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中國球員留洋後“出口轉內銷”這種現象?

小公舉談球論道

這種“出口轉內銷”的做法,充分說明我國足球從業者的“

聰明之處”,很會動腦筋,讓更多年輕球員不僅能“名揚海外”,還能順利回國拿高薪!

傳統的留洋模式本來是先在本國聯賽揚名立萬,打出名堂來以後被國外球隊選中。以往的孫繼海,邵佳一,鄭智等人可以說是這種模式出去的,當然也不乏通過財團支持送出去的。但是如今,年輕球員成了中國“海外”球員的主要群體,據不完全統計,在過去幾年,像葡萄牙,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等國的低級別聯賽,成為了中國球員的主戰場,這其中最誇張的是在葡萄牙,報道有一支叫東方巨龍的葡萄牙第五級別聯賽的完全由中方組建的球隊,隊內基本以中國球員為主,其中經過鍛鍊踢的出色的被高價買回國內,以此來掙取高額利索!


而相比近鄰日本韓國😓,我國目前留守歐洲的球員中,最出名的可能算是張玉寧(在不萊梅基本打醬油),林良銘(這小夥看上去不錯,挺踏實,希望有朝一日能夠打上高級別聯賽)對比之下差距巨大,其他的出名的比如徐新,王上源,韋世豪,李源一……,基本都選擇回國效力了!一時間你隊裡沒有留洋球員都不好意思跟別人打招呼!

隨著近幾年足協的U23新政,以及中超中甲球員工資水漲船高,通過“出口轉內銷”,可以達到經紀人賺取鉅額利索,球員本人拿下高薪,國內俱樂部得到合適的U23球員,真可謂各取所需,但是這真的幫助到了中國足球了嗎?



當然今年年初中國足協開始了打擊“出口轉內銷”,具體效果拭目以待吧,希望不要又是一地雞毛!


Air飛人卡特

各種因素所致,很正常, 沒啥可噴的。出國踢球是為了接受更高水平的訓練,得到更好的成長。但如果20來歲看不到在一線隊出場的希望,還是需要去一個能踢,上正式比賽的地方。畢竟訓練和比賽是兩個不同的方式,年輕人還是需要正式比賽機會鍛鍊的。



曾經的黃博文,不也是11年底和北京國安合同到期後轉投K聯賽的全北現代,不到半年就以1200萬來到恆大效力至今,還有出道於泰達青訓的李源最初前往葡萄牙聯賽發展,後來回國加盟恆大,不甘於替補又被租借到泰達,後被母隊買斷。前年很火的胡睿寶事件不也是這樣嗎,甚至和恆大鬧到單方面解約的地步。講真,和和氣氣分手不好嗎,再見亦是朋友啊。看看這些回國的球員,代表人物比如韋世豪,張修維,于大寶,徐新,唐詩,王上源等人,都有在國外踢球的經歷,大家覺得他們踢的很差嗎?有幾個保守詬病,這很正常,沒有哪個職業球員不踢幾場臭球,沒受過非議, 從大體來說, 這些回國的球員,還是對得起他們“海歸”的名號的。 有人說你們年紀輕輕,應該追求夢想,應該爭取在歐洲立足等等論調,每個回國的球員很多都被貼上“拜金”的標籤。我真的就是呵呵了。
目前情況就是中國的年輕人很難在歐洲立足,所以回國踢很正常。如果能在主流聯賽一線隊踢上,那還是留在歐洲是最佳選擇。

張玉寧繼續加油吧。


家鄉足球

這個事情無所謂對與錯,不同個體的意向和目標不同,對錯更無從談起。


所謂“出口轉內銷”,大抵就是在國外賣不出去,積壓的貨又回到國內銷售,其實品質和國內的差別並不大吧。而出現這種情況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年輕球員在外面打不上球,只能混跡於預備隊,無法接觸真正高端的比賽和球隊, 所以他們不得不轉向又可以保證收入,也可以打上足夠有關注度的比賽的中超,以免被淹沒在籍籍無名的他鄉低級別聯賽。

可現在國內球迷的常態就是,為他們貼上拜金的標籤,總覺得他們是為了錢回國,例如韋世豪、唐詩、徐新等,球迷們 總會感慨,“你還這麼年輕,為什麼不在外面多磨練兩年”;而看到了那種一門心思想留洋不惜守飲水機的球員標準就不一樣了,例如張玉寧,“為什麼還不回來,寧願浪費蹉跎時間在外面”。。。個人覺得球員自己的選擇無可厚非,作為球迷有權利評價,沒權利指責,更不能雙標。


說說我的想法:

第一、對於俱樂部來說,俱樂部成績是第一位的,球隊從國外買球員也是為了提升成績, 無可厚非,尤其是U23政策施行以來,很多在國外踢球的小將們的確可以提升球隊實力,為什麼不能買?

第二、對於球員本身,在國外踢球真的掙不了幾個錢,球員都是吃青春飯,選擇回來掙更多的錢有什麼錯?


第三、球迷們要理智看待這些事,將心比心。畢竟中國足球的發展也不是一兩個留洋小將可以改變的

第四、對於中國足球,更多的留洋球員固然是好的,至少能漲漲見識。

至此,我的發言完畢。OVER

「 追溯往昔青芒萬里,怕是大夢一場起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