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印太戰略”前景如何?

永恆的珍珠紅

個人覺得這“印太戰略”就是目前世界秩序中我之前所說的“海權世界”的既得利益者的一種維繫,他們一般都是在未來世界的“陸權世界”挨邊的或者說相對海權世界會利益減小、減少的一些國傢俬心圖謀。

在此,我先說簡單說一下我理解的“海權世界”和“陸權世界”。

陸權世界。陸權世界自古時起一直是人類發展主軸,這也符合自然客觀規律,因為人類本身為陸地生物,所以,一直以來,人類文明基本在大陸與大陸之間通過陸路相連,因此,古老的東方和西方就有了繁榮的絲綢之路。

海權世界。之前都是陸路主導的陸權世界,但直至工業革命開始的蒸汽機技術的發明,使得蒸汽機有效支撐起了船舶技術,更有效解決人員和商貿運送、運輸,大概是一戰前至今吧!蒸汽機,油汽燃機等等技術,有效地支撐起商貿和掌握技術的國家優惠,以至小小的葡萄牙、荷蘭、英國等等掌握工業技術革命的國家,可以串通地從海路襲奪遠在重洋的國度,如果沒有蒸汽機有效解決遠海航行的動力和火炮技術的發展,很難想像,小小英國,可以遠渡重洋來襲奪。當然,這也反影響清王朝,閉關鎖國,導至相關技術遠遠落後,更有甚者讓“維治維新”後的日本也看到這時期,海船炮艦所支撐的對大陸國家的襲奪。從一戰前至二戰,直至今天,海上經貿,海路支撐的運輸,一直支撐著世界發展的主軸。到今天為止,海路運輸成本依然具有優勢。



陸權世界的迴歸。隨著人類社會發展,技術的革命,鐵路技術和電力技術的發展,陸路交通更多的優勢突顯出來,特別指出的是中國至東南亞、中國至毆洲和未來中國至非洲等等的幾條大陸線路,基本涵蓋了世界大多數國家,並支撐著從資源到消費絕大部國家和優勢。所以,“一帶一路”的構想,也是未來世界的發展趨勢。

印太戰略。其實所謂的印太戰略就是印度洋至太平洋經濟圈,說真的,我不是藐視這個戰略,這主要是這個經濟圈有點不靠譜,要麼就是天天喊著世界唯其獨尊的印度阿三哥;要麼就是遠在天邊的美國山姆大叔;要麼就是靠所謂哪點技術吃飯的香腸小丸子日本;再要麼就是太平洋邊上鄰居大洋洲湊合過來的澳大利亞。他們再怎麼玩,都是想做個群主,或者作個管理員什麼的,要拉中國進群一起發展經濟的,可悲的是這印太戰略需要中國,又要圍堵中國,要在太平洋至印度洋一路上經濟繁榮,讓未來世界繼續走這一海洋經貿為主,那麼,這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才不會被陸路經濟圈所拋棄,同時,美國才能在現有海洋據點優勢上“拿捏”中國。







未來世界陸權世界的優勢。我說說陸權世界的必然趨勢,看看上面第一張世界地圖,加上這三張地圖,有沒有發覺結合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去想亞、非、歐三塊大陸所形成陸權世界的體量?天時:各技術的發展促成陸權世界的必然,特別是電網、互聯網、空間導航、路橋、高鐵等等技術的發展,促各大陸之間更高效、更準時的商貿;地利:中國、歐洲、非洲、東南亞各國,涵蓋了技術、資源、人口和相互可通路上交通和電網互聯,只要大家共同謀發展,人與人之間真正為美好生活生存而挺進,只要各國進步了、發展了,所帶動的體量是無限的,當然,按目前來說,中國和歐洲必然是火車頭;俄羅斯也是作為解困、解西方壓迫無限願景和希望;非洲就等跟中國一起覺醒了;東南亞那想有更大投資和市場。還有,我想說一句:美洲其實可以通過白令海峽經陸路貫穿發展的,但這陸權世界直接讓美國主導和霸佔海上通道直接受損最大海權世界既得利益者,最起碼說,陸權世界形成,美國將主體邊沿化,從陸路直美國,最大受益無疑不是美國,俄羅斯和加拿大獲益將更豐,所以美國從不提白令海峽通橋、通海底遂道(現在世界的路橋技術,白令海峽應該可以貫通)。

