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盛的認知升級重點·筆記整理(三)

《認知三部曲之三:戰略就是格局+破局》

你的腦海裡必須有一個對於這個行業越來越清晰的認知格局腦圖。

我們需要在這樣的大格局下,在過去積累的認知紅利之上,重新構建新的認知體系,制定戰略的新打法,去更大的空間,尋找新的破局點和機會。

1 、戰略認知=格局思考

“沒有偶然,只有必然,所有單點都是大趨勢下的必然。”

一個現象,它發生的時候,一定有大趨勢支撐它。沒有孤立的單點,本質都是大趨勢下的單點的必然。

所謂戰略,就是在這樣的格局認知下,找到破局點,制定路線圖,投入資源。如果不去建立這樣的認知,公司很容易陷入一些誤區。

2、戰略認知的兩個誤區

第一個誤區是:見招拆招,啥熱做啥,啥熟悉做啥

這是懶惰思考,不願意認知升級的表現。結果就是越做越多,越做越累,越做越委屈。

我們老說戰略的懶惰,就這個意思。看到一個機會,撲上去。看到另一個機會,再撲上去。看上去每天都在努力工作,但回頭一看,各種方向上佈滿了各種產品,彼此不能借力,也沒辦法真正在單點上聚焦。

第二個誤區是:做產品的方法論依然停留在5年前,認為抓一個簡單功能熱點就顛覆格局

只把一個單點做到極致就能創造奇蹟的時代,真的過去了。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歸根到底,還是以前互聯網不被重視,具備互聯網技能和認知的人有限,所以你做了,別人要麼看不起,要麼做不來。而今天,“互聯網就是金礦”的認知,已經深入人心;互聯網相關從業者,浩浩蕩蕩。這好像一碗好吃的牛肉麵,如果利潤很高,如果能做出來的人已經一大片,就更不要提那些巨頭們了。

怎麼辦?你必須結合趨勢,結合整個戰略思考,把所有東西累加進去。容易打的仗,已經打完了。要花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去構建自己的行業格局認知。在看上去繁雜紛擾的信息中,不斷深度思考,加大自己的認知優勢,然後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找到不為人知的機會,趁著大家還不夠懂,突然發起戰役,全力以赴。

這就回到開頭的問題,我們究竟該如何構建這樣一種格局思考的能力?

3、舉個例子:回顧幾個破局點

先拿我自己做例子,回顧幾個破局點的思考路徑。

怎麼產生Clean Master這一個點?我當時覺得,中國互聯網APP水平還是不錯的。拉了一個技術同事到美國開會,請了一個挺牛的人介紹安卓。講完後,我的同事說,這人水平一般。我想,這位同事雖然狂了點,但說得很中肯。而這位牛人,已經是一家60人硅谷創業公司的CTO。我們做了一些動效給他,他還很疑惑怎麼做到的。我發現,中美之間並不存在技術代差。

於是,我開始思考,中國APP能否走出去。最後我作出了一個大趨勢的判斷——中國APP已經領先全球了,我們已具備這樣的基礎。這個判斷做出以後,後面的事情就簡單了。

包括獵豹上市後,該幹什麼?當時我的判斷是,移動互聯網顛覆格局的機會基本過去了,要想找到獵豹十倍增長的機會,必須從未來著手。所以那時,我跑硅谷,跑以色列,去世界各地看創業團隊。在國內搞傅盛戰隊,辦紫牛基金,只投非純粹互聯網的早期創業項目,想知道年輕創業者在幹什麼,互聯網跨界到底怎麼發生的。

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發現了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尤其深度學習,開始在很多創業方向中都有體現。它把很多過去跨行業的算法統一了起來,並且效果上有了質的飛躍,這讓我非常著迷。

而機器人又是個工具,和獵豹過去做的事情不謀而合。它到底長什麼樣子,誰也不知道。這就有機會去定義。作為一個產品經理,要去定義機器人的交互是怎樣的,人的感受是怎樣的?我覺得這個特別吸引我,也符合我的特質。與此同時,能把基於深度學習產生的視覺、聽覺技術革命,與機器人產業結合起來,更是今天很少人意識到的巨大機會。

這個行業認知建立以後,執行也就變得簡單了。去年年初,我開始下大力氣組建人工智能和機器人團隊。在整個行業暴熱,開啟人才大戰的前夜,我們組建了一支精壯的國際化隊伍,還全力以赴研發了產品。很快大家就會看到我們即將發佈的AI產品,多少也算領先了業界一步。

回想當初,我說自己要傾家蕩產做機器人,很多人還認為我只是蹭個熱點,搞個宣傳。但把真實情況串起來後,你會發現,我是經過了深思熟慮,花了足夠時間認真思考的。如同上文所述,這個單點,它不是偶然,而是我整體思路的必然。

所以,一個點不是孤立存在的。你的腦海裡有沒有一個大格局?這個大格局是什麼?這很重要。

4、回到根本:怎樣做戰略?

首先,腦海要有大格局

大格局就是對這個行業深入的、清晰的認知。

我們需要花足夠的時間去了解行業,去思考對手,去觀察現象。在獲取大量信息後,不斷在腦海裡做思維推演,去判斷。

其次,養成格局和破局結合的思維習慣

大部分人的思維習慣,停留在游擊戰。有個好想法,做起來。就像游擊隊,看到有頭豬,就搶一把。對手在哪,他們在怎麼做?這個領域的趨勢會怎樣?這個點領先者是不是稍微抄襲下就一樣了?基本都不知道,也不去了解。只在為自己的想法激動不已,恨不得明天就趕緊實現。

今天,做一個互聯網產品就像做一輛汽車。如果你只有對某個功能(比如汽車安全)的好想法,而不去認真思考資金,工廠,產業鏈,上下游,品牌定位,對手策略,消費者習慣遷移等因素,你認為你有機會超越寶馬、奧迪、奔馳嗎?

戰略,就是要求我們進行深入的、逼迫自我的思考。真正的超越機會,不是來自於在工作時間上把對手逼死,而是在認知深度上先把自己逼瘋。

做戰略的關鍵點,就在於不斷加深自己的認知,找到已經存在但不為人知的那個秘密。而且,這個秘密所能孕育的機會,要足夠大;離現有領先者的區域,要足夠遠。核心是你能否具備超出對手的、對行業的、與眾不同的認知。基於這個格局認知,為自己撕開一道突破口。

簡單一句話概括——經過充分思考和認真研究後,制定清晰目標以及持續推進的路線圖,這應該就是戰略的全貌。

同時我也要補充一點:戰略是在這個路線圖下的勢能的累加,不能累加勢能的,再有效果的執行,本質都是增加成本。

回到戰略,它的本質是什麼?我認為,戰略就是一個槓桿。它讓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放大幾倍,幾十倍。一旦遠離這個槓桿,就變成小公司創業模式。關鍵是,這種創業模式,又比不過真正的創業公司。

於大格局之下,尋找新的破局點。戰略如是。

傅盛的認知升級重點·筆記整理(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