想象力”了,尤其是自媒體時代。

離奇死亡攪熱輿論場

人大碩士生,青年才俊,而且死亡當天是他的結婚紀念日,4月24日女兒剛出生,“雷洋很愛老婆”……一系列的因素串起來,立馬攪熱了輿論場。

雷洋事件背後:比暴力更可怕的是暴戾

涉事足療店已關門

報哥相信,法醫的鑑定結果出來後,自然會真相大白。但問題是,很多人卻等不及,在法醫還沒有公佈結果之前,就開始了各種猜測。人類失去聯想,世界不會怎樣;人類太能聯想,世界將會不怎麼樣。

越是不清楚的,就越想弄明白。而每個想知道真相的人們,腦子裡往往會有先入為主的判斷,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想驗證自個兒的判斷是否正確。凡是與自己的判斷相符的,全盤接受;與自個兒觀點向左的,立馬一頓痛罵。

暴戾之氣讓人不寒而慄

人人都是福爾摩斯,人人都在懷疑一切,這就是多數網民的真實寫照。在移動互聯時代,暴戾之氣漸漸充斥著每一個角落,讓人不寒而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暴戾比暴力更可怕!

陳仲偉被殺,只要是個正常的人都會覺得很痛心。可殺他的人,偏偏是個不正常的人——精神病患者。所以,“25年前的一顆烤瓷牙變黃了”引發了一場命案,這個理由看似很荒唐很極端,但在精神病人的世界,做任何事都能找到任何理由,或者不需要任何理由。

報哥承認,眼下的醫患關係的確有些緊張。但問題是,如果一個精神病殺醫生也貼上醫患關係的標籤,就顯得有些牽強了。

如果這個精神病殺的是警察,警察們會不會集體站出來,大喊警民關係已經到了十萬火急的關頭了。如果殺的是官員呢,大聲叫好的人肯定會更多,官民矛盾是不是緊張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了?

在中國,人們最愛乾的事情就是貼標籤,而一旦貼上了標籤,相當於給傳播裝上了飛翔的翅膀,傳播的速度要多快有多快。

報哥想起了一個段子:

法醫朋友深吸一口煙深沉地說:“為了生存!”

我納悶地問:“法醫整天摸死人,工資待遇也不算高啊?”

法醫搖搖手,再次深吸一口煙,將煙吐出個“奧迪”,無奈地解釋道:“醫患關係比較穩定。”

儘管是段子,卻說出了很多醫生此刻的心態。醫患關係的緊張,就跟冰凍三尺一樣,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緩解這樣的冰塊,需要溫暖的陽光和法制的利劍。

保護醫生的人身安全,這是一個正常社會應當做到的。其他各行各業的人們,他們的人生安全也同樣需要保護。所以,醫患關係和警民關係、幹群關係一樣,都是社會關係的一部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係組成了社會,如果將各種關係都激化成了致命關係,人們的安全感將不復存在,我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將成天生活在對生的渴望中。

報哥認為,建立和諧社會關係,法制是基礎,信任是潤滑劑。陳仲偉和雷洋的事件發生後,你會發現一個特別悲傷、尷尬的現實:誰說的話都沒人信,包括警方。導致這種局面的,並不是單純的本屆人民不行,而是這麼多年來那麼多謊言日積月累形成的條件反射。

在謊言中泡大的人們,你想讓他去相信別人,這比讓一個菸民戒菸,讓一個胖子減肥還難。

營造信任的環境需要時間,而建立良好的社會關係,需要從源頭開始,因此,除了時間,還需要管理者的大智慧,以及產生這種良好社會關係的土壤。

眼下已是暮春時節,草長鶯飛,與之相伴的,是“人們的肝火旺盛,容易產生狂躁的情緒”。這些日子發生的這些事,似乎在佐證老中醫的觀點。人出現這樣的病症,幾副中藥準保管事,看西醫也能藥到病除。可如果社會病了,誰來給它開藥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