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觀與客觀:HomePod未來表現真會不如競爭對手嗎?

隨著蘋果HomePod的上市,有關其與智能音箱市場和產品本身表現相關的利潤、銷量、音質、智能等報告和評論紛紛出爐,據此,有部分業內人士認為HomePod將很難在未來的智能音箱大戰中有力挑戰亞馬遜(Echo系列)和谷歌(Home系列)。事實究竟如何?

主觀與客觀:HomePod未來表現真會不如競爭對手嗎?

由於蘋果HomePod推出的初衷或者說是賣點是音箱本身的音質,所以業內對於其音質的評價自然首當其衝。

眾所周知,由於人們對於音樂欣賞角度(對於高、中、低音等的偏好)、音樂種類(古典、現代、流行、搖滾等)及演奏和伴奏樂器器材等偏好的不同,導致人們最終對於輸出的聲音品質的判斷千差萬別,也就是說隸屬於音樂範疇的音質對於欣賞者(包括評測者)具有相當的主觀性。

主觀與客觀:HomePod未來表現真會不如競爭對手嗎?

與此同時,美國權威的《消費者報告》在對HomePod 進行了一些早期的音頻測試(儘管完整的評估尚未完成),但該網站認為,400美元的Google Home Max和200美元的Sonos One音質比要好於蘋果349美元的新款智能音箱HomePod。儘管HomePod獲得了“非常好”的音質評分,但《消費者報告》認為Sonos One和Google Home Max的表現更好,後兩種智能音箱獲得了更高的整體音質得分。《消費者報告》稱,其揚聲器測試是在專門的試聽室進行的,有經驗的測試人員將每種型號與“高音質對照音箱”進行比較。在測試HomePod時,測試人員發現了一些問題。 《消費者報告》發現,低音“過分強調”,而中音“有點模糊”,高音聽起來“被忽視了”。總體而言,《消費者報告》認為,HomePod的聲音與Sonos One和Google Home Max相比會“有點渾濁”。

相信多數看衰HomePod音質的業內人士多數是根據上述兩個評測報告得出的。但就像我們開始所言的對於音質的判斷極具主觀性,所以業內對於HomePod也出現了與上述靈個報告截然不同的評價。

例如一位 Reddit 的音樂發燒友對 HomePod 進行了一套完整的技術指標測試,測試 HomePod的頻率響應,失真等等。這篇測試對 HomePod 的聲音進行了深入和詳盡的探索,並將 HomePod 與高端揚聲器進行了比較。結果需要掌握一定的音頻技術只是才能瞭解。甚至蘋果營銷主管 Phil Schiller 對這篇深入的測試表示的讚許,並在推特上分享了這篇測試。在此圖中,平坦的曲線更好。 HomePod可以精確地再現40Hz到20000Hz的高,低和中頻,僅有2分貝的偏差。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 HomePod 採用了動態的“弗萊徹·曼森”補償。 這個處理考慮到人們對不同頻率的不同音量的感知,使得 HomePod 在0-100%的響度下都聽起來很棒。

主觀與客觀:HomePod未來表現真會不如競爭對手嗎?

而知名科技媒體The Verge 對 HomePod 音質評價是難以置信的(Incrediable),並表示“它比同價位的任何一款音箱的音質都好”;當然其他媒體對 HomePod 的音質也都是溢美之詞。著名果粉、Daring Fireball 的博主 John Gruber 在親耳試聽之後認為 HomePod 的音質超過了 Google Home Max(399 美元)和 Sonos One(199 美元)。

上述我們分別列舉了對於HomePod音質截然不同的兩種評價,只是想說明由於音質判斷極具主觀性的屬性,並非有客觀的標準,導致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完全不同的結論,而不能據此判斷HomePod的音質就一定不如競爭對手,僅是參考而已。

而我們在此想補充說明的是,在某些場合,音樂發燒友的評價可能比所謂的小提琴家、聲學工程師和專業評測人員更接近現實。

主觀與客觀:HomePod未來表現真會不如競爭對手嗎?

