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道德經》解讀中興之殤

以道解道

1、中興的誠信缺失

《道德經》第十七章有云:“信不足,安有不信。”意思是說: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如果做出失信的事,那麼人們也就不會再相信他。中興事件的導火索是其破壞了與美國之間簽署的保密協議,從而給美國提供了抽刀殺人的口實。這件事先不說背後深藏的玄機和大國博弈的較量,就事論事來說確是中興失信在前美國製裁在後。拋開民族情感不說,理性的來看中興作為世界五百強企業,規模不能說不大,影響力不能說不強,但如此不講誠信與他所處的地位著實不相匹配。誠信乃是做人做事的根本,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以“信”作為衡量一個人道德高尚與否的標準。如今中興做出滑天下之大稽的失信行為,怎麼又能讓人不對其痛心疾首。

用《道德經》解讀中興之殤

2、中興的戰略迷失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有云:“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意思是說:做事情要在大家都沒有開始行動之前就採取行動,遇到危機要在事態失控之前就要化險為夷。中興作為一個科技型企業,核心技術卻不在自己手裡,關乎生死的鑰匙裝在別人兜裡。一旦人家斷了你的命脈,死亡是瞬間的事。果不其然,中興有今日之禍是其沒有提早預防,沒有做到未雨綢繆的必然結果。假如中興在早期就能開始研發屬於自己知識產權的芯片,假如中興能提前做好規避風險的預案,或許不會有今天的“休克”。

用《道德經》解讀中興之殤

3、中興的謙卑喪失

《道德經》第六十九章雲:“禍莫大於無敵”,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如果自認為沒有敵人了或者沒有敵手了,那麼這才是最大的災禍。從整個中興事件中可以窺探出,發展這麼多年的中興不但沒有研發自己的芯片,同時還犯下了一個致命錯誤就是太過於高傲了。當一個人目中無人的時候,也是他最得意忘形的時候。平心而論,中興的發展一路上遇到了數不盡的坎坷,從名不見經傳的一家小企業逐漸壯大為可以傲視群雄的商業帝國,可以算得上行業的翹楚,民族的脊樑。然而,貌似強大的背後滋生了太多危機,風光的背後驕傲和自滿逐漸佔領了中興人的心智。不思進取的中興,一度沉浸在光環和榮譽的聚光燈下,而今走下神壇的他給我們敲響了刺耳的警鐘。

用《道德經》解讀中興之殤

一箇中興的倒下,是民族的損失,是國人的遺憾。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這也給我們發展中的企業,給我們尋求復興的民族提供了引以為戒的教訓。孔子說:“知恥而後勇”,我們看到了落後就要被人欺負的下場,得到了失去誠信就要受到懲罰的後果,嚐到了盲目自大帶來的苦果,所以我們每個國人都要以此為戒,在新時代的大道上順應潮流,砥礪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