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譯射鵰成爆款 譯者解釋為何把黃蓉譯成黃蓮花

英譯射鵰成爆款 譯者解釋為何把黃蓉譯成黃蓮花

郝玉青

最近這半年,郝玉青(Anna Holmwood)過得有些“抓狂”。

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以下簡稱《射鵰》)首部英譯本出版的消息一經披露,引發了英國出版方始料未及的熱烈反響;而瑞典裔、英國籍的譯者郝玉青,作為“向西方世界介紹‘降龍十八掌’的外國人”被推向話題中心。

為什麼起《英雄誕生》這樣的“別名”?

郝玉青:起初我們花了很大的力氣才讓英國的出版社理解,“射鵰三部曲”不是三本書,而是一整個系列。然後我們把這個系列分成三組,每組四本,每一本單獨起一個書名。否則如果只叫“射鵰英雄傳(一)(二)(三)”,對西方人來說太籠統了,和內容沒有很強的聯繫。

起“英雄誕生”這樣的書名當然考慮了西方人的閱讀習慣。書名是我和張菁一起討論出來的,我們希望每一組書名之間有聯繫,同時提到故事中的一些核心概念。我們其實壓力很大,很擔心被批評——“你們憑什麼給金庸小說另起名字?”但我們真的是為了讓更多英文讀者接受而考慮了很多。

為什麼把“黃蓉”譯成“黃蓮花”

我很開心,因為我自己也是跨文化的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能理解他們的感受。我在英國長大,母親是瑞典人,雖然會說瑞典語,但總還有一些隔膜,有些瑞典文化的細微之處,我沒有切身體驗過。所以我想閱讀《射鵰》應該是一個好的契機,讓他們走近父母輩的文化。

郝玉青:我很佩服他們,他們很早就發現並且喜歡金庸作品,也有一部分人在從事翻譯的工作。他們提出的主要爭議點就是,有人認為角色的名字不能翻譯,應該忠實於原文(拼音)。(注:譯本有些人名採用意譯,如黃蓉譯作Lotus Huang(“黃蓮花”),梅超風譯作Cy-clone Mei(“梅旋風”); 也有些用拼音,如郭靖譯作Guo Jing。)

但是我認為,不翻譯太可惜了,有些名字如果按照拼音來寫,英文讀者看起來會非常平淡,感受不到其中的含義。當然對於一些資深的金庸粉絲來說,把名字譯成英文聽起來就像綽號。我覺得金庸的小說本來就帶有幽默,角色的人名、稱號都帶有強烈的金庸風格,我希望把這種風格也呈現給英文讀者。

郝玉青:我準備了推薦文件,翻譯了大約一萬字的樣章,一次又一次地聊。大概花了半年的時間。

我用的推介語就是後來飽受批評的:“這是中國的《指環王》。”

但我的本意不是向讀者這樣介紹,而是把它作為出版人之間的一種溝通方式。出版方瞭解這是什麼類型的書,並且產生興趣以後,才會進一步去看我準備的那些材料:金庸的地位、故事的梗概、有哪些共通的價值觀可以打動西方讀者等。當時有四五家英國出版社都表示有興趣,其中麥克萊霍斯出版社的創始人Christopher MacLehose先生很堅定地說:“這部書我一定要出版。”此前他曾經成功推出過瑞典作家Stieg Larsson的《千禧三部曲》系列(包括《龍紋身的女孩》《玩火的女孩》和《直搗蜂巢的女孩》),所以大家知道他是有能力和眼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