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槿惠獲刑,李明博被指控:韓國總統咋就成了個“高危職業”?

一直聽說在韓國當政有“青瓦臺魔咒”,直到給大家做這期專欄一一統計,才驚覺:這“魔咒”簡直就是一場詛咒,11任韓國總統無一倖免地都遇上了不幸的事兒。

來看錶格:

朴槿惠獲刑,李明博被指控:韓國總統咋就成了個“高危職業”?

韓國共計11任(18屆)前總統,情況極端的:2人非正常死亡(朴槿惠父親朴正熙遇刺、盧武鉉被查後跳崖自殺)、3人被判刑、1人在羈押中;情況好一點的:3人被迫下臺,餘下2人的兒子被判刑。

李明博現年已經76歲了,曾一度被視為成功逃脫“青瓦臺魔咒”的第一人,但眼下也因收受賄賂、非法挪用資金等16項罪名被指控。

朴槿惠在“閨蜜干政門”後下臺,一審結果剛出來,她被判處24年有期徒刑,還有一張約合人民幣1億元的罰單。

看完上表,外人唏噓之餘難免有一些主觀揣測:這韓國的政治勢力鬥爭真是家常便飯;似乎當個總統,其個人(或直系親屬)就會手腳不乾淨,和大公司大財閥便有利益交互,這種裙帶關係政商關係真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那事實究竟是什麼?韓國總統為什麼那麼難當?下面來聊一些專家觀點。

壹:【財閥政治色彩】

有政治學者觀點認為,韓國政治體制帶有很強的“裙帶資本主義”(Cronycapitalism)色彩,在這種情景中,政商之間往往關係密切。“裙帶資本主義”曾一度支撐韓國經濟的高速發展,但也掩蓋了政治、社會很多問題,民主制度因此沒有充分變革。

歷任韓國總統中就有不少可以被視作“裙帶資本主義”的“代理人”。

在朴槿惠的16項罪名中,就包括她向三星、樂天、現代汽車等韓國財閥集團索賄、受賄等內容。

李明博被檢方指控的罪名中也包括收受三星、友利金控前會長、大寶集團等高額錢款。

貳:【總統權力集中】

韓國首爾大學政治外交系教授康元澤認為,韓國總統(不設副總統的)權力高度集中、缺乏制衡,導致他們在位時權力很大。(根據韓國法律,總統是國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腦,可以任命國務總理及各政府部門一把手。)

權力這個東西,是能夠左右很大利益的,於是天然帶有尋租的本性,所以政治制度上的權衡的確是一門藝術。在韓國前總統的案例裡,有時候未必是總統本意,但總統身邊的近親也會被腐蝕掉。(金泳三為了反腐鞏固政黨,自己兒子都被抓了。)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在多個案例裡,我們會發現,韓國檢方往往是在總統的任期裡就掌握一些證據了,但宣佈開始調查都是在總統執政後期權力式微的時候。

聽說有一個關鍵詞叫“跛腳鴨”,形容的就是因任期即將屆滿而失去政治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體會一番,真是很有深意。

朴槿惠獲刑,李明博被指控:韓國總統咋就成了個“高危職業”?

叄:【政治勢力“宮鬥”】

前面兩點是“土壤”,說到底,衝突的張力還是來自於政治勢力的“宮鬥”。加上韓國本身的朝鮮半島地緣情況,既要面對朝鮮問題,又難免處於大國夾縫。箇中事件和勢力給左右翼政黨帶來的利益是不同的,暗中角力就開始了。

有政治學者用過“你死我活”來形容韓國國內政治狀態。

而且,“愉見財經”覺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旦被推上了總統的位子,權力是大,但也同時被身後的勢力捆綁了、敵對勢力瞄準了。這種位子,恐怕既是掌印人,又不得不是“代理人”,在勢力奪權的洪流中,這個個人,也可能是犧牲品。

一上登頂道,從此江湖漂。

肆:【民眾性格激烈】

政治勢力之間的角力,是需要裹挾民意而形成合法性及推力的。而正好韓國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高,反抗性也強,“大遊行”的次數自然也不少。

我有次去韓國考察,行程中當然少不了參觀青瓦臺,過程中那幾名韓國接待人員的愛聊政治、愛用偏激的話語表達個人喜怒憎惡,尤其是對彈劾總統甚至總統判刑這樣的事件聊起來都輕描淡寫的態度,都讓我印象深刻。

個人感覺,韓國民眾對自己總統的要求還真是高。不止是當政能力強、經濟發展得好、讓人民安居樂業就行的。那幾名韓國朋友說,他們評判總統,既要看執政能力強不強,國家發展好不好,導致他自己的日子是不是過得更好;又要看面對外部勢力“有沒有種”、讓不讓韓國人有安全感還得心裡痛快;還要看個人品行端不端正,是不是又跟財閥勾結;完了還得看親屬品行端不端正。其實有的韓國前總統,執政能力很不錯,還把韓國經濟發展得很好,但最終還是被清算了。

(而且哦,這種清算還不是總統“安全著陸”離任了就結束的,幾乎是終生追溯,還可以隔了屆繼續清算的思密達!對比日本也屢屢發生首相因醜聞而下臺,但下臺後一般也就case close了,不至於要被追著查到鋃鐺入獄。)

民意有時候一受到比如腐敗、財閥政治、地緣衝突等因素的刺激,就易被煽動,強民族性就會把獨立事件上升成“主要矛盾”、國家議程。

朴槿惠獲刑,李明博被指控:韓國總統咋就成了個“高危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