人和。當今世界,人們通過電視、通過互聯網等等資訊,世界越來越透明,人們求生存求發展的願望從來沒有這麼透明和公開化,好壞都更能明辯。

好了,那麼“印太戰略”前景如何?我只能說那應該不是主流,也頂多能融合“一帶”的願景,更何況美、印、日、澳等四國主導,針對中國意味濃烈,他們一開始叫嚷,就是讓中國跟班的,我反問一句,在中國家門口,你叫中國跟比中國遠的小日本玩?跟更遠的澳大利亞玩?跟阿三玩?還有跟遠在天邊高喊我是太平洋國家的美帝玩?不說日澳經濟相當程度看中國吃飯,就阿三那個辦事瞎嚷嚷能力,還有美國說發展經濟,不是你放幾個軍事基地就有作為的,要遙遠萬里美國至東南亞,你不如經大西洋和歐洲玩呢!再有,你東南亞、日澳,運至美國和運至中國,那個更實際?

印太戰略,如果說是軍事性的,中國從絲綢之路,懶得和你們瞎嚷嚷,但說搞經濟的,咱中國近水樓臺先得月,估計美日澳印也是陪煉的。但是,提出印太戰略,無非是美日印澳四國的圖謀,想不幹好事,圍堵印度洋至太平洋一帶,這四國加上新加坡,無疑是現有海權世界的既得利益者,特別是美日澳新,如果陸權世界成形,就拿新加坡為例吧!現在還能瞎喊瞎叫馬來西亞和泰國等等,但如果陸權世界經濟成形,新加坡只是借人家馬來西亞和泰國等大陸經濟來過日子了。至於印度嘛,主要是千不該萬不該有了個巴基斯坦,就他那個“褲襠”位置,海路碼頭沒你事,你頂多可愛做做海盜;陸路嘛!你不會叫咱兜一個大圈而不去從巴基斯坦走直路吧?再說了,巴基斯坦實位置微妙,海陸兩路都“截胡”阿三的。對了,提醒一下海盜欺欺負小的可以,大塊頭的,阿三可別想打主意。

而此看來,美日印澳新五國的印大戰略就不是啥好的事,沒正能量不說,就連他們五國那風吹便飄的體量,還要中國做壓倉石的,咱能覺得他們這戰略能幾何?但是,畢竟也是跟我們的"一帶一路”重疊的,我們願他們能做大做強,反正都家門口的事,好說,但要想有歪主意,我覺得路還是把陸權世界做大做強,那裡的經濟發展了,那裡的人民也富強了,體量可不得了,論資源、論人口、論地緣政治都是不得不得了的。

總之,這印太戰略,畢竟不是世界發展地緣上的主流,這一戰略可以看作海洋要素彼為甚多,在相應技術發展的今天,始終還得依仗大陸經濟圈,而明理人都知道,這戰略顯著特點是排除中國,按當前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流,試問這能有未來嗎?所以,我認為印太戰略前景有點灰暗。。。(答畢)


藍浩田

肯定不會開花結果的。

“印太戰略”說白了無非通過這樣一個名稱,以及低層次的軍事合作,將印度拉進原來由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組成的亞太同盟群,使印度陡然間貌似提高了國際地位,打上了雞血,而成為出面給中國攪局的主要“槍手”。

在奧巴馬的“亞太再平衡”戰略中,充當主要攪屎棍,給當作槍使的是菲律賓。但眾所周知,自從菲律賓總統杜特爾特上臺後,菲律賓這個“傻帽”突然不再傻了,活生生地倒過來狠狠地抽了奧巴馬的臉,奧巴馬甚至被杜特爾特總統公開斥責為“狗孃養的”。因為杜特爾特深知美日其實只是在利用菲律賓達到他們自己的目的而已。

