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分析”事件:揭開“西式民主”的真實面目

“剑桥分析”事件:揭开“西式民主”的真实面目

(2017年9月,希拉里撰寫新書《何以致敗》,她在其中進行了有關總統競選的反思,但依然表示不明白自己為什麼未能當選。)

一些人總是標榜西方選舉制度的優越,認為其程序體現了民主和人權,進而攻擊中國體制缺乏民主因素,但近日英美兩國鬧得沸沸揚揚的“劍橋分析”盜取臉書數據,以此幫助特朗普競選的事件,再次引發外界對所謂“民主選舉”的質疑之聲,反襯出“西式民主”並不如所宣傳的那樣完美。

“劍橋分析”事件表明西方民主已經發生異化和變質,民主變“選主”、選舉變“錢舉”、選賢變“選秀”、制衡變“拆臺”,民主選舉“遊戲化”、民主運作“金錢化”、民主決策“短視化”、民主治理“低效化”。而一些被西方輸入“西式民主”的國家所呈現的狀態也並不樂觀,它們只在形式上具備西式民主的空殼,卻難以運行,其國內的選舉很容易被一些西方的大公司、大資本所幹預、操縱。如,蘇聯解體後,美國曾心安理得地干預俄羅斯選舉,1996年,幫助俄總統大選之前於杜馬選舉中慘敗的葉利欽團隊通過輿論造勢等反敗為勝,取得最後選舉的勝利。

因此,對西方理論家和政治家們所宣揚的“沒有競選就沒有民主”要保持警惕,片面地將投票與民主劃上等號,顯然是別有用心的。

(參見:《美國慘遭報應!西式民主就是這麼被玩殘的,中國小心》《“劍橋分析”高層自曝“干預”多國選舉》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