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上升慎防沙門菌感染,幼童老人孕婦等人群易感染

隨著氣溫不斷上升,和氣溫一起攀升的還有沙門菌感染率。

專家提醒,近期尤其需要注意預防沙門菌感染一起的腸胃炎、食物中毒等疾病。

沙門菌易引起腸胃炎食物中毒

非傷寒沙門菌在全球範圍流行,嬰幼兒感染率較高,60%~80%病例為散發,也可呈爆發。人感染沙門菌後,一般12小時~48小時後出現症狀,以胃腸炎多見。主要表現為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發熱;日腹瀉頻率達數次至十餘次不等,主要為水樣便,少數帶有黏液或血;體溫升高,介於38℃~40℃間,一般在發病2天~4天后體溫下降。

此外,沙門菌感染臨床症狀一般可持續4天~6天,大多數感染者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就可以痊癒;部分患者會出現關節疼痛、眼睛刺激、排尿疼痛等症狀;少數患者病情可能較為嚴重,尤其是小孩、孕婦、老人和免疫功能低下者。

非傷寒沙門菌可通過多種途徑汙染各種食物,從而引起人群感染,85%的非傷寒沙門菌感染由食物引起。

其主要傳播途徑包括通過動物糞便汙染,由於非傷寒沙門菌廣泛存在於這些動物的腸道,動物糞便能攜帶細菌並汙染水及食物;在食物製作過程中交叉汙染,如製備食物過程中所使用的刀、砧板、購物籃或者廚師的手被非傷寒沙門菌汙染後,可進而汙染所製備的食物;直接接觸攜帶沙門菌動物或接觸它們的生活環境感染,主要包括爬行動物和兩棲類動物,如烏龜、青蛙、蜥蜴、壁虎、刺蝟等。

當直接或間接接觸感染後,主要經消化道感染致病,兒童特別是5歲以下的幼童,以及老年人、孕婦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尤其易感染。

加強清潔慎防“病從口入”

沙門菌感染的途徑眾多。但市疾控中心防控專家提醒,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做好防護措施,就能有效降低沙門菌感染的風險。

在預防食物汙染方面,對可能受沙門菌汙染的食品要徹底加熱滅菌是預防關鍵。尤其禽蛋在食用前徹底煮沸至少8分鐘,才可達到殺滅沙門菌的目的。

在肉類食品處理前後,應認真清洗手、砧板、刀具的表面。生、熟食品處理和保存分開,避免交叉汙染。特別注意不要吃病、死畜禽肉及內臟。

此外,還需注意要用流動的潔淨水徹底清洗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不喝生水以及未經高溫消毒的乳製品或果汁;非傷寒沙門菌在夏季更容易繁殖,吃剩的飯菜應該立即放入冰箱,不要在室外放置超過1小時。

除此之外,在預防通過動物汙染方面,儘可能不要讓5歲以下幼童、老年人或其他免疫功能低下者接觸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注意避免小寵物在家中隨意穿(爬)行,尤其不要讓它們進入廚房等製備食物的場所,防止交叉汙染。

當接觸過爬行類和兩棲類動物或它們生活的環境後,應立即用肥皂或消毒液徹底地洗手,監護人應協助小孩洗手;寵物逗留過的室內環境應進行徹底消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