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2016年讀書簡要回顧

訪談|2016年讀書簡要回顧

愛書的孩子比較幸福


好攝女:平時讀書的類別有哪些?

土城:我閱讀的興趣主要在政治與法學、人文與思想方面的書籍。只要有這方面的新書推出,都會關注一下。

好攝女:每個月大概會買多少本書?購書的渠道是哪些?

土城:買書是不定期的,沒有按月去買。算下來,一年會買折後6000元左右的書,所以大部分是隻買不讀的,這跟女人買衣服一樣的心理一樣。

我最常逛的電商就是噹噹、京東和中國圖書網,我很怕麻煩,這幾家下單都比較方便。京東速度最快,前一天下單第二天能到,中國圖書網很慢,但能找到一些舊書,有時候折扣很低。但折扣這東西,實際上是騙人的,因為無論折扣多低,你總會發現一半以上自己喜歡的書定價超高,但又忍不住要買,所以總體上價錢都拉平了。有時候,也反過來,自己想買某本書,但價錢高,為了將價錢拉低,讓自己的心理好受一點,就會搭配一些折扣低的書,但折扣低的書並不是自己特備喜歡的。

好攝女:一本書平均會讀多長時間?

土城:總體上一週一本書,學術性強的,兩週一本。具體而言,時間根據書的特點而定,有些實用的書,讀得超快,幾個小時就翻完了。再快一點的是小說,基本一天一本,但我讀小說少。有些書,慢慢讀,心裡並不著急把它讀完,每天讀一點,哪天讀完都可以。比如讀詩,我就是這麼讀的。

好攝女:讀書時,有做筆記的習慣嗎?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土城:以前讀書,很少做筆記,那個時候堅持“忘記的就說明不重要”歪理論,所以只讀不動筆。結果發現大部分書讀了就忘記了。最近兩年開始做點筆記,主要是在書頁裡劃重點,在空白處寫點評論。

我建議讀書要記。記可以隨意,拿個本子,或者在書上都可以。特別提醒,放開愛惜書的壞毛病吧,在書上劃線或做筆記,別捨不得。只有畫過線、記了東西的書,才跟自己真有點關係。

最好的方法是讀完整理一下,但這要挑書,如果每一本都整理,那簡直沒法讀了,效率太低。但一本也不整理,讀書的質量也不高。所以,一個月整理一本就可以,根據這本書對你的重要性來決定。讀書後,可以嘗試從某一個角度切入,寫點讀書筆記或者心得。這樣可以逼著自己去回顧書中內容,把握書的主旨,將腦子裡凌亂的碎片化的知識串聯起來。

好攝女:這一年你讀了多少本書?

土城:沒統計過,上半年還用讀書筆記和APP統計了,有50本。下半年犯懶,就沒有了。全年總共估計90本總有。

好攝女:這一年讀的書中,最想分享給大家的,能說出三本嗎?每本書為什麼想分享?

土城:不能說最想分享給大家的,應該是我最覺得自己最受益的三本。

1、《辯論:美國製憲會議記錄》

書很厚,共804頁。我是衝譯者尹宣買的書,譯林出版社同時也出了尹宣的另一本書《聯邦論:美國憲法述評》,也是大厚本。1787年5月25日至9月17日,美國製憲會議在費城舉行,制訂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憲法。當時,美國13個邦派出代表55名代表參加會議。《辯論:美國製憲會議記錄》的作者是弗吉尼亞州代表詹姆斯·麥迪遜。他忠實地記錄了55名州代表——後世稱他們為美國開國元勳——設計聯邦政府的全過程,記錄了他們在每天會議上的發言。

2、《互聯網思想十講》

這本書不同於市場上琳琅滿目的“互聯網+”書籍,它不講創業故事,不教人發財致富,不講互聯網企業管理,不談互聯網思維,不教內容創業方法,甚至不追時髦的互聯網技術——聽上去有點像耍流氓,那它講啥——是的,它講思想。互聯網技術的思想根基是什麼,互聯網的社會學基礎是什麼,這是它要解釋的。該書藉助哲學、社會學、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新聞傳播學等各學科知識,對互聯網複雜性、社會網絡、現代性等問題進行了分析,富於啟迪意義,讓人打開思想的天窗。

