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貼無法成就彎道超車 新能源汽車應以技術為重

近日,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吳志新在採訪中表示,2018年對新能源汽車補貼會再度削減,到2020年底前補貼會全部取消。2017年有資格獲得補貼的車型今年還會有約4個月優惠延續期。財政部和工信部等多部委已經達成一致,並且提交最終方案等待審批,相信會很快發佈。

這一消息一經發布便引起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巨大震動,補貼退坡本是意料之中,但當真正到來之際卻也使各大車企措手不及。

實際上,根據決策者的意圖揣測,補貼退坡不只是“2020後補貼時代”的要求,同樣也是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跨越幼稚期和培育期不得不採取的手段。比如新政策規定,2018年起續航里程低於150公里的新能源汽車將不再享受補貼,這一規定就將波及70%以上的新能源汽車產品,很多企業的生產計劃要徹底推倒重來。

新能源汽車補貼變化路徑

國內新能源補貼政策於2010年發佈,但是其起源是在2009年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准入管理規則》。財政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陸續發佈文件,推動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範等工作的實施。

在這次試點當中,一共選取了3批共25個城市開展了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示範推廣試點,通過財政補貼在公共服務領域率先推廣使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根據技術類型、節油率、最大電功率比進行差異化補貼。

到了 2010 年時,中國政府在 6 個城市開展了私人購買新能源汽車補貼試點。根據動力電池組能量,按 3000元/kWh給予補助。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最高補助5萬元/輛,純電動乘用車最高補助 6 萬元/輛,並採取退坡機制適當降低補助標淮。

2013年時,補貼政策進入推廣應用階段,該階段主要依託應用示範城市開展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陸續發佈兩批共39個城市 (群) 88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示範城市,對公共服務領域和私人購買領域新能源汽車購置進行補貼。並於2012年起,將混合動力公交客車的補貼範圍推廣到全國所有城市。

新的補貼標準開始細化,2013年乘用車依據純電續駛里程最高補助6萬元/輛、客車依據車長最高補助50萬元/輛、專用車按電池容量最高補助15萬元/輛、燃料電池車按照車輛類型最高補助50萬元/輛進行差異化補貼。並採取退坡機制按年度減少補貼標準。

通過補貼政策的梳理可以明顯感覺到補貼的額度降低,但是補貼要求的技術指標增高。2009年到2012年期間,由於推廣產品包含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指標要求更偏向於“節能”,對於新能源汽車技術指標沒有過多體現。到了2013年時,乘用車則以純電續駛里程為分類依據進行補貼。而補貼額度方面則剛好相反,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補貼無法成就彎道超車 新能源汽車應以技術為重

新能源汽車技術指標和補貼額度變化

之後,2016年初,財政部公佈了《關於2016-2020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支持政策的通知》,通知指出,將在2016-2020年繼續實施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補助政策。

根據通知,2016年,乘用車以純電動續航行駛里程(R)為標準,具體補貼如下:

1、純電動乘用車100km≤R<150km每車2.5萬、150km≤R<250km每車4.5萬、R≥250km每車5.5萬元。

2、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R≥50km每車補貼3萬元;

相比2013年-2015年新能源車補貼政策,純電動乘用車的續駛里程由大於等於80km提升至100km,補貼減少0.5萬元;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含增程式),補貼減少0.5萬元。

所以,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的理解應該是,在起步期,中國政府希望通過補貼來刺激新能源汽車市場,包括技術研發和交付。但是在發展中期,市場形態逐漸穩定,政府就會降低補貼額度,讓市場逐漸獨立成長。政府希望新能源汽車市場最終的形態和今天的燃油車一樣,不需要補貼也可以達到非常高的交付數量。

9年補貼高達1600億

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壓力有多大?根據工信部與各地公佈的數據,我們可以進行簡單的估算。

一般來說,新能源補貼分為國補和地補兩種,由於地方補貼數據較難獲取,因此很難計算整體補貼的詳細金額。但是,從已經公佈的數據中,可以推測出大致的量級。

2017年,工信部就2016年的補助審核進行了三批公示,累計發放新能源國家補助約256億元。業界測算:按照2016年大部分的地補與國補仍有1:1的水平測算,新能源汽車企業新能源補助總金額可能會達到500億元以上。

根據財政部在2016年的專項檢查通報顯示,2009年至2015年,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334.35億元。若計入同期的地方財政補貼,參照當時的地補比例,業界計算,合計總額可能會超過650億元。

2017年之後,補貼退坡之後的具體數字並未公佈,但按照已經公佈的政策和各家公司銷量推算,補貼有可能達到470億元。

以北京為例,北京市級補助金額按中央補助的50%執行,汽車生產企業申請當地和中央的財政補助總額最高不得超過車輛售價的60%。同時,北京政策要求對車輛要提供不低於三年或6萬公里的質保期限,對動力電池,電機,和整車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提供不低於5年或20萬公里的質保期限。新能源汽車在北京享受單獨搖號, 不限行的政策。以一輛續航里程在100到150公里的純電動車來說,國家補貼2萬元,北京市補貼國家補貼的50%,即一萬元,補貼總額一共3萬元。而一輛續航里程大於250公里的純電動汽車能拿到一共6.6萬元的補貼。

