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時期部級幹部扎堆的三家人:石家、嚴家、馮家(漢書拾遺59)

李大嘴 大嘴讀史

在漢朝,幹部的工資一般是用糧食來支付的,糧食拿得越多,官職就越大。糧食的計量單位是“石(dàn)”,一石差不多六十斤的樣子。如果能拿到二千石的工資,就已經相當於現在的部級幹部。

在西漢時期,有三家人糧食成災,部級幹部扎堆,青史留名。

西漢時期部級幹部扎堆的三家人:石家、嚴家、馮家(漢書拾遺59)

第一家是石家,家主石奮。

據《漢書·石奮傳》記載,石奮和四個兒子石建、石甲、石乙、石慶,統統都是工資兩千石的高官,漢景帝劉啟說:“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舉集其門”,還給石奮起了個“萬石君”的雅號。

石奮是個長壽老人,從漢高祖劉邦時期一直活到漢武帝初年,是個資格極老的開國功臣。

石奮因為姐姐被劉邦納入後宮的緣故,成了劉邦的小舅子,當上了中涓,算是劉邦身邊的高級侍從。

雖說中涓的主要職責就是跑腿打雜,但和老闆見面的機會多,很容易受到提拔,推薦子侄當官也近水樓臺。

石奮沒什麼出眾的才能,也沒有卓絕的軍功,只是一味的低調,混日子,誰也不得罪,但就是這樣,一路平坦,無驚無險。

到了漢景帝初年,石奮光榮退休,四個兒子也都當上了官,而且全都是部級幹部。二五一十,父子五人的工資有一萬石之多,足足有三百噸糧食。

漢武帝時期,他的奶奶竇太后掌握大權,竇老太太特別看不上儒生,對於謹小慎微、老實巴交、文化程度不高的石家很是看重,提拔石奮的大兒子石建當了首都衛戍區司令(郎中令),提拔石奮的小兒子石慶當了首都市長(內史)。

石慶後來還當了一任丞相,相當於現在的總理。漢武帝時期的總理大部分都沒有好下場,石慶因為家傳的混日子“絕學”得以善終,很不容易。

西漢時期部級幹部扎堆的三家人:石家、嚴家、馮家(漢書拾遺59)

第二家是嚴家,家主是嚴延年。

據《漢書·酷吏傳》,嚴延年兄弟五人都當上了部級幹部,嚴氏兄弟的媽媽被稱為“萬石嚴嫗”。

嚴延年是西漢有名的酷吏,從一個小小的地方司法幹部,一路青雲直上,做到了河南省長(太守)。

嚴延年精通法律,只要給他揪住一點小辮子,就一定從快從嚴從重處理,毫無寬容之心,更沒有情面可講。

嚴延年擔任河南省長期間,開展了針對地方豪強的打黑除惡活動,一時間殺得人頭滾滾,血流成河,河南人給他起了個外號“屠伯”。

因為嚴延年的兇名在外,影響了他的名聲,進而影響了他的升遷,嚴延年經常發牢騷,結果被人舉報,判了個誹謗朝政的罪名,被砍了腦袋。

史書中只說了嚴延年的弟弟嚴彭祖當過太子劉奭的老師(太子太傅),對其他三個兄弟擔任的職務沒有提及。

西漢時期部級幹部扎堆的三家人:石家、嚴家、馮家(漢書拾遺59)

第三家是馮家,家主是馮揚。

據《後漢書·馮勤傳》,馮勤的太爺爺馮揚是漢宣帝劉詢時期的官員,馮揚一共有八個兒子,都是部級幹部,加上馮揚自己做到了弘農太守,也是部級幹部。全家九個部級,馮揚同樣被稱為“萬石君”。

其實,都快兩萬石了。

不過這父子九個部級幹部應該並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政績或軼事,所以《漢書》中根本沒有提及。

一直到東漢的時候,馮揚的曾孫馮勤嶄露頭角,有了列傳的資格,這才在敘述家史的時候,提到了家族多年前的榮耀往事。

馮勤做過尚書令、大司農、司徒,幾乎可以說是副國級幹部了,比他的太爺爺和爺爺都更厲害。

馮勤的爺爺馮偃身上發生過一件基因改良的趣事。

馮揚自己儀表堂堂,七個兒子也都身體魁梧,只有馮勤的爺爺馮偃是個身高不足七尺的小矮子。漢尺一尺為23.1釐米,馮偃的身高連一米六都夠嗆。

因為身高的原因,馮偃經常被人歧視,他的兒子馮伉也不高,同樣有些自卑。馮偃很擔心自己的孫子還要遭受相同的白眼,於是,給兒子馮伉找了個高個子的媳婦,結果,生下了馮勤。

馮勤成人後,身高八尺三寸,接近一米九。基因改良成功!

還好沒有把部級幹部的基因改掉,反而加強了,呵呵。

西漢時期部級幹部扎堆的三家人:石家、嚴家、馮家(漢書拾遺5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