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品讀:松柏之志

《世說新語》品讀:松柏之志

倘若不是和曹操父子之間發生過故事,宗世林也許真就被時間與歷史埋沒了,不管他在當時是多麼有名氣,多麼正人君子。《後漢書》、《三國志》裡都沒有他的傳記,幸好我們在《世說新語》中找到了一條有關他的記錄,也僅僅只有一條。

劉孝標在注中則引用晉人張輔《楚國先賢傳》裡有關宗世林的文字,蒐羅事實以增補原文,使故事更為鮮活了。大致說宗承是南陽人,世林是他的字,父親宗資就享有美譽。宗承年少時便和他人不同,修德雅正,朝廷徵用他也不理會,因為德望好,平常拜望的人就很多。曹操當時二十來歲,亦登門過好些次,都擠不到前邊,有一次好不容易看人家起了身,就過去想拉人家的手,人家並沒有給機會。過了二十年的樣子,曹操做了司空,因而就有了所謂“松柏之志”的故事。不過曹操還是因為他的賢名,仍然敕令曹丕修弟子禮對待他。曹丕做皇帝后,任他為直諫大夫,曹丕的兒子做皇帝后,想讓他做丞相,他以年齡大為由而推辭了。

讀這則故事,除了讓人敬佩宗世林做人的氣節而外,我們還應該欽佩曹操作為政治家的風采。以他的脾性,各種不好的結果都會發生,但他不管是出於政治的考慮,或者是出於培植子弟的目的,卻還是為後來的讀者留下了一則美好的中國故事。不過,作為著名的學者,餘嘉錫在閱讀這則故事後,似乎對於宗世林的“方正”,是不滿意的,他品評說:“宗承少而薄操之為人,老乃食丕之祿,不願為漢司空之友,顧甘為魏皇帝之臣。魏、晉人所謂方正者,大抵如此。東漢節義之風,其存焉者蓋寡矣。”真有些嘆息古風不存的意思在裡邊了。其實,要說,宗承的“變節”,是在接受曹丕兄弟以弟子禮登門時就開始了,但這也許正能說明宗世林是正直無邪的,一碼是一碼,個人品性是無須考量的。

氣節究竟長什麼樣子?宗世林給了很好的答案,就是要有松柏一樣的志氣,不為權勢所屈服。這則故事最精彩的地方也就在前半部分,至於宗世林的回答,嗒然落地,才是最好。蘇曼殊《燕子龕隨筆》即在此節後綴句說,香山句雲:“乃知擇交難,須有知人明。莫將山上松,結托水上萍。”兩個志趣不投的人,怎麼可能有永恆的交集呢?既然有所選擇,松柏之志則還是不能缺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