補貼無法成就彎道超車 新能源汽車應以技術為重

2017年12月8日,北京市經信委公示了今年第三批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資金情況,共涉及15728輛車,擬撥付資金8.15億元。儘管新能源汽車的補貼退坡,但是由於指標上升,加上前兩批補助資金,今年北京新能源汽車財政補助資金已超16億元。

2017年,北京、深圳、廣州、重慶、成都、貴陽、貴州、柳州、廣元、廣安、江西、宿遷、廈門13個省市出臺了2017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除成都、柳州、廣元、江西、宿遷補貼標準低於中央補助標準的50%外,其餘省市均按照中央補助的50%執行。

以此計算,全國2017年新能源汽車總銷量為77.7萬輛,其補貼總額將高達470億元左右。

因此,在2009年到2017年的9年間,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總計為新能源汽車補貼了大約1600億元。

未來的新能源汽車市場仍被廣泛看好,但即使存在著補貼退坡,國家的財政壓力依舊很大,根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楊裕生的測算,“如果每年退坡20%,則‘十三五’期間需要補貼2553億;如果每年退坡25%,經過4年退完,仍需要1770億。”楊裕生表示,“即便按照每年25%的比例退坡,仍將是巨大的財政支出,而這每一分錢都是納稅人交的稅款出來的。”

補不出來的彎道超車

從數據上看,補貼對於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推動效果相當顯著,尤其是在2013年之後,國內新能源汽車進入了爆發期,直至2016年對騙補加大了稽查力度,並開始進入大幅度補貼退坡階段,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增速開始放緩。

而在這些鉅額補貼之下,新能源汽車銷量確實猛增,從2014年前11個月的7.8萬輛增加到2017年的77.7萬輛,3年間增幅達到10倍。

參照之前的補貼數據,新能源汽車補貼的重點是客車,尤其是公交車。但一個非常值得探究的問題是,客車生產廠商積極轉型新能源,新能源客車銷量增加的同時,整體客車產銷量卻在逐年下滑。那麼,為何國產客車出口量為何不增反降?

客車總銷量在2014年達到頂峰的60.69萬輛後,步入下滑通道,2016年客車總銷售為54.34萬輛,相較2014年減少了6.35萬輛,下降了10.46%。而到了2017年前10個月,客車銷量為39.65萬輛,相較2014年同期的47.85萬輛減少了8.2萬輛,下降了17.14%。

更為重要的是,客車出口量止步不前,甚至出現大幅下滑。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出口客車數量從2013年的約16.62萬輛增至2014年的18.74萬輛達到高峰。在2015年驟降至11.84萬輛,降幅達到36.8%,2016年略有回升,但仍遠低於2014年。

截至2017年前10個月,出口客車數量為12.24萬輛,相較2014年同期的15.44萬輛仍舊減少了20.73%。

新能源被看成是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被看成是中國在汽車領域彎道超車的戰略性機會,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已經成為諸多國家,包括歐美髮達國家的共同選擇。

但是,從客車行業的現狀來看,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在於:當客車公司轉向生產新能源客車後,是否會減弱傳統客車的競爭力呢?

新競爭力沒有補出來,傳統能源市場又拱手讓人,那該怎麼辦?新能源騙補風波兩年之後,這個問題值得所有客車企業深思。

夯實基礎揚帆遠航

廣東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氫能轉化技術、氫電轉換技術的開發和推廣的高新技術企業。以資源可持續發展理念為宗旨,以“水基能源向華理論”為核心,成功攻克了移動制氫的難題,並整合氫氧燃料電池技術成功將制氫系統和發電系統二合為一,研發並生產了世界技術領先、國內領先的水氫技術應用產品,為不同領域提供環保供能解決方案,為人們帶來安全便捷、經濟環保、可持續的電力供應。

2016年,廣東合即得發力水氫技術在汽車上的應用,夯實了在水氫機領域的技術領先地位,率先在全國研發新能源水氫汽車的自主製造技術。水氫汽車是一款採用甲醇水進行發電,作為車輛動力燃料,代替日趨短缺、價高且汙染性強的石油燃料,真正實現了綠色環保、可持續的發展。水氫汽車所使用的水氫動力系統方案屬世界先進水平,且關鍵部件由合即得自主生產製造。

補貼無法成就彎道超車 新能源汽車應以技術為重

一輛普通家用轎車百公里消耗汽油為8L左右,按照6元/升的價格計算,跑100公里花費48元。跑一樣距離的水氫汽車,百公里需消耗8升甲醇,但甲醇的價格只需2元/升左右,跑100公里只需花費16元。也就是說,水氫汽車成本僅相當於燒汽油成本的三分之一。

水氫汽車擁有汽油汽車的高續航能力,卻沒有PM2.5排放!擁有電動汽車的超便捷性能,卻沒有充電煩惱!擁有氫燃料汽車的綠色環保,卻沒有氫氣難題!一旦水氫汽車實現量產,將滿足消費者對新能源汽車價格和續航里程的預期。

為了順應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合即得立足現在、放眼未來,加大力度開發低耗且清潔環保的水氫汽車,從“尋求綠色燃料”和“節約能源”兩方面出發,紮實推進水氫技術的研發和普及。隨著越來越多的水氫技術從合即得園區中“破殼而出”,新能源領域的“創新種子”正在加速步入開花結果的收穫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