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過年就要說“恭喜發財”,這麼俗氣的賀詞哪來的?

新年還沒到,相信大家已經在每條大街小巷聽到新年歌了。超市、餐廳、便利店,不論哪裡都會聽到用春節賀詞連串的歌曲。說到春節賀詞,“恭喜發財”最為常見,簡直是春節賀詞之霸。

一到過年就要說“恭喜發財”,這麼俗氣的賀詞哪來的?

“恭喜發財”這個賀詞聽來,難免讓人覺得俗氣,好好祝福一下人也要談錢。可是,你有沒有想過,中國在很長的時間裡都是一個農業社會,不僅重農,還要抑商,但錢固然對人們很重要,人們都不會很直白地說。有很多人錢的商人還比不上一個秀才社會地位高。金銀滿屋,不如良田萬頃或考取功名,封官進爵來得更符合古代人們的自我價值實現。

這麼說來,恭喜發財成為春節賀詞之霸,應該是比較新近的事情。什麼時候出現“恭喜發財”呢?其實,我也不知道,因為沒找到有比較可信的結論,不過可以給大家講講能找到的一些記載和故事。

最言之灼灼地聲稱找到“恭喜發財”出處,是這麼一個故事:

一到過年就要說“恭喜發財”,這麼俗氣的賀詞哪來的?

在晚晴洋務運動期間,許多外國商人到廣州做生意,開辦洋行,也招了不少中國人到洋行工作。19世紀初,一名叫威廉的英國青年到美國在廣州開辦的旗昌洋行供職。後來威廉還寫了一本叫《洋人在廣州》的書,裡面寫道: “在清代,廣州十三行一些吃洋務飯的中國人,每逢過年時,都會到洋人的商館裡去拜年,一進門便不停講著‘恭喜發財 ’。”

但是,然而報道不提神秘的“專家”為何方神聖。筆者也怎麼都找不到《洋人在廣州》這本書,倒是找到了三本由不同作者寫的《洋人在中國》。如果真有這本書,也不知道何時翻譯的,不論書名,還是措辭,都不像清代或民國的。內文還說“在清代”,難道威廉是在清亡之後寫的?而威廉又是誰呢?威廉是一個很常見的英國男性名字,為什麼只記載其名,不道明其姓?

這個故事多半是謠傳。

關於古代的過年風俗,記載還是不少,但他們一般說什麼祝語卻很少見。皇帝發表的新年賀詞倒是留下一些。比如雍正元年寫下“一入新年,萬事如意,五穀豐登,天下太平,民安樂業,邊塵永息,大吉大吉”。

關於“恭喜發財”,魯迅的小說《過年》裡有出現過,“結賬,祀神,祭祖,放鞭炮,打馬將,拜年,‘恭喜發財’!”魯迅是民國人,要比傳說中的威廉來得晚,但起碼我們知道在當時已經有人說“恭喜發財”。

但和傳說中的威廉差不多時候出現的晚晴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也有過這個詞。“我說道:‘恭喜發財呢!’”

此外,筆者沒有找到更多關於“恭喜發財”的記載了。尚且視之為出現於晚清吧。那時,商業文明在沿海地區已具有規模,官本位的秩序面臨分崩離析,人們對金錢的慾望也變得比之前任何時候都更大,於是就慢慢有了這麼一句祝語吧。

“恭喜發財”被理解為一個動賓結構,比如劉德華的一首歌裡就這麼唱“恭喜你發財,恭喜你精彩”,恭喜發財就相當於恭祝髮財。但恭喜本身是一個恭賀的套語,後面可不用加上任何喜的具體內容,一個不夠就說兩個,“恭喜恭喜”。

一到過年就要說“恭喜發財”,這麼俗氣的賀詞哪來的?

如果拆開來解釋“恭喜”的話,“恭”是謙遜有禮,“喜”是歡樂,合起來就是對於節日或者發生在對方身上的好事,有節制有禮貌地表示喜樂。是不是在講究溫良恭儉讓的時代,歡樂也不能太誇張張揚呢?你看,從前的人祝賀也常寫為“謹賀”。聽起來就很含蓄,現在也很少人這麼寫,就港臺人士在正式文書裡會這麼寫。

按維基百科的解釋,這麼謙遜的“恭喜”,要比“發財”來得早得多。維基百科這麼說,“恭喜”在傳說故事裡,有祝賀人們在年獸中活過來的意思,更有現實意義的則是祝賀度過了嚴寒的冬天。只是維基百科也說明這種說法並沒有什麼依據。

一句“恭喜發財”,前面一半蘊涵溫良親恭的中國傳統禮數人情,後面一半表達了赤裸的金錢慾望,卻讓我們毫無違和感地道出。想想也是挺有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