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曾十代為國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擁有著中國四大古都之一的美譽,是國務院首批確定的歷史文化名城,南京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智慧的結晶,創造了極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歷經千古、世代相傳,直至今天。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過程始終與燦爛的中華文明歷史進程緊密聯繫在一起,體現著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顯示了人類在思想和實踐上所能達到的智慧高度,在中華文明進程中,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中國各族人民構築起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目前,全市已經被認定的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中,已有4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國家級項目有11項,省級項目有75項,市級項目有145項。南京市民對非遺的認知度、認同感、自豪感隨著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發展而普遍提高。2017年3月1日,《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正式實施,為非遺工作的保護奠定了法制基礎。

今年6月10日是我國第十二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也是國務院決定把“文化遺產日”調整設立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第一年。我們以圖文的形式分批將南京的非遺項目展示給讀者,共同用行動來弘揚、保護、傳承和發展我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秦淮燈會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秦淮燈會又稱金陵燈會、夫子廟燈會,是流傳於南京地區的民俗文化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春節至元宵節期間舉行,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天下第一燈會”和“秦淮燈綵甲天下”的美譽,是中國唯一一個集燈展、燈會和燈市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型燈會,也是中國規模最大的民俗燈會。秦淮燈會的歷史悠久,早在南朝時期,國都南京就出現了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的習俗,其盛況為全國之冠,是中國最早的燈會。明初之後,秦淮河懸掛花燈的畫舫(俗稱“燈船”)也隨之蜚聲天下。歷史上的秦淮燈會主要分佈在南京秦淮河流域,20世紀以後主要集中在夫子廟地區,如今已擴展到“十里秦淮”東側五里地段。

秦淮燈綵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秦淮燈綵是我國傳統燈綵藝術的一個重要流派,蘊涵著歷代南京人民的真摯情感和熱愛生活的審美理念。秦淮燈綵展示活動主要集中在每年的春節至元宵節期間。早在東晉時期,南京就出現有關燈綵的文獻記載。南朝時期燈綵開始從深宮走向民間,南京舉辦傳統元宵燈會,“燈火滿市井”的壯觀盛景堪稱全國之冠。自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倡導元宵燈節活動以後,秦淮燈綵藝術得以迅速發展,享有“秦淮燈火(彩)甲天下”之美譽。早先的秦淮燈綵完全是手工製作,突出原汁原味的題材表現和濃郁強烈的本土氣息。後來藝人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通過觀察體驗,提煉概括,取諸家燈綵之長,形成色彩上瑰麗明快、造型上簡約大方、品位上大俗大雅等特點。

南京雲錦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雲錦是中國傳統的絲制工藝品,有“寸錦寸金”之稱,其歷史可追溯至417年(東晉義熙十三年)在國都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年曆史。如今只有雲錦還保持著傳統的特色和獨特的技藝,一直保留著傳統的提花木機織造,這種靠人記憶編織的傳統手工織造技藝仍無法用現代機器來替代。 雲錦因其色澤光麗燦爛,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其用料考究,織造精細、圖案精美、錦紋絢麗、格調高雅,在繼承歷代織錦的優秀傳統基礎上發展而來,又融會了其他各種絲織工藝的寶貴經驗,達到了絲織工藝的巔峰狀態,代表了中國絲織工藝的最高成就,濃縮了中國絲織技藝的精華,是中國絲綢文化的璀璨結晶。

南京金箔鍛制技藝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金箔是中國傳統手工技藝之一,發源於南京棲霞區龍潭花園一帶,曾是明朝製作真金線的官營作坊。當今中國許多寺廟及古建築上都運用了南京金箔。除在佛像、建築物、工藝品上貼飾金箔外,歷史上將金箔更多地製成金線用於皇家貴族的服飾上,金線和蠶絲織成綾錦稱為織金,即今南京雲錦的一種。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金陵刻經印刷技藝是江蘇南京市的地方傳統手工技藝,國家非物質文化之一。南京古稱金陵,這裡是六朝古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佛教刻經事業源遠流長。公元1866年(清同治五年),中國近代佛教文化復興的奠基人楊仁山等有識之士創辦了金陵刻經處,傳承中國古代佛經、佛像木刻雕版印刷技藝,百餘年來在國內外享有盛譽。2006年5月20日,金陵刻經印刷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金銀細工製作技藝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金銀細工製品及傳統工藝始於六朝,精於唐宋,成熟於明清,興於民國,創新於當代。金銀細工以金銀擺件(器皿)和金銀首飾為主,作品精美絕倫,是歷代金銀工匠高超技藝和智慧的結晶,在中國乃至世界工藝美術史上享有盛譽。南京金銀細工製作技藝主要保護單位南京寶慶銀樓,較完整地保存和傳承了我國金銀細工傳統技藝。南京寶慶銀樓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從事傳統金銀飾品(擺件)工藝已有近200年曆史。