沒了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這種出賣國家利益,被人賣了還幫人家數錢的角色,亞太再平衡這種陰招就玩不大動。越南跟著起鬨願意,但讓自己被槓上出頭它可不肯幹。

特朗普政府實際上並沒有廢棄亞太再平衡戰略,只是試圖讓印度來頂替菲律賓當初的那種角色,由印度出面來與中國對抗,然後美日澳在後頭給其煽風點火。

美國看中印度欲圖爭霸的野心,與周邊常有矛盾。試圖利用阿三莫名其妙的自大感。之前美國想唆使印度介入阿富汗問題,以激化印巴矛盾,然而顯然印度自己根本不想玩。

目前來看,美國又想唆使印度主動挑起所謂的自由航行問題。但估計也要落空。印度人自我意淫自誇一下願意,實際介入能力沒有;而且大部分東盟國家本身就不會願意讓印度參與進來。

還有可能介入的一個點就是越南力邀印度公司在爭議地區進行油田的開發。但這一樣會落空,印度人畢竟不是大傻子,知道這其中的風險不是印度所能承受的。

印度的總理畢竟是不大可能像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那麼容易被人收買、控制而出賣自己國家利益的。

由此可見,特朗普的“印太戰略”多半隻能是徒有其名而已。澳大利亞自己出來跳也只是幹跳,我們照樣不肯再輕易去買它的鐵礦石,咱不能看著人家起勁跟著美國玩“再平衡”,還被人威脅著去買單不是?日本更加玩不動了,上躥下跳後,倒過來還拼命想來求見,只能說真是可笑。誰都不想衝前頭,偏偏想拉印度衝前頭,印度再無腦還不至於。

更進一步說白了,印度實際對於在“印太戰略”中的角色其實遠不及對作為上合組織中的一員的重視。它無非只是想左右都逢源,將利益最大化而已。若就此來看,印度能配合所謂“印太戰略”的無非也就是演演戲,不會真的太投入的。


建章看世界

特朗普的“印太戰略”前景確實難料,但印度藉此插足太平洋事務不可小覷。


印太戰略是特朗普就任美國總統後,對前總統奧巴馬“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遺棄再造,其戰略目標、架構、如何運行等尚在襁褓之中。不管我們如何看待它,有一個因素必須倍加警惕,那就是印度日思夜夢的成為“有聲有色大國”的堅定腳步的向前邁進。


籍由美俄大國競相交好印度的國際環境,印度目前已成為南亞事務的主導者和印度洋上的大管家。印太戰略也許特朗普隨心,但印度卻是實實在在地上心,因為藉由印太戰略,印度一舉踏入了太平洋,為自己的大國雄心夢想加上了一個重重的砝碼。日前,印度已參加了多項美印、印澳在太平洋的軍事演習,日本安倍政府急欲修改和平憲法成為正常國家',正好與印度一拍即合。特朗普的專注美國國內事務,戰略收縮向盟國分攤責任,恰恰給了印度、日本在亞洲發揮更大作用的空間。尤為警惕的是,印度也要在南海巡航,其遏制我國之心昭然若揭。也可氣的是,俄羅斯居然拉攏印度在北太平洋聯合軍演,印度欣欣然參加。


多年來,我們一再對印度的種種不足嘲笑譏諷,對印度的大國雄心斥之為“痴心妄想”,但我們唯一不能嘲笑的是印度遏制我國的步步進逼!