3、《二手時間》

作者是諾貝爾獎獲得者、俄羅斯作家阿列克謝耶維奇。讀這本書,實際上是讀它的隱喻。我感到很悲觀,我們現在不過是也在過“二手時間”。在奮鬥的主流中,早忘記了還有一些迷惘的人們,他們被時代省略了,他們的夢想被時代省略了。我們究竟追求什麼,誰在思考呢?我們被裹挾著朝前走去。這本書讓我反思,至少偶爾靜心下來想一想,自己究竟要什麼。

好攝女:你的讀書心得寫得很勤,能分享一下怎麼寫

土城:今年大概寫了20篇左右書評,如果那稱得上書評的話。最開始我打算在傳統媒體的副刊版面刊發,在我們報紙發過2篇後,自己覺得還是沒達到要求,就不給投了,畢竟寫東西不能為了發而發,要有自知之明。

一是選對書。不是每本書都要寫心得。選書首先要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書要符合自己的價值觀,不要隨波逐流,人家覺得好的書你不一定要跟上去,否則好像自己跟不上別人的思路一樣。其次要校正自己的價值判斷。這看上去與前面一句相矛盾,實際上不衝突。自己思想上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在校正中完成的。個人沉浸於個人的思想容易偏激,看不到普世的價值,不能寬容異見,覺得天下就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把腦筋封閉起來,聽不見不同聲音。自己的判斷要與其他人的進行“校正”,吸收到更寬闊的思想。

二是選角度。寫書評或心得,最忌全面覆蓋。將一本書的內容再複述一遍,是沒有意義的;試圖將書的全部內容介紹給大家,純是在推銷書,不是寫自己的心得;試圖給書從文化、社會、價值等方面給予全面的評價,也是過於理想的思路。自己寫讀書心得,雖然也可以寫給大多數人看,但主要還是寫給自己看,幫助自己理清思路。所以沒有必要寫成綜述、正式評論,只需要找一個角度切入,從對自己感觸最深的地方入手,把它寫出來就可以了。

三是多修改。許多文章是改出來的,這是大多數作家的經驗。修改不是什麼令人羞愧的事,寫得好的文字,除了少數天才之外,大多數是修改出來的。修改過程中,是在再一次修訂腦子不清晰的部分,可以促進下次寫作時注意。

四是勤學習。寫完後,要再讀其他人的書評,對照著看看自己的。兩相對比,可以發現自己的想法是否獨特、準確,是否抓住了原書的要旨,路是否開闊,也可以發現哪些東西是自己需要加強的,別人的有點在哪裡,別人的知識體系中哪些是自己需要補強的。這樣的文字在豆瓣上很多,有些分散在網絡各處,要找到很容易。值得提醒的是,對照工作要留在自己寫完之後再去做,不能在動筆之前去看人家寫的書評。因為我們不是要寫一篇完美的書評讓人讚賞,而是要看自己肚子裡有沒有東西可供分享,看自己在單打獨鬥的情況下能調用多少個人腦子裡東西。如果先看書評,容易先入為主,真寫的時候,就不容分辨清楚哪些是自己的想法,哪些是習得模仿的想法。

好攝女:你會參與哪些讀書會?線上線下有哪些?

線上讀書,參加過一些,但效果都不好。實際上線上讀書太隨意了,我自己也不是自我管理很強的人,所以線上讀書會基本上是社交意味大於讀書本身。建議從線上讀書會上解放出來,不要為其所累。

好攝女:我特想問你,上次跟你一起讀潘採夫的書,你覺得共讀後,有哪些收穫?

土城:讀潘採夫的書,也是“情勢所逼”——哈哈。因為要和你共讀,但我們讀的書差別太大,興趣點不同,找不到要共讀的書。好多書裡選來選去,只有潘採夫的這本書是我能讀進的書。

潘採夫曾經也是媒體人,寫“共讀”的時候,我就從潘採夫本人的成長經歷寫起,超越了書本身來看他的文字。我從他書中看到的是,他不是一開始就是如今的潘採夫,他有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是超越性的,超越了過去,成長為另一個潘採夫。

我在“共讀”裡寫的有些話,我還擔心潘採夫看了不高興,不過他壓根就沒顧上在意,我想多了。這也告訴我一個經驗,寫東西時,要珍惜自己腦子中根深蒂固的那種偏見,不要怕別人不高興。今天看你發的“吳曉波:你是一個商人,還是一個文人”那篇裡,吳曉波說自己當年批評宗慶後,惹得宗老先生如今也不待見他,但吳曉波也沒有因此受到啥損失。只管寫吧,沒人在意你說了什麼。


訪談|2016年讀書簡要回顧

我的年度讀書會,做第一個的是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