南京板鴨製作工藝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據《玄武湖志》引梁吳均《齊春秋》說,“板鴨始於六朝,當時兩軍對壘,作戰激烈,無暇顧及飯食,便炊米煮鴨,用荷葉裹之,以為軍糧,稱荷葉裹鴨”,此即最早的南京板鴨。據清·乾隆《江寧新志》記載:“購覓取肥鴨者,用微暖老汁浸潤之,火炙,色極嫩,秋冬尤佳,俗稱板鴨。南京板鴨俗稱"琵琶鴨",又稱“官禮板鴨”和“貢鴨”,素有“北烤鴨南板鴨”之美名,是南京地區一道傳統名菜,用鹽滷醃製風乾而成,分臘板鴨和春板鴨兩種。因其肉質細嫩緊密,像一塊板似的,故名板鴨。

鵝絨製作技藝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天鵝絨的起源可追溯到西漢鏡衣,在元代著名的“絲綿裡”剪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到明代大量生產,並銷往日本、葡萄牙、荷蘭、新加坡等地,尤受日本人喜愛。天鵝絨逐漸從“織素”發展為“起花”、“割花”。且漸趨完美。漳絨自明代傳到南京江寧織造府後,經加工創新,發展成南京獨有的雕花天鵝絨,在文人士大夫中風行無匹,一時間“金陵絨貴”,達官貴人無不攀比,以身穿雕花天鵝絨為榮。

絨花製作技藝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絨花製作藝人周家鳳

南京絨花的歷史十分悠久,始於唐朝,諧音“榮華”,相傳早在唐代武則天時便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清時代更具規格,清康熙、乾隆年間為極盛時期。當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是熱鬧非凡的“花市大街”,經營絨花的店鋪盛極一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絨花的製作以家庭作坊為主製作絨花的工業主要分佈於城南門東、門西地區,以馬巷銅作坊、上浮橋等地段為多,全城約有四十多戶,馬巷就有三家有名的業戶:“柯恆泰”、“張義泰”、“馬榮興”。其中,出身絨花世家,六代從事絨花工藝的吳長泉最早就是“張義泰”的學徒,著名的絨花老藝人周家鳳12歲時從鄉下(江寧縣龍都鎮東家村)來到南京學藝,也是在“張義泰”拜師於吳長泉。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世界青年大會上,南京絨花榮膺組委會榮譽大獎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國手工藝。

媽祖廟會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三月二十三是媽祖的誕生日,也是下關人的盛典。這一天,所有的人都往下關的天妃宮湧來,人們虔敬地祭拜天妃,為了祈禱風調雨順,吉祥平安,而廟會上熱鬧的交易和精彩的表演,則把人們內心的企盼演繹成開心的笑顏。南京媽祖廟會自明代迄今,時興時衰,綿延不絕。媽祖廟會主要集中在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日前後,是流傳於南京地區的重要民俗文化活動,因其融入了南京的地方文化元素,所以顯示出與沿海地區媽祖廟會活動不同的文化魅力。

南京白局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白局誕生於雲錦機房,誕生於織機之上,誕生於織工的口中。本是為了發洩、為了解悶、為了找樂,不想,卻造就了一種獨特的民間說唱藝術。南京白局是紮根南京本土的獨特的民間曲藝,與雲錦生產有著密切聯繫。明代,南京的絲織業非常繁榮,到了清代更進入鼎盛時期。許多織錦工人在勞作之餘,常用明清俗曲和江南小調三五成群地自娛自樂。他們“受請不受物”,白唱不賣錢。因此謂之“白局”。清末民國初年,著名文人夏仁虎在《歲華憶語》中記述過“走白局”之事。可見白局至少在清代晚期就已經在南京地區盛行了。演唱語言採用南京方言,除演唱傳統的曲目外,也常常將新聞、趣事編排成曲,加以演唱。白局多以坐唱為主,道具簡單、便於流傳,不受場地限制,室內、室外、田間、地頭都可擺局演唱。