印太戰略好似空中樓閣,但印度已經樓梯響人下來了。


今古達觀

我本人並不太看好美國“印太戰略”的前景。主要理由是:

首先,特朗普本人並不熱心這一戰略的實施和推進,顯得三心二意。2017年1月20日,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國第45任總統以來,遲遲尚未公佈美國的亞洲戰略,除了歐洲之外,他優先選擇訪問的是中東(沙特)而不是亞太國家,可以看得出來他的外交重點關注的不在亞太區域。其次,他自己對“印太戰略”一詞的使用,明顯沒有美國國務院和五角大樓的熱情高。這也就意味著,特朗普看待中國的崛起,並不完全是地緣政治的視角。

其次,這一戰略並無法得到美國盟友的大力支持。迄今為止(2017年11月30日),日本和澳大利亞是最積極地推動這一戰略實施的國家,但美國其他盟友都表示出了質疑的態度。韓國已經表示出對這一概念的反對,東南亞國家也感覺自己被美國忽視了,巴基斯坦更加感到失落。至於印度,雖然一方面對於美國重視自己很興奮,但是另一方面也仍是喜憂參半的感覺。因此,很難預期美國這一戰略是否可能成功。

再者,印度是“印太戰略”的重要支柱。可惜的是,印度並不會願意扮演美國小兄弟的角色的。印度夾在美日澳三個盟友之間中,肯定也不舒服。印度國內對特朗普外交政策的分析人士認為,美國的“印太”戰略仍然充滿著不確定感。特別是,蒂勒森的演講發表後,印度媒體很多表達了謹慎的看法,尤其主張印度不宜立刻倒向美國。原因是:(1)美國對巴基斯坦政策存在著不確定性,美國一會批評巴基斯坦,一會卻表揚巴基斯坦;(2)蒂勒森對美印關係定位很高,問題是蒂勒森與特朗普的關係如何呢?由於蒂勒森罵過特朗普“白痴”,普遍認為蒂勒森可能很快下臺,因此印度要等待特朗普的對印政策更加明晰化。在這之前,印度仍需保持謹慎。

(3)美國的外交是為美國利益服務的,印度需要謹防被美國利用。《印度快報》發表 評論家D.S. Hooda 的評論,認為美國批評中國對“以規則為基礎的秩序”的破壞並沒有道理,因為現在美國自己才是最不遵守國際規則的國家。因此他提醒,印度的外交要以印度的國家利益為考慮標準,在中美可能戰略競爭上升的過程中,印度不能一味以親美為自己外交的要求。因此,在印度當前對美仍存在諸多不確定的情況下,印度仍然不會“毫不猶豫”地投入美國懷抱,儘管印美在防務合作上仍然會取得進一步的明顯發展。

綜上而言,特朗普“印太戰略”的前景並不樂觀。


林民旺

最近,太平洋上冒出個印太|戰略出來,什麼是應該戰略呢?原來是用美國日本印度澳大利亞成立的一個結盟國家,其目的是為了對付中國。這個印太戰略國家的未來的前景怎麼樣呢?在我個人看來並不怎麼樣。

首先這四個國家是各懷鬼胎,並不可能是一條心做事情,所以不會形成一個拳頭的力量,一致對付中國。第二個是這四個國家在經濟上面都相同的遇到了一些問題,都希望能夠通知遏制中國,來發展自己的經濟。還有就是將印度騙進來好奪取印度的軍事大單,擠走俄羅斯的軍火生意。

美國在經濟上與中國已經算是旗鼓相當了,未來的中國有可能會超過美國,但是美國很清楚,如果美國要遏制中國的話,那麼美國的經濟也會受到很大的打擊,所以美國並不可能全力的來制裁中國。而且中國的增長勢頭很猛,並不是美國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遏制住的,所以他願意拉一幫夥伴進來,協助他做事情,而不是真正的要遏制中國。

日本可能是這世界上唯一最不願意看到中國崛起的國家,因為日本對中國有很深的情緣恩仇,所以說日本是最不願看到中國崛強大的國家。自特朗普上臺後,日本看到了所謂的TPP組織解散之後,日本死性不改,所以他就拉攏印度,希望能夠對中國進行遏制,以達到他們不願看到中國崛起的現實。

日本實際上很清楚,他們在中國曾經犯下的滔天大罪,所以心裡一直非常的恐懼,有一種說清的犯罪感,生怕中國長強大了,怕中國強大之後對他們進行報復,所以日本一直吃不著飯,睡不著覺,希望能夠遏制到中國,阻止中國的發展。