說完了業內最為關心的音質外,我們再來看看業內同樣關心的HomePod的利潤。據TechInsights的調查,蘋果的HomePod在成本方面估價為216美元,實際售價為349美元,利潤率大概為38%,相比之下,Google Home和Amazon Echo的利潤率則分別為66%和56%,也就是說一向以利潤為先的蘋果竟然在利潤率上都不如對手,從而也被某些業內人士認為HomePod的競爭力不如對手。但我們在查閱了TechInsights的原版調查報告,其實HomePod、Google Home和Amazon Echo的利潤率實際上分別為29%、61%和49%。

但我們也從中發現,由於HomePod的售價349美元較Google Home的129美元和Amazon Echo的179.99美元的價格高,所以儘管利潤率不如後者,但從單部智能音箱銷售獲得的絕對利潤看,HomePod為100.60美元、Google Home為78.40美元、Amazon Echo為87.99美元,要遠高於對手。所以所謂HomePod利潤不如對手的說法並不客觀。需要刻意說明的是,從TechInsights對比的Google Home和Amazon Echo,其實在它們各自所屬的系列中均屬於中高端定位,但事實是,從目前出貨的主力看,谷歌和亞馬遜均是各自系列中最低端的。

主觀與客觀:HomePod未來表現真會不如競爭對手嗎?

例如在谷歌公司日前在其官方博客表示:“自去年10月份谷歌Home Mini語音助手上市以來,公司每秒鐘就會售出一臺谷歌Home設備。”也就是說,自去年10月起,谷歌Home設備的銷量已經超過了673萬部。儘管谷歌公司沒有明確說明銷售的673萬臺谷歌Home設備中谷歌Home, 谷歌Home Mini和谷歌Home Max的銷量比例。但是我們可以基本確定,谷歌Home Mini語音助手是銷量最大的,因為它的價格只有29美元。而通過供應鏈渠道分析,業內認為,谷歌Home Mini語音助手的製造成本是26美元,這不包括研發成本、廣告成本、銷售成本等。由此計算的話,Home Mini的利潤率最高也就在10%左右,不僅利潤率,利潤上都大幅落後蘋果的HomePod

與谷歌類似,亞馬遜為了保持銷量上的優勢,其在假日季推出了力度非常大的折扣,將價格直接從50美元也降到了29美元。對此業內認為,亞馬遜和谷歌都有可能在賠本銷售各自的智能音箱。由此看,業內以HomePod盈利能力不如對手來證明其競爭力不足的結論也值得商榷。

需要補充說明的是,在客觀的現實市場中,蘋果HomePod的盈利能力可能會遠高於對手外,其銷量上也未必會如業內預期的那般差。例如根據來自 Slice 的數據,HomePod發售當天,銷量非常高,是 Sonos One的9 倍,是谷歌 Home Max的11倍,即在與對手同級的智能音箱中,HomePod的銷量遠超對手。

最後我們看下HomePod最為業內詬病的Siri,而之所以我們將其放在最後,是因為不僅是蘋果,包括業內都將HomePod的核心競爭力放在了音質和傳統的蘋果家族產品的利潤上。儘管如此,Siri的表現也並非業內想象的那般糟糕。

主觀與客觀:HomePod未來表現真會不如競爭對手嗎?

例如Loup Ventures對 HomePod的語音助手Siri的測試報告顯示,在眾多AI語音助手測試中,HomePod的表現幾乎墊底,其準確率僅為52.3%,相比之下,Google Home的準確率為81%,亞馬遜的Alexa和微軟的Cortana則都分別為64%和57%。但該報告也稱,當詢問本地相關問題時,HomePod的表現並不差,甚至優於亞馬遜的Echo和哈曼卡頓的Invoke,比排在第一的Google home也只是低了9個百分點。為此,該報告稱,由於HomePod的功能主要聚焦在音樂領域,所以它的整體表現還是超出了預期,而隨著時間的推移,HomePod和Siri將會加入日曆、郵件、電話、導航等多個領域的問答其表現將追上,甚至超越對手。

綜上所述,近期隨著某些評測和報告的出爐,業內據此斷定HomePod未來不如競爭對手,甚至有可能是蘋果失敗產品的結論並不客觀,而通過上述對於偏主觀的評測和客觀存在的事實(例如利潤、技術、實用場景)的分析,我們至少認為上述唱衰HomePod的判斷為時尚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