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凱平:告訴你幸福的祕密|光明講壇194講

彭凯平:告诉你幸福的秘密|光明讲坛194讲

彭凱平1962年出生,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心理學系主任。曾獲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心理學及東亞研究終身教職。文化心理學的奠基人之一,2009年入選中組部國家級海外高級引進人才(千人計劃)。

幸福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儘管思想家、哲學家們探討這個問題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普通老百姓對此依然十分關心。

從科學的角度去分析幸福到底是怎麼回事?科學的幸福觀、幸福知識,對於個人成長生活,對於國家的發展進步到底有什麼作用?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如何去體驗幸福?

幸福有生理物質基礎

幸福到底是什麼?

首先幸福絕對不是虛幻的概念,幸福有物質和生理的基礎,起碼有三個特別重要的生理指標與幸福密切相關。

第一,幸福的人一定不會有過度的負面情緒活動。杏仁核是人類負面信息加工的中心。人在不開心、焦慮或者恐懼時,杏仁核充血產生不愉快情緒。感受到幸福時,肯定就沒有杏仁核的過分活動。第二,幸福與神經遞質的分泌有關,大腦有一個神經加工中心叫VTA,它分泌出來的神經化學激素,如類非肽、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都和幸福體驗密切相關,這是看得見、摸得著的。第三,幸福還要有人性意義的感悟。大腦前額葉是體驗幸福的重要區域,感到幸福和感到愉快是不一樣的,幸福的感受一定包含智慧和人性的感悟,這是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和滿足感。吃東西有時候讓人產生愉悅,但是不一定是幸福的體驗,如果沒有大腦前額葉的參與,那只是簡單的生理活動。所以,幸福絕對不是虛幻的抽象概念。

彭凯平:告诉你幸福的秘密|光明讲坛194讲

幸福也不是簡單的滿足。英國心理學家曾經調查了3400多人,追蹤他們五年時間,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抑鬱症有時候反而是過度的生理滿足產生的不愉快的傾向,並不是沒有得到滿足。監獄裡的犯人也是一樣,過度滿足,吃得太多,打架、暴躁、傷害別人的衝動就比吃簡單食品的囚犯高一些。這說明生理的滿足和幸福之間並不是完全的等同關係。

幸福在某種程度上也不是由金錢多少所決定的,特別富裕的人和一般人並沒有太大的區別,暴富的人往往還不是特別幸福。有一個心理學研究發現,中彩票一夜暴富的人在某種程度上的幸福指數比沒有中彩票的人低,因為在沒有心理準備下突然暴富,容易造成心理異常。金錢和幸福大概是0.12的關係,實際上是不夠強烈的。類似證據還有很多,比如說特別富裕的國家,它的幸福指數未必很高,像美國、日本、韓國GDP都不錯,但是這些國家抑鬱症的比例,其實比一般的窮國要高。當人均GDP達到3000至4000美金時,經濟發展水平略好,幸福感會增強很多,但是過了這個“幸福拐點”之後,幸福感就跟經濟收入關係不大了。當人均國民收入超過8000美元時,國家財富與國民幸福感的相關就消失了,美國的國家財富與幸福感的相關係數只有0.12,而人權、平等,公正等指標對幸福的影響開始明顯增大。

幸福也不是比別人好一點點。心理學家曾經詢問很多人一個簡單的問題,假設有個人中了彩票,另外一個人由於車禍斷了腿,請問三個月之後這兩個人誰會更幸福?一般人預測肯定是買彩票中了大獎的人。但是心理學家發現不是這樣,任何痛苦、傷害人類在三個月之後都能適應,這叫作心理適應。另外,人類比較時還存在誤區,往往是受到一些特別鮮明的、容易想得到、容易記住的事情的誤導。比如想到李嘉誠,首先想到的是他有錢。但是拿你現在的生命和李先生交換你願意交換嗎?很多人會說願意,因為他很有錢,但是,你吃了大虧了,因為你沒有想到他已經八十多歲了,他的年齡比你大那麼多,和那麼大年齡的人交換生命有意義有價值嗎?

