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譚秦東都道歉了,自媒體的紅線在哪?

昨天下午,鴻茅藥酒事件的當事人譚秦東,道歉了。

譚秦東承認,標題上用了“毒藥”這一形容詞,是為了“抓眼球”,他承認在標題上用詞考慮不周,缺乏嚴謹性。其實這種說法在他之前的採訪中也有提及。

連譚秦東都道歉了,自媒體的紅線在哪?

大家都認為鴻茅藥酒抓錯人了,大叔也這麼認為,雖然從表面上看,譚的這份道歉信打了所有人的臉,實際上,這應該是此事完結的一個句號。從事實邏輯來看,“毒藥”一詞,確實存在一些問題,譚秦東也一直都沒有迴避這個問題。

其實在鴻茅藥酒事件之後,還出現了一件跨省抓人的案件,就是伊利。

最終的結果是,伊利集團層面和潘剛本人進行公開闢謠,但絲毫無法抵擋輿論的跟進,最終伊利採用司法手段處理,而當初撰寫文章的鄒光祥、劉成昆以涉嫌誹謗罪案被帶走調查。

兩個事件,司法最終給出的結論完全不一樣。鴻茅藥酒最終撤訴,伊利事件卻正式走入司法程序。但由於都是企業控告自媒體人造謠,都是引起了警方介入,都是跨省抓捕了寫文章的自媒體人,且都是內蒙企業。這可能才是造成圍繞伊利的輿論風向才呈現出類似鴻茅藥酒的原因。

那麼問題來了,企業採取司法途徑處理危機是否是錯的?

大叔認為沒錯。

企業應該怎麼處理自媒體的負面輿情呢?大叔提供3點建議:

1、一般性負面輿情進行非公開化的一對一處理。這裡面就包括,直接和自媒體人溝通,指出內容的不合理和違規之處。同時,通過向自媒體平臺舉證進行處理。

2、法律起訴作為常規處理機制,通過公司法務團隊對不當輿論的證據鏈條進行保存和公證,在無法通過溝通達成和解的情況下進行法律訴訟。

3、公權力介入得有強有力證據。一些企業在遇到有一定影響力的危機輿論時,通常會法律訴訟和公安報案兩個路徑同時進行,並且從有效性而言,更優先於通過警方對其立案。但這其實對企業掌握的信息和證據有巨大的考驗,畢竟誰都怕抓錯人。

對於自媒體來說,“博眼球”、“蹭熱點”會變得更尤為敏感。譚秦東的道歉,鄒光祥、劉成昆兩人的被捕,二更食堂的永久關停,已經給所有自媒體人對內容客觀性和價值導劃出紅線。

那麼,自媒體的紅線到底在哪兒呢?大叔認為有3點:

1、涉及具體利益體的事件陳述,必須要手握詳實的證據鏈條佐證;

2、主觀評論中,不能進行刻意地揣測和推斷,要有一定有權威數據及分析來源;

3、對公眾事件的跟進,不能違背道德公約,價值引導不能帶有明顯的取向誘導,更不能加深了對受害主體的再次傷害。

新華社在針對“伊利事件”中被抓的自媒體人鄒光祥、劉成昆發表了主題社論,標題為“網絡自媒體不是‘法外之地’”,基本表達了對事件定性的看法。而新華社代表政策風向的國家級媒體的表態,自媒體後續的輿論管控勢必會向更加嚴格的方向發展。

連譚秦東都道歉了,自媒體的紅線在哪?

在發達的網絡世界中,我們都在高喊要追求言論自由,但言論自由的前提是言論負責。這不僅僅是對自媒體特別是有影響力的意見領袖的要求,更會在接下來的輿論環境中,不斷滲透到每個發表個人看法的網民當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