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穆:“性”從哪裡來?

錢穆:“性”從哪裡來?

我們再講“性”,中國人最看重這個“性”字。孔子講性相近,孟子講性善,荀子講性惡,《三字經》開始便說“人之初性本善”,中國人特別看重這“性”字,因此有許多探討,許多爭辯。

近代中國知識分子讀西洋書,不見有這性字,於是便說,中國人所謂性,只是西方心理學上所謂的“本能”。其實此兩者絕不同。

也有人說性就是自然Nature,但其間也不同。由中國人想法,只能說性亦自自然中來。人亦是一自然,但在自然中仍有性。一切有生物、無生物都是自然,但不害於萬物之各有性。性何自來,則由自然來。《中庸》說:“天命之謂性。”這一“天”字,也可說之為“自然”。

依照西方人講法,科學顯與宗教不同,自然顯與上帝有別。但照中國人講法,這兩者間卻可以相通,並亦無大分別。

“性”字的含義中,似有一個動力,一個嚮往,一個必然要如此的意向。一切有生物,尤其是人,顯然有一個求生、好生、重生、謀生的傾向,有一種生的意志,這即是性。

人性在大同中有小異。人有人性,物有物性,有生物無生物各有性,此又在性之大同之下有小異。

近代西方科學,乃從“物性”來發明出“物理”;中國傳統文化,則從“人性”來指示出“人道”。西方科學家只說自然;中國人則認為物有物性,才始有物理可求。西方宗教家只說上帝,中國人則說天生萬物而各賦以性。性是天賦,又可說是從大自然產生,故曰 “天命之謂性”。

摘自《中華文化十二講》錢穆 著,九州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