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2018.4|推進大安機構編制工作邁上新臺階

《大安》2018.4|推进大安机构编制工作迈上新台阶

《大安》2018.4|推进大安机构编制工作迈上新台阶
《大安》2018.4|推进大安机构编制工作迈上新台阶

攻堅克難 主動作為

《大安》2018.4|推进大安机构编制工作迈上新台阶
《大安》2018.4|推进大安机构编制工作迈上新台阶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作出了總體部署,對機構編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去年,我省結合新形勢的要求,先後出臺了機構編制“1+8”文件,率先在全國機構編制系統完成政策體系建設。今年4月3日,全市機構編制暨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會召開,要求我們必須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把機構編制工作放在全區大局中去謀劃、去推動、去落實。作為最基層的機構編制部門,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只有不斷攻堅克難、主動作為,才能在新時代中開創機構編制工作的新局面。

《大安》2018.4|推进大安机构编制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主動提高政治站位

黨的十九大對機構編制工作提出了新任務和新要求。報告指出,要深化機構和行政體制改革。對於這項重大部署,可以概括為四個關鍵詞:統籌、放權、合署、改革。機構編制工作是配置黨的執政資源、加強黨和國家政權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政治性很強。

所以,作為機構編制工作者,一是要立足新時代這個最大實際。

創新加強改革管理,使體制改革、機構設置和編制配備更適應新時代要求,更加充分地統籌好機構編制資源,為黨委政府向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領域和地方排兵佈陣提供機構編制保障。二是要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作為當前首要政治任務。既全面學、系統學、深入學,又自覺把它作為總遵循、總綱,貫徹落實到機構編制工作的方方面面。三是要必須時刻牢記黨是最高政治力量。時刻牢記機構編制資源姓“黨”,時刻牢記機構編制部門是政治機關。要把講政治放在第一位,緊緊圍繞加強和改善黨的全面領導,從機構編制源頭築牢黨的執政根基。要把機構編制工作始終置於黨的領導下,理所當然、理直氣壯地堅持和落實黨管機構編制。四是要明確“兩個民心”的思想。即一不能膨脹,因為膨脹就會加重人民負擔,不得民心;二不能管死,因為管死就沒有活力,不利於發展,也不得民心。

二、切實把握大安的發展大局,統籌推進機構改革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以及時間表,也專門做出了頂層設計。2018年是我區推動振興發展、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一年,要在我區推動轉型升級加快發展中展現大安擔當和大安作為,就必須僅僅圍繞區委“11555”戰略部署,統籌抓好黨政群機構改革。

一是統籌機構設置科學配置權力。我們將按照區委、區政府的統一安排部署,認真學習領會省市關於區縣機構改革的有關要求,專題開展工作調研,強化基礎調研和情況分析,及早做好改革的準備和實施工作,確保我區黨政群機構改革在規定時間內圓滿完成。要統籌考慮各類機構設置,科學配置黨政部門及內設機構權力,進一步理清職責關係,對職能相近的黨政機關探索合並設立或合署辦公,推進部門整合的同時,強化部門內設機構調整優化,使運轉更加協調。

二是協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監察體制改革,完善區監察委運行機制,做好“三定”規定,推進紀檢監察派駐機構改革。推進司法體制改革工作,配合做好法院、檢察院省以下垂管體制改革。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市場監管體制等改革。

三是嚴守紀律要求確保落實落地。要嚴格執行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機構改革期間的有關紀律要求,除中、省有明確要求的外,暫停日常機構編制事項審批,暫停一般編制使用。機構編制、組織、人社、財政等部門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嚴格按中省規定落實紀律要求。

三、積極回應人民群眾的期盼,深化行政審批改革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創新監管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建設人民滿意政府的關鍵抓手,涉及方方面面,機構編制部門作為牽頭部門,必須履行綜合協同職責,各部門務必高度重視,協同推進。

一是推動簡政放權落實落地。圍繞推動經濟發展,大力開展削權減證、減權力、減收費、減證明,實現極簡審批。對應做好行政許可事項的取消和調整,規範建立我區行政許可目錄。清理規範審批收費。清理並取消審批各環節不合法、不合理的各種證明。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著力解決中介評估環節多、耗時長等突出問題。

二是規範完善權責清單管理。依據省政府《2018年行政權力目錄》,研究調整制定我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及時向社會公佈,進一步推進權責清單與“三定”規定互相銜接、互為補充。

三是提升政務服務質量。探索建立項目綜合審批辦公室(行政審批局),探索“一個公章審批項目”改革,推動打破部門審批“互為前置條件”改革;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探索推行綜合櫃員制實行網上審批、延時服務,強化非公經濟服務中心職能,建設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持續推動西部一流政務服務中心打造,努力實現一個窗口全部辦結。強化事中事後監管,全面推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模式。

四、圍繞提供優質的公共服務,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黨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事業單位改革,強化公益屬性,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辦分離”。事業單位是特殊時期的歷史產物,是為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該提供的服務必須提供到位,要充分激發事業單位活力,更好地推進我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要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推動事業單位去行政化,逐步破除逐利機制,進一步強化提供公益服務的社會責任,對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的事業單位,要釐清與主管部門的職責邊界,制定完善公益類事業單位的“三定”。

二要創新事業單位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編制保障與購買服務相結合、事前審批與事中事後監督相結合的管理方式,通過撤、並、減等途徑充分整合資源,加大機構重疊、職責弱化、規模偏小的事業機構的改革力度,破除本位主義,形成共同參與、積極支持、穩妥推進的改革氛圍。

三要統籌推進行政類事業單位改革。行政類事業單位按照中、省統一部署結合黨政群機構改革統籌推進,行政職能由機關履行,不再由事業單位承擔,分類推進行政執法類事業單位改革。

四是全面落實事業單位登記管理服務標準化規範。探索以信用體系建設為核心的監管機制,不斷加強事業單位事中事後監管。開展事業單位法人培訓,做好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賦碼頒證、政務和公益域名管理工作。

五、著力用活機構編制的資源,嚴格機構編制管理

規定的機構限額不突破、核定的編制總量不突破、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這是不可逾越的底線,是剛性約束。在不突破紅線的基礎上,著力用活用好機構編制這個稀缺資源,為黨委政府科學配置人力,以及排兵佈陣、調兵遣將當好機構編制“先行者”。

一是探索實行“基本+動態”管理編制模式。在區級各部門核定一個基本編制,為單位可用編制,再核定一個動態編制,原則上不使用,作為預留編制,由編委會統籌調劑。特別是針對我區事業單位編制體量大、閒置多等問題,下一步將對事業編制進行動態核編。

二是要創新機構編制管理。規範完善編制資源內部調劑機制,提高編制配備的綜合效益。探索推進“崗編適度分離”,促進教育、衛生等專業人員編制資源向鄉鎮基層一線流動。適時開展機關和事業單位編制動態調整。核定人才專項週轉編制,支持區級事業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及特殊重要崗位人才。

三是推進依法管理機構編制。推動機構、職能、權限、程序、責任的法定化,提高管理的科學化、精細化、規範化水平。將法規政策執行情況納入黨委巡察、政府審計,積極做好跟蹤問效和履職評估,開展控編減編專項督查,強化機構編制剛性約束。繼續鞏固編委會、編辦室務會會前學法成果,建立定期向編委會彙報機構編制情況報告制度。

源自:《大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