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卷葉病是小病,治不好它也要命!

葡萄卷葉病具半潛隱特性,在大部分生長季節不表現症狀,多數歐亞種病株在果實成熟階段才出現症狀。在採收後到落葉前葉片症狀最明顯,葉緣反捲,脈間變黃或變紅,僅主脈保持綠色;有的品種則葉片逐漸乾枯變褐。

葡萄卷葉病是小病,治不好它也要命!

葡萄卷葉病-為害症狀

卷葉病發生於葡萄的所有種和品種。症狀隨品種、環境和季節而異。春季的症狀較不明顯,病株比健株矮小,萌發遲。在非灌溉區的葡萄園,葉片的症狀始見於6月初,而灌溉區遲至8月份。紅色品種在基部葉片的葉脈間先出現淡紅色斑點,夏季斑點擴大、癒合,致使脈間變成淡紅色,到秋季,基部病葉變成暗紅色,僅葉脈仍為綠色。白色品種的葉片不變紅,只是脈間稍有褪綠。病葉除變色外,葉變厚、變脆,葉緣下卷。病株果穗著色淺。如紅色品種的病穗色質不正常,甚至變為黃白色;從內部解剖看,在葉片症狀表現前,韌皮部的篩管、伴隨細胞和韌皮部薄壁細胞均發生堵塞和壞死。葉柄中鈣、鉀積累,而葉片中含量下降,澱粉則積累。症狀因品種而異,少數品種如無核白(Thompson)和Perlette的症狀很輕微,僅在夏季的葉片上現現壞死。壞死位於葉脈間和葉緣。多數砧木品種為隱症帶毒。

葡萄卷葉病是小病,治不好它也要命!

旱雨農業技術交流Q群:182 6044 72

葡萄卷葉病-病原特徵

葡萄卷葉病可能是由複雜的病毒群侵染引起,其成員大多屬黃化病毒組。目前,全球至少已檢測出5種類型的黃化病毒組成員,定名為葡萄卷葉相關黃化病毒組(GLRaV)I型、II型、III型、IV型和V型。病毒顆粒的長度為1800-2200納米。從感病葡萄分離出的病毒有相當程度的一致性。還有一種較短的黃化病毒組病毒,顆粒長800納米,稱為葡萄病毒A(GVA),也經常和本病的發生有關聯。上述病毒間均無血緣關係;而且發生只限於韌皮部,不能靠機械傳染,但難度很大,現在有愈來愈多的證據表明,上述1種或多種病毒聯合感染引起卷葉症狀,可以認為是病害的病原。

葡萄卷葉病-傳播途徑

葡萄卷葉病在果園內傳播的報道很少,總的印象是本病擴散較慢。在美國加州有兩株病、健相鄰的葡萄,經過40年,正常株仍無任何異常。在混蟲媒介方面,有試驗證明卷葉病與粉蚧的存在有關。有3種粉蚧(長尾粉蚧、無花果粉蚧和橘粉蚧),可以傳播葡萄病毒A,長尾粉蚧傳播葡萄卷葉病毒III型。卷葉病毒可通過感染的品種插條作長距離傳播,特別是美洲葡萄砧木潛隱帶毒。

葡萄卷葉病是小病,治不好它也要命!

葡萄卷葉病-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選育具有抗病毒病的砧木是防治病毒病的根本措施。

(2)藥劑防治。在造成葡萄病毒病汙染的地塊重新栽葡萄時,可在栽前進行土壤燻蒸,較好的土壤熏蒸劑有甲基溴和二氯丙烷,二氯丙烷用量為每667平方米用90~160千克,施用深度為75—90釐米;甲基溴用量為每667平方米用30千克,施用深度為50—75釐米。施後用薄膜覆蓋。土壤燻蒸後最好間隔1年以上再種葡萄,但這種方法非常昂貴,且並非十分安全,不宜推廣使用。

選種無病毒苗木可幫助許多歐亞種紅色葡萄品種減輕病害。最好採取下列措施得無病毒植;熱處理整株葡萄,在38℃下經3個月,然後將親朋梢尖端剪下放於彌霧環境中生根,或莖尖組培;瓶內熱處理;微米型嫁接和分生組織培養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