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每天都盯著股票

格雷厄姆在《聰明的投資者》寫到,股票投資者具有兩種身份,一種是作為企業所有者之一的少數股東,另一種是股票憑證持有人。前一種權益所有者的收益完全取決於企業的利潤或企業的基礎資產價值的變化,而後一種流通股持有者則可以隨時根據不同市場價格將手中股份賣出。

顯而易見,現在大多數人都將自己看作後者,這就決定了他們會更加看重股市行情的變化。在此情況下可以看到,在購買股票時,這個企業的股價幾乎總是高於其淨資產的價值。因此,投資者在支付此溢價的同時也暗示了他所要承擔的較大的風險,股市的變化能夠反映這種投資是否合理。然而,這其中似乎存在一個矛盾,公司過去的業績和前景預期越好,其股價與賬面價值之間的聯繫越小。超出其賬面價值的溢價越大,更加表明這種決定公司內在價值的基礎的不穩定性,因為其價值不再較大程度地依賴於公司本身,而更加取決於股市的情緒和容量的變化,股價的波動因此變得更大。因而,格雷厄姆認為,普通股的質量越好越表明其投機的可能性越大。而當股價從高位跌落時,並不是反映人們對公司未來的長期增長產生了懷疑,而是反映了人們對股票極為看好的前景所做出的高估而產生的溢價缺乏足夠的信心。IBM在1962~1963年的股價走勢正好是一個典型例子,其股價在7個月時間內從607美元下降到300美元,兩次股票分割之後,1970年股價又從387美元繼續下降到219美元。

不要每天都盯著股票

對於穩健投資者來說,基於以上,格雷厄姆認為,在選擇股票組合的時候最好集中購買價格能夠高於有形資產價值的部分不超過三分之一的股票。這樣做的理由不僅在於能夠和公司資產負債相關聯,更可以視為具有獨立於市場價格波動的基礎。值得注意的是,對於穩健的要求,除了股價接近於其資產價值,還應包括合理的市盈率,足夠強有力的財務地位,以及未來幾年內營收的穩定(至少不會下降)。因此,格雷厄姆認為,相較於以遠遠高於利潤和有形資產價值購買股票的人相比,基於以上標準購買購票的人能夠更加獨立和超然的態度看待股市的漲跌波動。

格雷厄姆價值投資思想最重要的一點也體現在對兩種角色區別的覺察之中,即作為流通股持有者的投資者擁有一種作為權益所有者沒有的選擇權。這種選擇權在格雷厄姆眼裡就如我們現代興起的衍生品—期權所具備的權力相似,期權賦予持有人基於股價水平來選擇是否行使此項權力,將自己看作流通股持有者的投資者則能夠按市場價格水平選擇是否出售股票。而格雷厄姆觀察到,一個真正的投資者很少會被迫出售自己的股份,在大多數的時間裡他都不會去理會當期的價格,相應的關注和幾乎很少採取的行動是僅僅是為了保證股價足夠有利以便賣出。這種本該作為優勢選擇權卻可能轉變成為劣勢,原因在於投資者可能過於關注價格波動而盲目從眾。對於此類投資者來說,沒有市場報價給他們提供這種選擇反而更好,能夠使他們避免受到其他人錯誤判斷的極大影響。

不要每天都盯著股票

考慮到選擇權主要來自於有組織證券市場的存在所賦予的流動性,價值投資的批判者認為,因為此流動性的存在,上市公司股票不能像非上市公司的權益那樣進行分析評估。格雷厄姆相信,明確這種流動性的定義即可對此做出解釋,流動性具有兩層含義,首先指的是投資者可以每天享有股市對自己所持股份的評估,無論結果如何;其次,流動性還包括:如果他願意做出選擇的話,投資者能夠按照每天的價格來增減自己的投資。證券市場的存在賦予了投資者一些選擇權,但如果投資者想根據其他信息來自己評估的話,他可以選擇不接受當前的市場報價。

市場波動為投資者提供的好處在於,根據投資者自身的判斷和傾向性,他可以選擇利用或忽視它,而如果他具備能夠識別重要價格變化的判斷力,市場波動就會給予他們機會,即在價格大幅下跌時理智買入,在價格大幅上漲時理智拋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