幸福也絕對不是獨善其身。有人希望出家逃離,不跟社會發生任何聯繫。幸福和收入、高學歷、年輕美貌也沒有必然的關係,對幸福最起作用的其實是美好的人際關係,是至愛親朋的支持,是社會交往的技巧。人和動物特別重要的不同在於人類能夠維持的社會關係是遠遠多於其他生物的。人類是社會的生物,和別人在一起不光能帶來工作的便利、交往的方便、交配的可能性,最重要的是給人帶來了心靈的慰藉,人在和別人接觸過程中產生的愉悅、快樂、舒適、幸福,是我們人生中特別有意義的地方。

彭凯平:告诉你幸福的秘密|光明讲坛194讲

威斯康星大學的哈羅教授1957年發表了他的研究報告:他把小恆河猴交給兩個猴媽媽撫養,一個是給它餵奶的媽媽,另外一個是給它觸摸感、接觸感的媽媽。結果這隻小猴子成長過程中和成長之後最為依戀的,並不是給它奶水的媽媽,而是給它觸摸感、接觸感的媽媽。有這種母愛的猴子長大也更加健康些。

可見關係真的很重要。有工作的人比沒有工作的人不光是工資上有差距,主要是社會關係上有差距。一個富豪有很多錢,但是沒有工作、沒有社會聯繫、沒有朋友支持,比一個拿不到多少錢的有工作的人其實還要失落。工作的價值主要體現在社會支持、社會網絡上。同樣,結婚的人比沒有結婚的人要幸福得多,不是因為結婚能夠帶來性滿足,主要是人與人之間相濡以沫的感情讓人滿足。有研究表明,結婚讓女性多活2年,讓男性平均多活7年。所以,幸福在人間指的是人與人之間。

幸福的人一定是行動積極的人,幸福的人創造力比其他人高很多,人在開心快樂的積極狀態下容易有偉大的發現。諾貝爾科學獎獲得者和其他人典型的區別就在於他們是快樂、積極、自信的人,這是作出創造性成果特別重要的保障。

積極的天性是進化的結果

幾千萬年的人類進化歷史,造成人類在組織形態學方面有一些獨一無二的特徵,包括狹短的骨盆、裸露的表皮、健碩的大腦。所有這一切其實對應的都是人類積極的心理和天性。我們喜歡那些有思想、有智慧、會交流、會說話、有責任心、善良的人,因為這是人的特性。積極心理學最偉大的貢獻不是告知人們那些所謂的幸福技巧,而是讓人類開始重新反省以前學習的人性知識是不是存在偏差。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思想界一個重要的結論就是,過去單純地提倡社會達爾文主義,造成了人類上個世紀巨大的互相殘害、各種意識形態的衝突、世界大戰、種族清洗。而積極心理學發現弘揚積極心態,其實是人性使然。

哲學家康德曾經說過一段意味深長的話:“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為什麼仰望星空和思想道德會產生一模一樣的反應?康德是個哲學家,他不知道原因,但是他有這種體驗,這種體驗其實就是迷走神經張開之後的自然而然的體驗。所以,人類進化選擇的是積極的天性。

彭凯平:告诉你幸福的秘密|光明讲坛194讲

影響人類幸福的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因素,就是對人性的欣賞、滿足和認識,即幸福是一種有意義的快樂。快樂是快樂,幸福是幸福,幸福絕對不是簡單的快樂,但是英文裡幸福和快樂用的是同一個詞Happy,所以說英文的學者過去一直在爭論是幸福重要還是意義重要。其實,我們中文很智慧,幸福是有意義的快樂,所以二者之間沒有衝突和矛盾。意義是大腦前額葉的產物,是智慧和理性創造出來的感受,也是各種神經機理和文化的作用。意義的標誌是一種智慧的感受。“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人看雲舒雲卷、落霞孤鶩、鳥歡蟬鳴、花開花謝,都會領會其中之意而生愉悅之情,大腦前額葉的活動是幸福必不可少的要素。

但為什麼大家會常常誤以為有文化的人苦惱多呢?很可能是因為他不開心能夠說出來,而弱勢群體的人即使不開心卻難以表達。心理學研究發現有大學學歷的人比一般的人要幸福且更長壽,而博士學歷的人更是長壽。不過,在人際關係中間,在家庭生活中間,在普通的日常事務中間,沒有文化的農村老太太也能感受幸福,因為她能從傳宗接代的幸福、兒孫繞膝的生活中發現生活的意義。

