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9年前,我國開始通過政策導向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型,產銷數據一片大好。我們身邊新能源車型,尤其是純電動車型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但很多9年前存在的問題仍未解決。正好近些天北京召開了一個重量級會議,其中公佈了一些值得尋味的數字,讓我們通過他們看看現在新能源產業面臨的問題以及未來導向吧。

暴增的產銷量與配套設施缺口

2018年已經悄然過去了1個月,去年的各項總結、數據也慢慢浮出水面。從2009年《汽車產業振興規劃》中首次提出電動車“彎道超車”概念到今天,新能源產業在國家政策支持下一路飆升。從統計數據上看,2017年新能源車型共銷售77.7萬輛,不用相比9年前,就是相比3年前的2014年,銷量也完成了10倍增長的目標。不過,全年77.7萬輛的銷售數字如果拿到整個車市中卻顯得有些尷尬,因為這隻佔去年全國新車總銷量的2.69%。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成績固然喜人,但前面我們也說到了這更多依靠的是政策扶持。各大城市對於傳統燃油車型的限購、限行措施,以及對新能源車減免稅費、補貼等政策使得居住在很多限牌、搖號城市的消費者因為出行需要,不得已選擇了新能源車型。續航里程不夠、電池衰減、碰撞安全、充電不便、充電時間過長等問題依然困擾著消費者。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對於新能源,特別是純電動車型的車主而言,充電樁的鋪設數量、密度都決定了其使用感受。在電池技術還遠未成熟的今天,硬件設施的建設情況決定了車主們能走多遠,能放心走多遠,這裡同樣有一組有趣的數字。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公共充電樁:從衝數量到重質量

根據使用者分類,充電樁大體可以分為公共充電樁與私用充電樁兩種。其中公共充電樁建設增速放緩,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月均增長量已從2016年的8000個下降為6000個,主要影響因素就是運營商已經由初期的重建設轉向重運營,具體而言就是他們已將工作重心轉向如何提升充電設施利用率。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在這21.4萬個公共充電樁中交流慢充樁為8.6萬個、直流樁6.1萬個、交直流一體樁6.7萬個。分佈情況上看,相對集中於京津冀魯、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GDP前10的省市佔比超過80%。其中,北京3萬個充電樁名列首位,廣東省以2.9萬個充電樁屈居亞軍,上海市2.6萬個充電樁奪得季軍。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個人充電樁:較高的閒置率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私人專用充電樁24萬個,大部分為交流慢充。隨著購買新車,車主私用樁的安裝率超過80%。這之中,北京市、上海市以及廣東省再次以8.3萬個、7.8萬個、3.9萬個充電樁佔據前三,三地保有量更是佔據了全國私用充電樁數量的80%。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按照規劃,2020年我國規劃建設公共充電樁數量約50萬個,但是與同期新能源汽車發展的規模仍然不匹配,甚至如果按照2020年規劃的年產新能源車200萬輛推算,“車樁比低”問題不僅得不到緩解,甚至會出現進一步惡化的情況。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車樁比過高僅是我們可以從數字中讀出的其中一部分問題,另一方面,現階段充電樁使用率不高也是事實。根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充電樁平均使用率不足15%,這意味著每天有大量設施可以滿足使用需求,但因為各類原因出現閒置。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共享充電樁的設想來自歐美,其希望通過系統分配將私人充電樁閒置時間加以利用,但我國目前私人充電樁多與個人車位相互綁定。車位處於封閉小區時,外界車輛如何進入?充電如何計費?出現問題如何賠付等等問題使得共享充電樁的前路也並非平坦。最終解決車樁配比問題,一定程度上還需國家、車企、第三方公司大力推進,共享充電樁僅僅是緩解現有問題的緩衝區。

車企無法迴避的問題

新能源車型尤其是純電動車型其實並非新鮮事物,其誕生時間甚至比內燃機車更久,不過其作為交通工具普及還是會碰到眾多新鮮事物推廣時遇到的阻礙。從小眾事物到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可,除了上頁提到的政策扶持,還需要廠家進一步完善自身產品,隨著技術的進步,普及路上的困難、障礙大部分會迎刃而解。因此,痛苦的技術攻關過程是車企、供應商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材料成本提升

對純電動車型而言,動力電池組的角色異常重要。此前大範圍使用的磷酸鐵鋰電池正在逐步被三元鋰電池取代,但是三元鋰電池中的鈷對於我國而言卻十分稀缺。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除了鈷以外,動力電池的生產離不開另一種礦藏——鎳,雖然我國鎳產量相比鈷略高,但隨著高鎳材料的應用以及總量的增加,現階段2%左右的使用率提升至接近10%後,其價格也會像鈷一樣暴漲。

與此類似的還有鋰,退一萬步看如果考慮成本今後不使用鈷、鎳等元素,也就是退回磷酸鐵鋰或者錳酸鋰電池時代,但鋰的應用是無法規避的。同樣尷尬的是,我國鋰材料70%也依賴進口。

我們上面講述的僅僅是製造動力電池中需要的幾種重要原材料,換言之這並不是全部問題。除了進一步擴大進口,開闢新源頭外,解決資源短缺的方法就是加強電池回收,從廢舊電池中提煉出可以重複利用的資源。這方面我國目前處於薄弱階段,未來資源緊缺下,電池回收行業必將迎來爆發性增長。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另一方面,動力鋰電池回收存在回收成本高、回收產業鏈不完善的問題。國內動力鋰電池的回收資源工作仍較多借鑑鉛酸電池回收利用經驗,其回收價值約為30%,距離美、日等擁有成熟回收體制的國家尚有不小差距。3年前的2015年,動力鋰電池累計報廢量在2-4萬噸左右,到2020年前後,我國新能源汽車動力鋰電池累計報廢量將達到12-17萬噸的規模,可謂問題與前景並存。

新形態電池距離商業量產尚遠  

受制於現有體系架構和關鍵正極材料影響,市面上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基本上很難突破300Wh/kg。其中磷酸鐵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以難超過140Wh/kg,規模化的三元鋰電池單體能量密度最多做到220Wh/kg,實驗室裡的上限相對較高,但也僅僅是300Wh/kg。當消費者們不斷追求車輛擁有更長續航里程時,傳統鋰離子電池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既然現實無法滿足需求,那這正好代表著有廣大的市場。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全固態電池相比現在市面上常見的鋰離子電池能量密度有大幅度的提升,在國外的一些實驗室中,已經試製出能量密度為300-400Wh/kg的全固態電池了,相比於目前鋰離子電池100-220Wh/kg的能量密度可謂翻了一番。

這些數據透露了我國新能源產業什麼問題?

另一方面,目前我國市場中銷售的很大一部分新能源車型都是以傳統燃油車作為基礎開發的產品,整體質量較重,因此整體能耗較高,在電池技術短期內無法得到突破性進展的情況下,車身輕量化開發工作從某種程度上說可以有效增加新能源車型續航里程。

全文總結:

每年年底的各類總結中,我們都能看到各類喜人的數字。得益於中國光大的市場,新能源車型尤其是純電動車型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正在大幅向前邁進。從產銷數字上看,毫無疑問我國已經是新能源車型銷量大國,暴增的銷量也令基礎設施建設不足的問題日益明顯。另一方面,價格飛速上漲的原材料也令車企的製造成本居高不下,在這張與時間賽跑的博弈中,能否實現彎道超車還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