南京評話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明代南京就有藝人說書活動。明末著名說書藝人柳敬亭是其中一位傑出的代表,評話藝人皆奉其為開派宗師。當時另一位南京著名說書藝人王月生也曾名噪一時。明末清初“說善書”的代表人物還有夢明和尚與醒姑,每次在南京說書獻藝,都能引來觀者如堵、好評如潮。南京評話藝術發展到乾隆時期以後,“說善書”藝人趙姓菩薩(其真名不詳)創立了行會組織“三皇會”,三皇會一直延續到20世紀中葉以後才停止活動。1864年,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以後,一些外地曲藝演員紛紛到夫子廟一帶做場獻藝。不久,江蘇巡撫丁日昌奏旨獲准在江蘇境內開展“禁淫詞小說”運動。南京評話的發展又受到較大影響。清末民初,南京評話進入發展的興盛期,到宣統二年(1910年)前後,演出場所紛紛湧現,促進了南京評話事業的繁榮發展,也產生了不少名家高手。

南京白話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清末民國初年,南京曲藝活動蓬勃發展,各路曲藝名家薈萃金陵,競相登臺獻藝,北方相聲這一曲藝形式從此開始在南京站穩腳跟。當時,南京有兩位原先說評話的同父異母兄弟周鳳明和錢天笑(原名周鳳亮,後來改此藝名),摒棄北方方言中不為南京民眾所接受的生僻口語,直接改用南京方言、土語插科打諢。經過一番改良,他們在1930年初演成功,接著又開始嘗試用南京方言表演更多的相聲曲目。在根據同名相聲傳統曲目移植而成的《雜學唱》中,錢天笑將原先用京劇等形式學唱的內容,改為用南京白局、數蓮花、揚劇等曲調表演。《雜學唱》成為南京白話的雛形,錢天笑對南京白話的產生髮展有重要貢獻。南京白話對傳承、保護本土方言和研究南京民間民俗文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2007年,南京白話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打五件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打五件”最早起源於河南省光山縣、羅山縣一帶,明末清初時,逐漸傳入江、浙、皖一帶。其最初的傳人是洪、南、梅三姓。洪、南二姓傳人不詳,梅氏弟子自稱“梅門”,其祖師爺為梅洪義。梅門四代以後,逐漸傳入溧水。“打五件”可以一人表演,亦可三五人一組,結伴演唱。表演時,沒有舞臺,沒有現成的臺本,演員也不化妝,大多為即興發揮,或採用一人主唱,其他人幫腔的形式表演。主要唱腔叫“四平腔”。“打五件”的道具非常簡單,主要有大鑼、小鑼、鼓、鑔和勻板等5件,可以全部捆紮在一隻高腳凳上,需要演出的時候,扛起來就可以出發。在表演時,伴隨著各種樂器的烘托、渲染,能夠模擬故事發生時的場景和氣氛,使觀眾有身臨其境的感覺。2007年,“打五件”被南京市人民政府列入首批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送春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送春也叫唱春、頌春,是高淳民間演唱的一種表現形式。高淳送春起源於明初的“打春”。“明洪武年間,每至冬至前後,南京孝陵衛人於京兆領晝鼓二十四面,沿街打鼓唱吉語,索錢米,名‘打春’,至迎春日止”。在李詡(1506~1593)的《戒庵漫筆》中記載:“金陵春前一月,沿街有鳴鑼跳唱乞米者,名打春,相傳太祖見田野中有此,命翰林撰詞使城中亦為之。……謂之村田樂。”明時“打春”的“鳴鑼跳唱”與高淳送春的“一人敲鑼、一人擊鼓”的形式基本一致。

送麒麟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送麒麟”又名宮鑼鼓、唱門子,其形式源於風陽花鼓。名為送麒麟,實為一種文明乞討方式。麒麟乃是傳說中的神獸,在百獸中僅次於龍,與龍、鳳、龜合為四靈。 麒麟含仁懷義,歷朝歷代都把它作為吉祥物,古代的各朝都常採用。 “送麒麟”表演形式多樣,人員少則1~2人,多則5~6人,一般除夕至初五之間表演較多。表演者扛著紙糊篾扎的塗彩麒麟到各家各戶送麒麟,先在人家門前敲打一番鑼鼓,然後又說又唱,眾人附和,敲與唱交替進行,祝福吉利話語隨口道來,人稱“急口才”。 “送麒麟”是我國古老而又久遠的一種民間曲藝表演形式,儘管它出生卑賤,但由於它是觸景生情、借題發揮的即興說唱,故深受百姓歡迎。

陰腔目連戲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高淳陽腔目連戲是一種傳統戲曲劇種。高淳最古老的戲臺為元朝萬壽戲臺;源於元末明初的《高淳陽腔目連戲》,在全國各類古劇種佔有一席之地。