於是,印度就是他們想方設法被拉入進來。在印度高鐵上面,安倍更是做了賠本的生意,目的還是為了討好印度,讓印度能夠成功的進入這個圈子。

印度作為正在崛起的國家,有許多東西都是跟中國相似的,但是他們並不不能夠趕上中國目前的速度。而印度又是一個好高騖遠的國家,整天想著要超越這個國家,超越那一個國家。於是,當日本給他好處的時候,他就認為覺得跟著日本美國是可以由有得喝的,於是他也願意加入進來。

可是,殊不知印度在這裡面只能夠做一個聽從指揮的角色,給別人跑跑腿、幫幫腔、喊喊口號,不會有任何的話語權。遇到實質的事情,印度一定會比別人趕到一邊的,所以印度是不會在這裡有所作為的。閒來的時候,美國日本會告訴他,你們的軍火不足了,我們這裡有的是軍火,幫你們升級換代,從而賺取鈔票。

澳大利亞就更不想說了,澳大利亞跟日本一樣,就是一條狗。也只能為美國搖旗吶喊,而澳大利亞自身並不像日本那樣,對中國有著傳統的仇恨。澳大利亞離中國很遠,更沒有利害衝突和疆土糾紛。澳大利亞進來目的就是為了給美國做條狗,想成為第二個世界警察,最後他也只是賠本賺吆喝而已。

中企上述原因所謂的印太戰略,完全就沒有發展的前途,這個計劃將在不幾年後都將會自動解散。


幸福地帶2

儘管美日澳印在“印太”地區的合作有漸趨明朗之勢,但四國的實質合作和效果難成氣候。目前四國主要針對中國的抓手是南海問題,而南海局勢的穩定首先取決於各域內國家的態度。當前,在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勢不斷趨穩向好,尤其是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等當事國並無意接“印太”四國遏制中國的接力棒。在《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和《南海行為準則》(COC)的框架下,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已暫時達成諒解,特別近年來與菲律賓杜特爾特政府保持良好的合作關係,使美國難有可乘之機。只要東盟國家特別是南海爭端聲索國不跟進,美日澳印在南海就掀不起大風浪。事實上,也正是菲律賓、越南調整了南海對華政策,不願配合美日在南海繼續與中國交惡,美日兩國在南海失去了挑事的依託對象,才不得不從幕後走向前臺,而澳大利亞和印度這兩個無力介入南海局勢的域外看客才跳出來給自己“加戲”。

而且,“印太”是一個很鬆散的組合,美日澳印這一組合本身具有不穩定性,難以達成實質合作。多年來美國想在亞太地區整合其聯盟體系,一直沒有達到將雙邊聯盟上升為多邊同盟的預期效果,皆因除了日本之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其他盟國都沒有很強的動力推動“亞洲版北約”,澳大利亞和印度也不例外。

澳大利亞是西方發達國家中與中國經濟聯繫最密切和對中國經濟依賴度最大的國家,近年來澳大利亞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經濟恢復狀況最好,也主要得益於與中國的經濟往來。在聯美反華問題上,澳大利亞一般都是“雷聲大雨點小”,不會走得太遠。

而在如今的“印太”四國合作中,印度也是顧慮重重,尤其擔心其他域外大國乘機介入印度洋,特別警惕將美國“引狼入室”,削弱自身獨立性和在南亞地區的霸主地位。而且,根據以往經驗,任何拉進印度的合作機制都難以實質推進,因為印度本身就是著名的“合作攪局者”。

鑑於以上,所謂“印太”聯手製華的戰略目前只能限於建立對話機制和造勢階段,難以突破美日雙邊同盟的大框架,形成實質性的小多邊合作難度很大。中國仍應將關注點放在穩固與周邊其他國家的關係上,不需過於擔憂美國的“印太”戰略和四國在“印太”地區的合作,不要高估其行動能力。


