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稱帝后不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原來是為了避免家族自相殘殺

孫權稱帝后不追封哥哥孫策為皇帝,原來是為了避免家族自相殘殺

孫策是吳國政權的奠基者之一,孫權稱帝以後並沒有追封其為皇帝,只是追封為長沙恆王。表面上來看是薄情寡義,實際上更多是為了避免孫氏家族內亂,如果追封孫策為帝,那麼就意味著孫策兒子也有繼承權,到時候為了帝位家族自相殘殺是在所難免的,所以追封為王是一個薄情卻又最合理的決定。

孫策與其父孫堅是吳國政權的奠基者,孫堅並沒有打下江東,只不過憑著南征北戰打出了自己的威名,又擁有了不少部眾,孫堅戰死以後,長子孫策靠著孫堅的餘部南下,打下了江東,草創了吳國,雖然孫策戰死時打下的江東並不是很大,但重要的是孫策給孫權留下一班文武大臣,孫權時代名將直臣很多都是孫策挖掘發現的,而且孫策考慮到當時局勢不穩定,兒子又年幼,將大位讓與孫權,可以說大局觀很強,對於孫權更是天大的恩情。

身為吳國奠基者,其實孫策的功勞比之父親孫堅高出太多了,雖然吳國在孫權手裡發揚光大的,但孫策的開基之功是不可忽視的。孫權稱帝以後並沒有追封孫策為帝,除了薄情,唯一的解釋就是害怕以後孫氏家族自相殘殺。

在古代家天下的封建社會中,繼承人可以說是重中之重,繼承人選好了,要麼守成有餘要麼繼續開拓基業,繼承人選差了,輕則國家衰敗重則亡國,而繼承人的選擇範圍也是很重要的。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太祖朱溫就是在繼承人上面,發神經的想立養子,結果親兒子不幹了,發動政變把他給宰了。

為了皇位親兄弟之間自相殘殺都是常事,如果範圍再擴大到孫策兒子哪裡,更是不可控制了,所以孫權沒有追封孫策為皇帝,在法統上否定了孫策一脈的繼承皇位權。甚至孫策的王爵都不可以世襲,孫策之子孫紹歷封吳侯、上虞侯,後代也是以侯爵沿襲下去的,可惜孫策孫子孫奉時捲入吳末帝時期的奪皇位謠言中被殺。

而孫策追封的長沙恆王,還有孫策之子孫紹最初的爵位吳侯都是不錯的爵位,長沙恆王這個追封算是美諡,而孫紹的吳侯爵位更是不錯,以國號命名爵位可以說是最好的命名,孫權雖然薄情,但也並非太絕情。

在三國時期,曹魏、孫吳還有後來的司馬氏都有追封父親為帝的例子,而蜀漢劉備卻並沒有,因為其他王朝都是自創的,劉備自稱漢室之後,建立的蜀漢也是以延續漢家江山為名,所以並沒有追封自己的父親,當然我們後世將之分開區別了,西漢、東漢、蜀漢這般的稱呼。

司馬氏建立西晉倒是有過追封哥哥的例子,司馬師是司馬懿長子,西晉奠基人之一,死後弟弟司馬昭繼位,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建立晉國以後,追尊伯父司馬師為景皇帝,可以說這也算是追封哥哥的例子,只不過司馬昭時代並沒有建立西晉,由他的兒子司馬炎完成的,而司馬師被追封為皇帝的一個最重要原因就是他無後。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