洪山戲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六合地處江淮之間,地方語言為江淮語系。六合民間“做會”由來以久,有莊會、廟會、盂蘭會、開耕會、青苗會、牛欄會等。洪山戲是由香火會演變發展而成的,是南京地區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六合洪山戲流行分佈區域非常廣闊,除遍及六合區鄉鎮外,還擴展到上海、南京市區以及蘇南其他地區、蘇北和周邊的安徽天長、來安等地。香火會源於周代“鄉人儺”。香火會分內、外壇 ,內壇法事說唱神書;外壇法事為雜技武術(百戲)。

影戲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中國皮影戲起源於漢代,唐宋時期流行,明清時流派紛呈,至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是中國古老的劇種之一。明清時期,南京夫子廟一帶有皮影戲表演。南京皮影戲由作為道具的皮影和皮影戲兩部分組成,前者屬於工藝美術的範疇,後者屬於戲劇的範疇。南京皮影戲由藝人操縱皮影道具,配以燈光、音樂、說唱,在銀幕上表演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同時皮影作為古老的藝術形式,極具收藏價值。

南京剪紙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南京民間剪紙,據清代道光年間甘熙撰寫的《白下鎖言》等史料記載,明代初年已十分流行。民國初期始,近現代南京著名剪紙藝人武老太、馬志宏、張吉根等先後來南京掛牌剪紙。夫子廟的“上海”和“皇后”花樣花線店,魚市街的“騰厚記”香燭紙馬店等,都是當時南京較為著名的製作、銷售剪刻紙的店鋪。20世紀50年代後,先後成立了南京民間剪紙合作社和民間工藝廠,製作剪紙並出口外銷。

十竹齋餖彩拱花技藝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十竹齋的水印木刻是繼承傳統的套印技術發展起來的。雕版印刷經過五代、兩宋時期的不斷努力與改進,出現套印的刊本。元代《金剛經》便是用朱墨兩色套印。明萬曆、天啟年間出現兩色以至五色套印。明末著名書畫家、刻書家胡正言,31歲時流寓南京,他繼承上述彩色印刷的傳統,經與當時民間刻工的共同努力,創就十竹齋水印木刻的“餖版”、“拱花”技法。

南京微雕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微雕是中國工藝美術中獨具風格的“特技”之一,又稱“神刻意雕”。雕刻時,肉眼看不到字,全憑感覺運力。微雕的特點是以微取勝、微中見宏。中國微雕藝術源遠流長,最早可上朔到兩千多年以前,陝西固原出土的西周甲骨殘片,就雕有小如米粒的篆字,筆畫細如髮絲。微雕藝術唐宋以來多有記載,宋郭若虛《國畫見聞》:“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筆一管,人馬毛髮,亭臺遠水,無不精絕……”如今微雕藝術很多地區都有,其中以上海、北京、南京、蘇州等地最為著名。南京地區已故傅抱石先生,不僅是國畫大師,亦是篆刻和微雕巨匠。其71方印章中有一方《採芳洲兮杜若》閒章格外引人矚目。僅2.8cm×4.0cm大的雞血石印章側面,以行書雕刻《離騷》全文及序、跋於其上,共2765字,堪稱微雕鉅作。微雕藝術藝在“微”,愈是細微,功夫愈精,價值也愈高。微雕十分講究畫面和章法的藝術,意在“精”。微雕的雕刻師首先要有很深的書法和繪畫功底,雖然微雕細微到無法用肉眼辯認,但在放大鏡下仍然十分精美,如大幅的書法精品。

戲劇臉譜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我國的戲劇臉譜藝術具有悠久歷史,相傳它的起源與面具有密切關係。隨著戲曲表演各類角色的分工不斷細化,各大劇種逐步有了規範的臉譜。清乾隆以後,臉譜造型日臻完善,在構圖上奠定了“整臉”、“三塊瓦臉”、“十字門臉”的基本勾法。清末,各類角色的臉譜已趨向定型化。清光緒年間產生工藝戲曲臉譜,並由平面趨立體,色彩上也變化有致,且勾繪精巧,富有圖案美,具有鮮明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人們喜愛的民族藝術。南京京劇臉譜藝術的代表人物有顏少奎和程少巖兩位,他們都是江蘇省京劇院演員出身,愛好中國京劇臉譜藝術,在長期的研究創作中,形成了各自風格,創造了各具特色的京劇臉譜藝術。

南京仿古牙雕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仿古牙雕是南京市著名工藝美術三寶之一,也是全國四大著名牙雕之一。20世紀30年代起,南京東山鎮一些擅長雕刻的藝人在上海以從事象牙文物修復及象牙雕刻謀生。40年代末,部分牙雕藝人返回南京原籍。1957年,牙雕藝人孫遇祥、沈正明等7人發起成立南京象牙雕刻社(後改名為南京工藝雕刻試驗工廠)。1959年,聘請太平天國曆史博物館的文物複製和鑑定家陳新民作指導,開始研究複製古代象牙雕刻,並取得成功,從此形成以仿古作舊為主要特色的南京牙雕風格。