高程CASS

“印太”目前能否稱之為戰略,還很難說,而且這一概念也不是特朗普提出的。安倍晉三第一次出任首相的時候訪問印度,在印度國會演講中提到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兩洋概念,這是第一次有國家證實提出“印太”,但直至2013年,印度對這個概念都不知可否。2013年以後,特別是莫迪上臺後,印度對“印太”的興趣才明顯增加。2017年美日印澳四邊互動頻繁,“印太”架構逐漸成型,美國2017年版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首次將印太合併在一起作為一個戰略區域,印度的馬拉巴爾演習也即將首次涵蓋美日印澳四國。

說“印太”毫無價值或者斷言將主導未來的地緣結構,目前言之過早。美國將發源於日本和印度的“印太”理念接過來,併成為主導加以推動,不可能不產生影響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的結果,但問題在於這種影響到底能有多大?是否足以改變本地區的戰略態勢,以及更加重要的,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的戰略態勢是否真存在密切的關聯性,以至於用一個戰略方案可以協調各方行動,而不是仍然主要依靠有關方面的雙邊協調?

現在來看,印度和美日澳之間的關係還遠遠達不到後三者之間關係的密切程度,仍然屬於遊離狀態。印度能不能融入美日澳併成為其中的一個有機部分,這一點是評估印太前景的關鍵,而以印度的外交傳統論,這機會是不可能的。在任何一個多邊機制中,印度幾乎總是一個建設性很差的力量要素,“印太“概念能不能讓印度積極起來,連美國人自己都沒什麼把握。


葉海林

其實特朗普提出的 “印太”到目前為止還能難說就是一個“戰略”,可能說成是一個“構想”更為 貼切。作為一個國家戰略,除了有明確的目標還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操作方案和更必須有足夠限定時間,目前美國只是提出了應當將印度引入其太平洋夥伴關係中,其他一切都是一團混沌。例如,奧巴馬政府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戰略目標直指崛起中的中國,實施方式則是通過調集60%的軍事力量作為支撐,以“提供安全保證和維護地區秩序”的名義通過強化這一地區的盟友關係,對中國形成戰略壓力,同時打算以進一步開放國內中低端製造業市場,作為給這些盟友接受與美國強化同盟而得罪中國的“補償”——TPP。這些戰略的基本組成元素在特朗普這裡,至少目前仍然了無蹤跡。

值得注意的是,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飯,如果一個大國想在特定的地區推行自己的戰略必須有足夠的經濟政策或者安全政策作為支撐,否則這一地區的國家不可能對此有熱烈的回應。如果冷戰之後沒有“馬歇爾計劃”,很難想象北約能夠被順利組建,沒有“經互會”,華約國家也不會被那麼緊的捆在蘇聯戰車上。在東亞,因為日韓的領土面積,特殊地緣環境和美中力量對比以及兩個國家戰略上的關係都遠不如美蘇之間同類矛盾尖銳,所以美國只是利用自己實力優勢“包辦”了日韓的安全問題就足以讓這兩個國家放棄獨立的對外政策和國防政策,而不必經濟上推行“馬歇爾計劃”。

TPP的出現,就是因為美國相對國力衰退,中國實力增長迅速,因此美國不可能繼續完全包辦東亞地區盟友安全,而隨著時間推移盟友得罪中國的後果卻可能越來越嚴重,所以美國必須在經濟上給補償了。只是很不幸,目前看來美國掏不起這個價錢了,否則美國國內的經濟和社會都會受到更加深遠的傷害。

那麼問題來了,今天的印度從體量上來說,也是一個接近巨型國家的規模,數倍於美國東亞盟友,但是從現實實力上來說偏偏也不夠強大,如果貿然跳到跟中國對抗的第一線,恐怕更加得不償失。同樣重要的是,如此巨大的一個國家,美國如果想將其納入自己軌道,要付出的戰略代價只能更加巨大,TPP的代價美國尚且承受不起,更何況印度了?即便是想通過經貿合作拉近跟印度的關係也存在問題,美國自己目前在經濟結構上跟印度沒啥互補性,對於日韓來說可能向印度進行部分產能轉移,但也恐怕只是杯水車薪式的。

