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行業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汽車行業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 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前情提要

前面我們說明了100%全檢不能取代SPC;強調過程控制要“built to nominal”,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測量值與目標的偏離帶來的影響呢?

汽車行業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 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汽車行業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Cp Cpk是基於田口品質損失函數的原理提出來的

1什麼是田口品質損失函數?

汽車行業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日本的質量管理專家田口玄一認為,質量應該用產品在整個生命週期中給整個社會所帶來的損失來衡量。

例如,對於目標特性而言,當偏離目標時,可能導致後續無法安裝,影響客戶滿意度,導致最終產品的早期失效等,這些問題所造成的總的成本,即因為質量問題帶來的整個社會的損失,而當特性值落在目標上,整個損失是最小的,偏離目標值越遠,則帶給整個社會的損失越大(如下圖所示)。

汽車行業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田口玄一為了解釋"整個社會的損失"的概念,舉了一個例子,日本農夫在冷天用乙烯樹脂塑布保護農作物,以避酷寒。日本的工業標準訂有該種塑料布的界限。有一家制造商將波動縮小,並將分配的中心點定規定下限那一端,結果製造出的產品雖然非常均勻,但卻只是勉強正好落在公差界限之內,製造商以此法降低成本。

• 結果造成三種損失

-塑料布因經不起風吹而破損。

-農民因農作物受傷而遭受損失。

-由於產品供給減少,導致價格上漲

田口玄一認為製造商的這種做法“比小偷還壞”,因為整個社會承受的成本比製造成本還高 。

2什麼是變差,如何評價過程的變差?

每一次測量得到的特徵值與目標之間的差異,通常稱為偏差,當測量值非常多時,對一系列的偏差的描述,稱為變差,變差是一個集合術語。這是統計過程控制中最重要的4個概念之一,減少變差是質量管理活動中重要的主題。

從事統計工作的人員,開發一些工具,用來描述測量值的分佈規律,通常要減少變差,涉及到減少特徵值的波動,同時要讓特徵值分佈的中心儘可能靠近目標。

基於田口的品質損失函數,用簡單的超過公差才算是不合格,落在公差範圍內為合格,用公差為導向的生產和用不合格率去描述過程能力是不合適的。

汽車行業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如何去強調我們需要儘可能的將產品特徵生產到目標值呢?強調所生產產品的波動小,並且生產的產品靠近目標值呢?

基於田口的品質損失函數,提出了經典的設備,過程能力/性能的指數。 Xp用來衡量實際製造過程的波動是否足夠小,而Xpk會考慮過程波動並同時看是否與目標對齊。

汽車行業為什麼不直接用不良率,而用cp,cpk來衡量過程能力?

3總結

小夥伴們,以後我們對於需要進行能力研究的特性,應該以目標為導向評價和控制過程,相信你也一定已經明白了經典的能力指數背後的原理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