金陵竹刻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金陵竹刻是南京著名的傳統工藝美術品類之一,明朝中期已聞名於世,時與嘉定竹刻並列為我國竹刻藝壇兩大流派。明朝正德年間,金陵人李耀擅長象牙印章,又工扇骨雕刻,是為金陵竹刻的先驅。至萬曆年間,濮仲謙在吸收李耀扇骨雕刻特徵的基礎上,創立以簡、淺為特色的金陵竹刻流派,並影響全國。清代乾隆時期,有很高藝術造詣的潘西鳳又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技藝更為精湛,題材、造型也比以前擴大。嘉慶、道光年間,方成為金陵竹刻的領軍人物,他工詩文,善書畫,精鐵筆,尤擅竹刻,人稱“方竹”,使金陵竹刻藝術更上一層樓。

南京瓷刻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瓷刻又名刻瓷,就是用刀和色彩在出窯的瓷器上“繡花”,所以觀它有筆墨,觸它有手感。我國南北朝時期瓷刻已出現萌芽。到宋代,我國陶瓷業蓬勃發展,大量精美優質的瓷器不斷問世,皇帝和一些達官貴人在玩賞瓷器時,時常在那些晶瑩如玉的瓷釉上題詩作畫以自娛。為了使筆痕墨跡永久恆新,就命手藝高超的工藝雕刻家進行鐫刻,瓷刻便正式誕生。但由於它的創作難度較大,歷來在民間流傳不廣。明末清初時才開始在一些手藝人和書畫家中流行,使瓷刻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清代末年,南京已有瓷刻工藝。南京市博物館收藏有南京現存最早的一件瓷刻插屏《嘯馬圖》,系清宣統二年南京畫家胡郯卿繪、戴玉屏作刻瓷加工,彌足珍貴。

竹馬(東壩大馬燈)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大馬燈是南京高淳著名的民俗活動,起源於唐朝,盛行於明清,目前在高淳區東壩鎮、固城鎮兩地流傳,被譽為江南一絕,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龍舞(駱山大龍)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駱山大龍起源於明代,迄今已有400多年曆史,是南京市溧水區和鳳鎮駱山村重要的民俗文化活動之一。駱山大龍龍身巨大,體長將近百米,參與者達五百人之多,號稱“江南第一大龍”,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麻雀蹦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麻雀蹦(方山大鼓)民間舞蹈。因以模擬麻雀蹦跳為主要動作,故名麻雀蹦。又因為開始流行於南京市江寧縣方山鄉一帶,故又名方山大鼓。相傳明末時由河南移民帶來。太平天國時期是“麻雀蹦”發展的鼎盛期。

江浦手獅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江浦手獅舞,道具即是用竹片以麻布和彩絲裝裱成獅子模樣,在獅子前胸和小腹下撐以木(或竹)棒為舞獅者的手柄,單人舞於手中,人數可多可少的一種舞蹈形式,是江蘇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舞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為當時駐守在永寧地區的太平軍戰士健體、強身及與民同樂時用,太平天國失敗以後,此舞便保留下來,為當地百姓在節日之時慶典、娛樂時用。

古琴藝術(金陵琴派)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古琴金陵派源自於明代皇家樂官,是建立在金陵長期的古琴文化基礎上的一支獨特古琴派別,在演奏技法上具端莊肅穆,儒雅超然之風又不失嚴謹規範的特點,盡顯皇家風範。清末民初,黃勉之創辦金陵琴社,活躍了當時南京的琴藝活動。由於歷史原因以及一直以來金陵派兼習眾家之長,但並不存在獨立的譜籍,金陵派在明清之際曇花一現後即不再為人所知。

留左吹打樂

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萃(一)

留左吹打樂發源於南京市六合區長蘆地區,它的產生和發展與古代屯兵駐營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相傳隋唐時期(距今1300多年)羅家將屯兵百萬,安營紮寨在現在的六合區留左、留中、留右的地界內。由於羅家將士愛民善戰,屢戰屢勝,深得人民愛戴,百姓們常殺豬宰羊,玩著提燈,吹吹打打地到軍營中犒勞將士,軍營中大小戰鼓齊鳴,以示謝意,形成了流傳至今的留左打擊樂《大麴》和《小曲》,是軍風、民俗的歷史記憶,是國家級非物質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