真正能推動印度考慮擁抱美國的“印太戰略”可能只有兩點主要動力,一個是被美國等販賣的“中國威脅論”嚇壞了,以至於放棄自己做“有聲有色大國”的雄心跟著美國跑了,一個是想借著美國對其有所求,從美國那裡賺一筆。

這種基礎上的“印太戰略”即便是將來有一天真的明晰起來,可操作性如何也是一個問題。


千里巖

美國是四國聯合的重要推手,但一心堅持貫徹“美國優先”的特朗普,也會成為四國聯合的重要阻礙。極富商業頭腦的特朗普一邊在亞洲拉攏日本和印度,希望藉助盟國力量聯合間接平衡中國的影響力,轉過頭來又批評日本和印度給美國造成的貿易赤字,不太願意對盟國承擔更多的經濟和安全責任。

澳大利亞在中美之間的立場一直以來也十分曖昧。澳大利亞一邊高舉與美國的民主同盟大旗,希望在美國的安全保護之下擴大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另一邊又不願割捨與中國進行經貿合作的巨大利益。印度的“不結盟”傳統和長期以來對戰略自主的堅持,也難以使印度深入參與到同盟當中。四國當中對聯合最為熱衷的日本,若缺少了其他三國的有力支持,最終也難以成事。

可見,美印日澳的聯合實質只是四國面臨自身角色突變所做出的應激性的集體回應和調節行為。這種缺乏明確的聯動機制,內部存在諸多間隙的反應,必然是倉促和短暫的,難以產生實質性的影響。但“應激性”聯合中暴露出來的諸多問題和分歧,或許能夠讓四國重回到現有的全新的政治經濟格局中審視和考慮自身國家的真正利益和發展前景。

11月9日中美企業家對話會上簽訂的刷新世界經貿合作記錄的中美經貿協議大單,體現了中美之間巨大的共同利益。這更向世界展現了中國的發展和“一帶一路”並非是排他性的,而是開放包容、互惠互利的共同發展。

四國“應激式”聯合的短暫調節是秩序更迭中不可避免的刺激反應,並非最優和最終解決方案。但這種不斷的“應激式”反應和調節,或許能夠引導各國逐漸認識到合作交流、尋求共同利益才是正確選擇,使緊張和負面的“應激性”的反應,逐步演化成四國乃至世界各國在合作共贏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的共同發展。


劉典

從戰略構想看,很不錯。

但今天的美國已不是里根時代,兵強馬壯錢糧充足。

美國幹倒了前蘇聯後,曾有一段時候覺得英雄無雙,面前沒有了對手,狠狠慶祝了一下,然後忙著平衡美國在全球佈局,誰不聽話就打誰,軍事霸權玩到了頂峰。

它在欣賞自己巨無霸身影時,我們在忙著搞經濟,韜光養晦,同時,美國人把哪裡打爛了,我們跟著去再建,十幾年下來,美國人的仗越打國家越窮,中國人卻越來越有錢。

於是,美國前總統說我們搭順風車,同時,美國的戰略家提出了亞太再平衡。目標,遏制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為人還特別低調的一個對手。

亞太再平衡的軍事佈局就是所謂的依託第一、二島鏈,堵住東出海口,日本成為主要棋子。後來打著南海航行自由,想扼住南邊出海口,菲律賓為主要棋子。

現在,美國的戰略家一定是坐在家裡哭,當初他們的設計看起來很好,其實用美元織了一張破網,東堵南擋,擋什麼擋,隨著航母出現,廣袤無垠深藍大海碧波盪漾。

由此,腦筋急轉彎,一個更大的“印太戰略”構想誕生。

具體就不多說了。

任何戰略構想不是想想而已,要落到實處才有用。你美國國內問題一大堆,兩黨都是美國人,為點破事還吵吵嚷嚷的,難得統一。現在兩個大洋,幾十個國家,利益錯綜複雜,想法千奇百怪,你美國能平衡得了?

和中國搞好關係是美國的唯一正確選擇,不存在一個充滿空想的“印太戰略”,美國已經不能再在戰略上犯錯,要不然就把打敗前蘇聯後撈到的一點資本全部輸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