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5月10日至13日,“5.12”汶川特大地震10週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活動在四川舉行

。50多位參與抗震救災和災後援建的臺灣同胞代表,重回四川,共同見證災後重建和發展振興成就。

這一次,除了在成都參加臺灣同胞援建項目座談會(戳鏈接【“5.12”地震10週年臺灣同胞四川行】十年川臺情 兩岸一家親瞭解相關情況)、觀看災區發展振興成就展,他們還走進都江堰、綿陽、德陽等地,參觀臺灣同胞援建項目、北川新城、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近距離感受重生與崛起。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部分臺灣嘉賓觀看災區發展振興成就展

2008年汶川地震發生後,臺灣同胞緊急馳援,為四川抗震救災提供了及時援助;十年間,臺灣同胞持續參與恢復重建和產業振興,與四川人民攜手“從悲壯走向豪邁”

據統計,汶川地震後臺灣社會各界和同胞踴躍捐款捐物,其中搶險救災捐助物資摺合2億多元人民幣,捐款13億多元人民幣,援建災後重項目189個。

從最初搶險救援

到災後重建

再到如今振興發展

川臺十年攜手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今天

我們採擷10年間發生的暖心故事

共同感受大愛的延續

參與救援

搶險一線有臺灣同胞身影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當年擔任“5·12”地震臺灣救援隊隊長歐晉德動情講述救災情況

“地震發生當天,我就接到很多從事救災工作朋友的電話,問我能不能立刻動員起來去幫忙,我說‘當然’。”作為當年“5·12”地震臺灣救援隊隊長,剛走進“災區振興發展成果展”不久的歐晉德就看見了一幅“2008年5月17日,臺灣救援隊在綿竹市漢旺鎮救援群眾”的圖片。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凝望展板上的舊照片,熟悉的制服、道路、房屋,牽扯出歐晉德太多的回憶,10年前第一次進入綿竹市漢旺鎮的場景,像一部老電影在腦子裡回放。10年後再次來川,已74歲高齡的他,身份有變化,這次他是代表參與抗震救災和災後援建的臺灣同胞,回來看看這裡的發展新貌。

從災難降臨到鳳凰涅槃,四川的發展變化一直牽動他的心。“地震一發生,我的電話便不停響,很多人來找我,想馬上到四川救災。”歐晉德說,大家之所以焦急,與在臺灣積累的應急經驗有關,與血濃於水的同胞情感更有關。

經驗豐富的臺灣救援人員,和專業救援設備迅速集結,5天后,22人組成的救援隊和共有近100人組成的四支醫療隊分抵災區開始救援。抗震救災的路上,歐晉德拾到太多感動的人和事,“在路上遇到一行人,他們問能不能跟著我們進入災區,那些人從福建、廣東、江蘇四面八方趕來,只想盡一己之力。”

之後,歐晉德也多次來四川看重建成果。

“為什麼當時我們願意投入那麼大的力量支援救災和重建?”歐晉德反問並自答,“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親情。”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這次看到災區的發展變化,我很感動,對未來更有信心了。”歐晉德說,“中華民族只要團結,再大的災難也能承受,再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投身重建

他一年內來川竟達19次之多

歐晉德還回憶,地震後還接到臺灣友人滕鴻年的電話,說也想跟著歐晉德帶隊的專業力量去救援。此次活動,兩人又在成都碰面,一起回憶那時候,竟弄清了一個“誤會”。頂新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滕鴻年當初希望跟著歐晉德進災區“煮飯”,“我以為他說替我們煮飯,我想我們是去救援,不需要人煮飯。現在才知道,他說的是去為受災群眾供應熱食。”講起這些並肩作戰的事,歐晉德笑了。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藤鴻年在災區發展振興成就展上,在頂新集團援建項目圖片前留影

後來,滕鴻年所在的頂新集團,除了在第一時間為災區民眾送去食品飲料等物資外,還用他們的方式積極參與災後重建。兩所全額出資捐建的小學分別在都江堰市和綿竹市落成,學校整體建築按照8級抗震、9度設防的標準進行設計施工。這是兩所‘交鑰匙’的工程。”滕鴻年表示,“交鑰匙”意味著學校的整個建設工程,從設計、施工、綠化到裝備,全部由頂新集團親自參與、全面監控,最後只需要把鑰匙交到校方手上,師生們直接入校復學。

到2009年9月入學季,頂新集團全額出資捐建的兩所學校如期完工時,滕鴻年大概數了數,自己一年內來川的次數竟達19次之多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部分臺灣嘉賓與頂新新建小學同學合影留下難忘瞬間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校史館展出的援建圖片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侵襲臺灣南部,道路中斷、房舍倒塌,其中高雄小林村慘遭泥流掩埋,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來川參加活動的臺灣長榮集團發言人柯金成回憶說,災害發生一個月後,長榮集團援建的學校邛崍市夾關九年制學校落成,在啟用典禮上,校長及學生代表拿著一疊卡片和一個信封袋交給他,300張卡片是師生們寫的慰問卡,希望送給受災的臺灣小朋友,信封裡有3628元人民幣,裡面有1元、5元、10元、100元……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在學校啟用典禮上,師生們用寫滿祝福的卡片為遭受莫拉克風災的臺灣小夥伴兒祈福

這就是兩岸人民的同胞之愛,這就是血濃於水的手足之情,是兩岸一家親的具體表現。”柯金成追憶的感人故事,也感動了每位嘉賓。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臺灣花蓮縣縣長傅崐萁對川臺兩地的感情升溫也有體會,

今年2月6日臺灣花蓮發生強震後,四川有關方面和社會各界同樣紛紛捐款援助,僅前5天就捐了170多萬元

十年攜手共贏

臺商投資項目總額增長近5倍

臺灣慈濟慈善基金會副理事長王端正看來,兩岸同胞休慼與共的抗震救災故事從未停歇,並且也是一場沒有終點的愛的延續。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王端正在在災區發展振興成就展上,在慈濟慈善基金會援建項目——什邡市洛水鎮慈濟小學圖片前留影

以慈濟慈善基金會參與的災後援建項目為例,王端正說,“從安身,到安心,再到安生,救援分階段進行,提供最合適的幫助。”為此,除了募款、籌措物資,捐建學校外,慈濟慈善基金會在什邡京什工業園區建立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為震區百姓提供就業機會,為他們“安頓生活”盡力。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2010年3月什邡市洛水鎮慈濟小學正式投入使用

四川省臺辦副主任張軍看來,臺灣同胞傾注愛心參與抗震救災、災後重建,充分體現了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骨肉親情,體現了臺灣同胞對我省民生和發展的關心支持,也進一步拓寬了四川與臺灣交流合作渠道,密切了兩地各領域的交流和人員往來。

「震後10年臺灣同胞四川行」憶來時路,10年再聚初心不改情更濃!

柯金成接受媒體專訪

臺灣長榮集團發言人柯金成深有感觸,“十年前,我們想盡快從臺灣到四川參與救援時,沒有直航的飛機。”而如今,四川是西部地區直飛臺灣航點航班最多的省份——成都與臺北松山、桃園、高雄每週有24個往返直航航班。

一組數據反映川臺交流合作日益熱絡:臺商投資項目總額從2008年的38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186億美元,截至2018年一季度,四川省累計登記註冊臺資企業2015家,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企業222家;過去10年四川赴臺交流項目超過6000項;臺胞來川旅遊人次逐年攀增,去年達到43萬人次,創歷史新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