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華:塑造健康供應鏈金融中的“三個三”

這半年來隨著供應鏈上升到了國家戰略,特別是讓金融迴歸實體經濟,脫虛向實的呼聲日益高漲,供應鏈金融成為了全國各行各業熱議的話題,以至於全國論壇裡充斥著對供應鏈金融的嚮往以及大幹

快趕的激情,人人都在討論如何趕上供應鏈金融的風口,讓之成為企業發展的新增長點,產業、金融投資、技術公司都在談論所謂的供應鏈金融產品創新,甚至有些會議中提出了打造“XX票”或“產業幣”,實現全產業金融的說法。對於這股來勢洶洶的供應鏈金融浪潮,不禁讓人感到心驚膽戰,以至於在最近的論壇發言中,我經常提出塑造健康的供應鏈金融。健康本是一個醫學的概念,其含義是機體處於正常的狀態,沒有疾病。

宋華:塑造健康供應鏈金融中的“三個三”

這一含義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身體形態發展良好,各系統具有良好的功能,相互關聯又相互協同;二是對於外界疾病的抵禦能力,能夠適應環境的變化。而供應鏈金融作為一種產融結合的創新模式,更需要體現這兩個方面的要求,既能讓金融有序地服務於產業,又能通過產業讓金融有效地防範風險,克服商業市場中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這種健康狀態的實現,就需要我們關注三個三。

第一個三是要實現“同舟共濟揚帆起,乘風破浪萬里航”,也就是清晰把握“共營鏈+共盈鏈=共贏鏈”。

共營鏈指的是所有的利益相關者能夠協同合作,真正確立起互動、協調的經營體系。顯然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明確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清晰的專業化分工,共營的核心在於發揮各自的專長,通過資源整合,來建立協同經營的網絡,因此,分工的清晰化和專業的堅守成為了供應鏈金融的基礎。這種專業化和分工化不僅僅體現在產業運營中的各個環節,更體現在產業、金融和技術的分工。前一陣在一個會議中談及金融科技的定位時,我提出金融科技服務方需要明確我們不是信用的創造者,因為信用的創造者是產業企業,我們只是信用的傳遞者,即通過技術讓信用更好地在供應鏈中展現。

同時我們不是資金的提供方,因為資金借貸和供給是金融機構,我們只是資金的促進者,即通過技術讓投資者能夠清晰地瞭解和刻畫風險,從而順暢資金在產業鏈中的流轉。而目前一個讓人擔憂的狀況是這種分工在狂熱的供應鏈金融浪潮中有些混淆,一方面有些產業企業蠢蠢欲動,不安心踏踏實實做技術、做產品,而是打起了金融的主意,甚至試圖直接染指金融借貸活動,以至於認為自身就可以創造商業票、產業幣;另一方面有些金融機構打起了產業的主意,試圖讓產業企業成為其牟取利益的工具,這種混淆的供應鏈金融註定是短命的,因為它不僅違背了管理監督的規範和秩序,而且使得產業風險和金融風險疊加,破壞了原本脆弱的中國產業基礎。

共營鏈需要明確的第二個關鍵問題是隻有深刻地理解產業運行的規律和各參與者的價值痛點,才能促使大家走到一起,共同合作經營。換言之,如果不能深入的分析各個產業和行業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我們就很難知道產業中各個主體面臨的挑戰。對產業的瞭解需要解析現有的產業活動中是否存在空間錯配、時間錯配和要素錯配,空間錯配分析的是產地在哪兒?銷地在哪兒?產多少?銷多少?產銷之間存在著什麼問題?時間錯配則要了解什麼時候產?什麼時候銷?什麼時候運?產銷時間差對各方的挑戰是什麼?要素錯配需要探索產銷運過程中的要素存在什麼差異?要素在數量和時間上是否存在不一致?

等等,顯然,這些問題都清晰了,我們才能知道用什麼途徑和方法能夠讓大家聯動起來,一起協同合作開展供應鏈運營。共營鏈建立之後,就需要確立共盈鏈,也就是參與各方在協同合作的過程中能夠共同獲利、共同發展。沒有利益上的共盈,共營就很難持續,因此,這就需要我們在管理理念和操作上明確各方的邊際收益,充分尊重合作夥伴,實現價值交換。一次在關於採購管理的會議中,我提及了目前一些損人利己的行為:在交易上,當我們是採購方時,片面強調集中招標,而當我們是供應方時,卻要求成為下游唯一供應商;在物流上,希望自己的庫存最小,實施JIT供貨,而不顧供方的死活;在信息上,要求對方提供信息,而絕對不分享自己的任何信息;在資金上,利用強勢地位壓榨、欺凌供應商,甚至簽署採購合同,為了拖延賬款,不允許應收賬款轉讓,另外不對任何採購條款進行確權。所有這些行為都有耍流氓的特性,毫無共盈的思想。只有共營鏈和共盈鏈都得以確立,最終才能實現各利益相關方的共贏,這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前提。

