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化物所90後在讀博士揭發了熒光海的真面目,對此你怎麼看?

半島晨報

一段時間以來,大連的熒光海刷屏了,大家在網絡上對熒光海都是各種美譽,覺得我們大連有這樣的美景真是太牛了。就在這時候,大連物理化學研究所在讀博士楊超站出來,把這種現象給大家做了個科普。

很多網友在網上呼籲,夜光藻對汙染很敏感,它們生活在清潔的水體環境中,因此熒光海現象只會出現在汙染較少的海灣。

(楊超在做研究)

通過大量查閱國內外文獻,楊超解答夜光藻為什麼能發光,夜光藻發光其實是一種保護機制,它的天敵是橈足類節肢動物,突然發光可以嚇退它們,或者用光線把更大的動物引來,先把橈足類動物吃掉。

目前已知的生物發光體系的發光機理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熒光素—熒光素酶體系,另一類是由Ca2+觸發發光蛋白機制。夜光藻的發光機制屬於前者。

和網友呼籲的事實正好相反,雖然夜光藻本身不具有毒性,但是它的出現正代表了海洋環境的惡化!

海水富營養化,使得夜光藻作為食物的細菌、藍細菌和單細胞藻類數量增加,有可能造成夜光藻的爆發性增長,從而形成赤潮。

赤潮,又叫紅潮,是一種水華現象。它是海洋災害的一種,是指海洋水體中某些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突發性增殖和聚集。

夜光藻赤潮對海洋生態有著巨大的負面影響。夜光藻赤潮暴發時,大量細胞黏附在魚的鰓部,導致魚類因窒息而大量死亡,而死亡魚類的降解過程大量消耗溶解氧、並釋放硫化氫等有毒物質,對水體環境造成破壞。

有毒物質在魚、貝類體內積累,人食用之後可能引起中毒或死亡。夜光藻會攝食魚卵,造成漁業產量下降。夜光藻增加還會改變浮游植物群落結構,它們對硅藻和橈足類糞便的攝食,阻止了硅藻和橈足類糞便的沉降,不利於被固定的有機碳最終被儲存在相對穩定的碳儲庫中(如埋藏在海底,變成不易降解的形式等)他的“揭發”行為被中科院的官微“科學大院”刊登。

熒光海雖然美麗,卻是人類不應該看到的景色,對此,你怎麼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