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悍的董明珠,“易碎”的造車夢

強悍的董明珠,“易碎”的造車夢

文丨小飯桌新媒體作者 牛油果

新能源汽車行業最近有兩條大新聞,一是蔚來終於交了10臺車,二是董明珠的銀隆被爆產能過剩、園區停產等問題,引發關注。有意思的是,就在前幾日,董明珠做客某視頻節目時提到:只要(銀隆)技術上能夠滿足市場需求,只要有市場,我覺得其它問題都好解決。

一貫的自信。

似乎從某個時間節點起,董明珠在大眾面前建立起的個人形象和大眾對她的不解、評說成了兩條平行線,大眾沒有義務理解董明珠,她也沒有義務過多解釋自己。

成為“網紅”,遭遇不解,這是成為一家市值超2800多億公司的掌門人所失去的一些東西。在“造車”這件事上,同樣如此。

成為“網紅企業家”

從很早的時候起,董明珠就不再公開談論私人生活,也不再為坊間好奇的“內心”、“孤獨”、“沒有朋友”等話題提供新內容。通過零碎的訪談我們可以拼湊起這些問題的答案:生活只有格力,思考的一切都與格力有關,沒時間思考工作以外的事,甚至沒時間欣賞公司裡自由飛翔的鴿子;不讓同事來自己家,自己做家務做飯、訂票坐火車;回答關於孤獨的問題時說“看你怎麼理解了”,大家看到了自己對格力二十多年的付出,退休後一定不會孤獨。

面對媒體,她呈現出的是一個極其堅硬的董明珠,在參加《我是創始人》、《大咖一日行》這類真人秀節目時,這種堅硬更是表現在了攝像機也未曾注意到的地方。

強悍的董明珠,“易碎”的造車夢

媒體和評論者當然也會努力尋找董明珠“言行不一”的地方,如,你先改制度後對管理人員罰款(2012年的訪談節目),是不是說明你們公司人治大於法制?及,董明珠說自己“從不犯錯”,是不是一句完全錯誤的話?

面對爭論,董明珠通常採取兩種方式應對,一是正面反擊,口舌之戰堅持到底,不把對方打趴絕不罷休。二是“顧左右而言他”,只說自己想說的。這也難怪因主持《最強大腦》走紅的蔣昌建當年評論說,董明珠有個本事,無論問她什麼,都成為她給格力打廣告的平臺。

宣傳格力,宣傳實體的重要性,是成為格力電器副董以來,董明珠在大眾媒體上的主要訴求。那時媒體多以“鐵娘子”、“走過之路不長草”等誇張表述來定義她,宣傳看點也多集中在她的性別,那時媒體似乎永遠有個疑問,為什麼一個女人會選擇了這樣艱苦、不近人情的生活?

董明珠對這種來自“性別角度”的發問表現平和,也很少藉機教育女性就該如何如何,說得最重的一句話可能就是,女性特別要獨立。

可以想見董明珠的私人生活是“枯燥”的,她全部精彩獻給了成長中的格力。在談到格力時,她似乎總面對著一個看不見的對手,和它搶時間,搶市場。在成為“被選中”的那個人之後,她開始對帶有濃重國企風格的格力進行改造,從人事到制度,內部起了不小變化。更多的鬥爭沒有被廣泛披露,大眾看到的是結果:十幾年時間,格力從險些被9億元賣掉到現在成為年營收達1500億的製造型企業。2018年目標更是衝擊2000億。

早期董明珠多向媒體表達這類信息:格力有嚴格的紀律、制度,禁止各級人員謀私利,格力的成功在於掌握了“核心科技”。

在互聯網時代,董明珠成為了“網紅”。和以前略顯單調的宣傳不同,她的形象開始“多元化”。2013年和雷軍達成“10億賭約”,自己的照片成為格力手機開屏畫面,和劉強東牽手做“互聯網+”的廣告,網絡表情包頻出。其中緣由,董明珠稱為“省明星代言費”,也有網友猜測實為應對某種複雜境況的無奈之舉。