第二個三是要確立“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也就是儘快推動“信息+信用=信任”。

信息指的是能夠全面的掌握整合供應鏈信息和數字,確立起真正意義上的數字供應鏈,依靠數字供應鏈推動金融活動的有序開展。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解決兩個面臨的挑戰,一是建立體系化的數字平臺,也就是能夠將供應鏈不同主體、不同環節、不同流程的信息和數字有效整合,從而挖掘分析服務於前端的業務和供應鏈金融服務的要求。這些年基於大數據的供應鏈金融也是各大論壇的熱點,然而一個最大的問題在於即便有很好的數據分析和挖掘的工具,卻面臨著分散化、不連續的數據源問題,即此前談及的數據有大無厚的問題,因此,我們的供應鏈參與企業之間、管理部門之間、企業與管理部門之間如果不能實現有效的數據貫通和整合,信息化、大數據只會成為人們口頭上津津樂道的時髦詞語。第二個挑戰是立體化的信息技術平臺。

供應鏈是一個複雜的產業活動組織方式,既涉及到運營中的不同參與方,也涉及到供應鏈業務和經營對象。以往的金融活動都是基於對“人”的風險管理,即通過對企業徵信來判斷違約的風險,從而為借貸決策提供依據,然而在現實的中國往往基於“人”的管理可靠性較差,這是因為一方面人的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動機在全社會契約精神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境下很難短期內克服,另一方面由於市場的變化較快和動盪,也使得對“人”的全面把握變得非常艱鉅。因此,供應鏈金融能夠順利開展,有效控制違約的潛在風險,就需要解決“物-物”和“人-物”的信息,即供應鏈中經營資產和產品的流轉信息,以及經營資產或產品與企業之間的對應關係,這些信息都是客觀的數字信息,顯然這些客觀化的信息有效整合後,就能強化“人-人”這種相對主觀化的信息,產生信息的聚合效應。

而這種立體化的信息建立,顯然需要綜合性的技術平臺支撐,這種技術不可能是單一的某種技術(諸如區塊鏈),而是融合了物聯網、AI、區塊鏈、電子訂單、電子運單、電子倉單、電子稅票等綜合性的技術。全流程信息的確立,就能打造產業供應鏈的商業信用,信用的建立包含了三層:一是基於供應鏈運營基礎上的契約信用,即企業能夠嚴格按照合約行事,遵循大家規定的條款和協議;二是能力信用,即企業的資質、資源和能力完全勝任,實現良好的業績;三是商譽信用,即企業能夠在產業供應鏈中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顯然,這三層信用的建設,既需要產業形成良好的管理體系,通過生態的建設去努力塑造相應的信用體系(如同阿里、京東通過建設運營生態去建立體系內的信用),也需要管理部門確立全過程透明的信用監督和揭示制度。特別是後者是目前我們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包括藉助於標準化的電子倉單、賬單、稅票的登記、公示和追蹤等建立起綜合性的信用體系。信息和信用的建立,就能最終產生供應鏈金融中的信任或信譽,沒有全過程的信息以及社會範圍內的信用建立,信任就將脆而不堅。

第三個三是要達到“懸衡而知平,沒規而知圓”,也就是營造“規則+規矩=規範”。

規則是供應鏈金融順利運行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規則各個主體之間的行為就難以預期,道德風險和機會主義就會增強。而規則不僅僅是供應鏈運營流程中的規則,更是要建立完善的制度規則,也就是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在從事供應鏈活動,特別是關於資金流運作時的規則。目前我國推進供應鏈金融創新中,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規則體系的缺失,特別是大企業面向中小企業時的支付規則。

研究西方發達國家在供應鏈資金流方面的規則體系,很多國家都制定了許多法案或指令,防止大企業利用強勢地位欺凌中小企業,諸如英國90年代初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賬款的情況也非常嚴重,89%的中小企業面臨貨款拖欠,拖欠時長平均為賬期到期後51天,為此,英國1998年制定了《商業債務延遲支付法案》,法案規定如果大企業延遲支付中小企業,需要向中小企業支付年化8.24%的利息。

之後在2017年,英國又制定了《支付實踐執行報告規定》,這一規定要求企業公告在報告期間內未能按照合同支付期限支付的比例、報告期間內在一定期限內完成支付的比例、支付這些款項的平均天數等。此外,歐盟、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制定有類似的法案或指令,這些規則都極大地淨化了商業環境,為供應鏈金融良好運營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而這正是我國欠缺的,因此,規則的確立是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當務之急。

規則建立以後就能形成供應鏈金融中的規矩,這種規矩在於明確企業和管理層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一方面企業需要按照規則和監管的要求,合理從事供應鏈金融創新;另一方面管理監管方也需要構架合理有效的管理體系,確立智慧監管。所謂智慧監管就是要洞察產業以及供應鏈金融的規律,管理應當管理的方面,諸如對產業生態系統中的數字信息治理、運用區塊鏈對商業中的應收應付流轉進行監控等等,而不要直接干涉本應市場運作的方面,例如,允許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做供應鏈金融,特別是一級應收這樣的金融保理,這不僅直接插手到了企業的具體運營,而且容易造成讓流氓行為合法化。這是因為在沒有延遲支付規則的約束下,這種政策只會導致部分大企業通過進一步延遲支付賬款,來推動所謂的“供應鏈金融”。規則和規矩的建立,就能產生全社會範圍內供應鏈各參與主體的行為規範,供應鏈金融就能合理、有序的推進。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宋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