美國心理學家齊斯真·米哈伊,曾經提出人類如果能夠找到有意義的快樂,生活質量就會提升,人生的價值就會實現。他用了一個英文單詞Flow來表達這種有意義的快樂體驗,我把它翻譯成“福流”。米哈伊教授曾經追蹤一些特別成功的人將近15年,結果發現這些人有一個與眾不同的特點——當他做自己特別喜歡的事情時,經常進入一種物我兩忘、天人合一、酣暢淋漓的狀態,這個狀態他叫作Flow。

這個狀態,其實我們中國人早就意識到了。中國哲學家莊子曾經描述過一個普通人極致的福流狀態,這個人就是屠夫庖丁。他在為文慧君解牛之際,其實就是進入到這種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如痴如醉的福流狀態,讓文惠君看了非常震撼。

福流,即有意義的快樂體驗有五大特徵:全神貫注、物我兩忘、駕輕就熟、點滴入心和酣暢淋漓。福流是達到物我兩忘的狀態,做起來得心應手,也不關心別人的評價,也不關心最後的結果,他體驗和欣賞的是此時此刻的過程,完成之後有一種酣暢淋漓的快感。

我們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可以進入這種福流的狀態,有人喜歡攝影,跋山涉水餐風飲露,他都覺得歡樂無比,為什麼?因為他進入到福流狀態。運動也可以讓人達到這種狀態,跑步15分鐘之後大腦分泌出積極的神經化學激素能讓人感到愉悅,30分鐘之後會覺得不由自主地在奔跑,這也是達到了一種知行合一、行雲流水的瀟灑狀態。聽音樂也可以產生福流,談心、說話、溝通、交流也可以產生福流。工作也可以產生福流,做你喜歡做的工作可以做到孜孜不倦,廢寢忘食。某種程度上吃飯也可以,不過不在於吃什麼,而在於和誰在一起,在什麼地方吃。

但是有些事情很少產生福流,比如做雜務就很難產生福流;閒逛無聊、無所事事同樣產生不了福流。

創造幸福的秘訣

目前,研究所知,導致人們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有五個:第一個就是“急”,著急、焦慮,這是很突出的負面情緒,現代社會的人特別著急,總想在短期之內完成目標。第二個就是“飄”,覺得沒有底、沒有根,做事情沉不下來,幸福一個特別重要的體驗叫作福流,福流是你做一件事情能夠物我兩忘,你飄的時候根本感受不到快樂的感受和意義。第三個是“比”,在城市裡面生活互相比較起來太容易了,還有現在媒體把富豪的生活赤裸裸地展示在人們面前,以前他有多少豪車我們不知道,現在天天在曬富,導致攀比心理很強烈。第四個是“恨”,出現仇恨的意識很危險,要用愛來代替恨,和平時期要提倡相親相愛共同發展的意識,理性平和地為人處事。最後一個因素“靠”,有時我們忘掉了現代生活當中幸福感是靠自己得到的,誰都給不了你幸福,幸福得靠自己爭取。自尊自信是獲得幸福的重要前提。

生活中不總是陽光燦爛,也包含挫折和痛苦,如何控制負面情緒是追求幸福過程中,特別重要的技巧。

撫摸自己的身體有時候會產生幸福感,觸摸、接觸也可以產生快樂愉悅的感覺,能夠化解負面情緒的活動。自言自語、大喊大叫也會釋放壓力。還有一種心理狀態叫專念,就是當人們沉浸在某一種體驗的過程中間,忘掉了時間、忘掉了空間,也是讓人能夠控制、化解消極情緒的技巧和方法。現在有研究發現,經過二戰傷害的猶太人中,堅持寫日記描述自己痛苦經歷的人,就比那些從來不想、從來不寫的人反而開心一些、積極一些,所以寫作、傾訴、交流、談心都是能夠化解消極情緒的方法。