強悍的董明珠,“易碎”的造車夢

此後,董明珠得到了網友將其與“格力”二字深深綁定的認知,也承受了更多不解與質疑。而又因為董的不理會,得不到回應的公眾誤解愈深。

2015年,董明珠在參加演講時拿出一部“格力手機”,宣告格力開始做手機。不認同者很多,原因是,手機市場大的增量機會已過,幾家品牌優勢已成。2017年以來,格力手機新聞減少。

2016年,董明珠準備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集團收購失敗後以個人名義投資銀隆,之後媒體披露格力高管進入管理層,董明珠開始對企業內部制度文化進行改造。2018年1月,銀隆被爆欠供應商10億貨款,雙方各執一詞,4個月後,銀隆被爆產能過剩,園區停工,員工出走。

一系列問題因“網紅董明珠 ”被放大。

為什麼要造車?

董明珠力主做手機、投資銀隆的原因,和格力發展戰略有關。一方面是空調業務高歌猛進多年,“最好的時代”過去,從一千億到兩千億甚至更多,格力需要新的增長空間;第二,互聯網+,智慧家居等代表未來發展方向,格力不能在未來缺席。手機被認為是智慧家居的終端,按照董明珠“核心東西要掌握在自己手裡”的理念,格力進軍手機領域。有人說她做手機失敗,董明珠的看法是,從不認為我失敗,成功需要時間。

至於為什麼做新能源電動車,她也早有回答。“新能源是國家戰略方向,新興環保產業。”更公開說過表決心的話:雖然收購失敗了,新能源汽車我一定要做。

之後她沒有妥協,拉上王健林、劉強東注資銀隆,王健林稱這是萬達投資的第一個製造業項目,因為“相信董明珠眼光”;劉強東的注資行為被看成是和董明珠的一系列合作有關,也有來自京東物流發展的需求。

強悍的董明珠,“易碎”的造車夢

因手機業務沒在市場看到更多起色,董明珠的“造車”行為使更多人不解。大家疑問焦點是:做車是重模式,格力為什麼不圍繞家電做文章?

格力在家電業的延展並不多,八九成營收都是由空調創造。而實際上,家電行業也早已開始全面的轉型,尋求更大增長空間。

行事低調的美的掌門人方洪波於2014開始“擁抱”互聯網,先是接受雷軍投資,兩年後又宣佈和阿里戰略合作。看上去雷軍的智能家居夢想會先在美的身上落地了。

格力美的對待互聯網的不同態度讓人想到“10億賭約”。董明珠和雷軍在臺上針鋒相對,董咄咄逼人,雷軍信念堅定,雙方拋棄了模稜兩可的話語,用最銳利的語言喊出:我模式最好,你的營收無法超越我。這被看做是“傳統”製造業和互聯網新經濟的一次交鋒。

海爾張瑞敏也不再談家電,談增長,他更願意說的是物聯網、去中心化、組織變革。收購GE(美國通用電氣)家電業務後,2017年,海爾全球營業額達2400多億,海外市場佔比高達47%。

外界的解讀是,在對待互聯網這一問題上,董明珠不如她的同行積極、熱情。直到近兩年,空調市佔率第一的格力也在求變。

在進軍互聯網的路途上,格力與京東靠得近了些。2016年,董明珠來到京東618宣傳活動,說這是自己首次參加“渠道”舉辦的活動,還宣佈將在京東上低價推出一款電飯煲。

董明珠這幾年一直認可和宣傳的都是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強調製造業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今年更說想要做芯片,並沒將海外和互聯網+戰略拔到特別高的位置。從她“攻擊”雷軍的那句“我把你的底子抽走,你什麼都不是”也可看出她對“製造”的執念,也就不難理解她的轉型方式是自己做手機做車了。

強悍的董明珠,“易碎”的造車夢

在一種沒有得到認可的環境之下,說出“我一定要做新能源汽車”的董明珠是固執的,似乎也賭下了自己未來的一部分。她不喜歡人們老談退休的話題,而願意將創業熱情再次釋放。內外的質疑,或許會讓她的決定顯得艱難,她的處境看起來孤獨,但歷史有證明:董明珠是強悍的。

只是正如車和家李想所說,整個行業現在都是“懷胎”狀態,大家都在摸索市場需求和商業模式的平衡,“從不犯錯”的董明珠,將如何開啟她的新能源造車之旅?格力的“多元化”戰略又會走向何方?

這關乎一種博弈,更關乎格力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