彭凯平:告诉你幸福的秘密|光明讲坛194讲

除了控制消極情緒之外,人還要做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引發積極的情緒,什麼樣的幸福能產生積極愉悅的情緒?微笑可以產生積極愉悅的情緒,而且有比較強烈的感染力,這種叫作迪香式微笑。迪香是法國醫生,他發現當一個人三塊肌肉同時活動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特別有感染力的微笑。第一個是嘴角肌上揚,第二個是顴骨肌上提,第三個是眼角肌收縮,三塊肌肉同時活動就會產生有魅力的迪香式的微笑,當你產生這種微笑你很開心,當你看見別人產生迪香式微笑時你也很開心,這是人類追求幸福和快樂的特別重要的方法之一。而裝笑沒有感染力,裝笑也是別人看得出來的。心理學家卡特勒教授和他的學生曾經做過一個研究,對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附近的一所女子學校1960年畢業班同學的畢業照片進行分析,30年之後再回訪,結果發現那些當年以迪香式微笑上鏡的人,結婚比例高,離婚比例低,自我評估幸福的比例高,事業也要更成功。

除了微笑,觸摸、撫摸也能夠產生積極愉悅的情緒體驗,鼓掌就是一種很好的觸摸。雙手最敏感的觸覺區域是掌心,不斷碰撞自己的掌心後就會產生快樂的情緒反應。

積極情緒的修行方法有很多,需要自己去探索、發現。中國人講知行合一,所以知道積極心理學後還要去做。

我經常講五施,言施、身施、眼施、顏施和心施。第一個是言施。一定要表達,人是語意的產物,人的知識信息從來不是符號印在我們的大腦前額葉,而是作為神經化學的聯繫流淌在全身,每一個人都是知識的載體,文化、信息、知識一定會引起身心的感染和體驗,學習積極心理學並不是學習抽象的概念、符號,它是一種身心的體驗,聊起來就很開心,你多多地說、學、體驗積極心理學,產生的作用都是很正面的。講積極、講朝氣蓬勃,講道德高尚的那些人說話都是抬頭挺胸的。

第二個是身施,人可以通過做一些事情來產生幸福感。跑步15分鐘到30分鐘,大腦分泌出各種積極化學激素,容易開心,因此運動會上癮。聞香聞一會兒就會很開心,這也是身體的感受。

第三個是眼施。要有慧眼關注生活中間變化的事情。上班別只著急趕路,看一看周圍的美景。生活其實不單調的,別老想著任務,而看不到生活的變化和美感。眼施也包括多欣賞別人的優點和特長,當我們能夠欣賞別人優點的時候,其實這個優點就開始慢慢成為我們自己的優點。

彭凯平:告诉你幸福的秘密|光明讲坛194讲

第四個是顏施,學會讓別人感受到正面積極的能量。笑臉是能夠讓人感受出來的,一個領導不笑要麼是裝腔作勢、裝出來的,要麼是心裡特別多的苦楚,逼出來的。

第五個是心施,敞開自己的心扉,感悟生活的快樂和意義。漢字的“悟”就是吾心可鑑,體驗人生。在成長過程中,人們常常注重培養做事情的能力,而沒有培養感受的能力。其實,21世紀是一個新的時代,我們已經從一個追求物質享受的時代進入到一個追求美好感受的時代,這個時代需要有慧眼禪心,去感受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

海倫·凱勒寫過一本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描述她自己特別重要的心靈體驗,也是對所有人真誠的勸告,她說:“我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在森林裡面走了一個小時卻什麼也沒有看到。我一個看不見任何東西的盲人卻看見了無數的事情。我看到一片葉子上對稱的美感,我看到了銀杏樹表面那種光滑的觸感,我看到了樹枝上那種粗糙的凹凸不平。我作為一個看不見的盲人可以給那些能夠看見的人一個啟示:去善用你的眼睛就像你明天將會失明一樣。去聆聽美妙的天籟、悅耳的鳥鳴、奔騰的交響曲,就像明天將會失聰一樣。去用心撫摸每一個物件就像明天將會失去觸覺一樣。去聞花香,去品嚐每一口飯菜,就像明天你將永遠無法聞到香味和品嚐味道一樣。”

人類的生活充滿了真善美,關鍵是你得有慧眼禪心去發現、去體驗、去修行。幸福在眼前,幸福在人間,幸福在中國。

彭凯平:告诉你幸福的秘密|光明讲坛194讲

光明講壇工作室出品

長按識別關注 望文才熠熠

製作:陳 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