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到了晚年,不論在哪裡都要想辦法回到故鄉,為什麼?

樹高千尺,落葉歸根。倦鳥知還,遊子思親。

村裡的王大爺今年九十六歲了,是村子裡年齡最長的一位老人。王大爺有兩個兒子兩個女兒,子女們很爭氣,很早就上學走出了農村,紮根在城市裡。前些年的時候,因為老伴走的早,所以王大爺一直跟著幾個子女在城市生活。最近,王大爺的子女帶著王大爺回村了。王大爺生病了,貌似是不行了。幾個子女們回來,都是和單位請假回來的。和他們一起來聊天,子女們說,他們原來已經給王大爺在城市裡買了一塊墓地,想著將自己的母親也帶過去和王大爺安葬在一起。這樣以後子女們逢年過節也方便去看看父母們。王大爺身體健康的時候,王大爺也同意自己晚年之後葬在城市。但是,最近兩年,王大爺就變卦了,說什麼也不想呆在城市了,尤其是最近生病,說什麼也要回到家鄉。子女們無奈,只好帶著老父親回來了。

農村老人到了晚年,不論在哪裡都要想辦法回到故鄉,為什麼?

王大爺是個有福之人,子女們有本事並且個個非常孝順。但是,老農一直再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農村人在年輕的時候想著能夠走出去,到大城市定居生活,但是到了晚安就希望回到自己的家鄉農村呢?經過幾經思考,老農總結出這麼幾點原因,和大家分享,還希望大家能夠批評指正。

第一點:落葉歸根思想的影響。

幾乎絕大多數農村人都有這樣的想法,等到自己晚年的時候,一定要安葬在自己出生的那片土地,這種落葉歸根思想嚴重影響著很多農民們。甚至很多農民都有著晚年之後土葬的想法,當然這和最近國家倡導的火葬是嚴重不符的。

農村老人到了晚年,不論在哪裡都要想辦法回到故鄉,為什麼?

第二點:對於農村生活的特殊感情。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在農村生活的農民們,鄰里之間、同村人之間都有一種的特殊的感情,雖然可能在同村時候有各種矛盾,但是出了村之後就是最好的朋友,一人有難八方支援。但是在城市生活可不是這樣,即使同一單元樓的對門鄰居,住了一輩子兩家人沒說過話。所以,有很多農民都說,自己來城市生活,並不是喜歡這裡,而是為了子女的教育、為了有更好的基礎服務,但是他們並不喜歡這裡的人文環境。

農村老人到了晚年,不論在哪裡都要想辦法回到故鄉,為什麼?

第三點:對陌生環境的擔憂、害怕。

農民們普遍有這樣的一個想法,人死後,我們還存在著,只不過到了另外一個地方。好像就是從地上轉戰地下生活而已。所以在選擇這個地方的時候會非常謹慎。就像我們很多人在選擇職業的時候一樣,都會選擇離自己家人或者家鄉近一點的地方。同樣,當一個人接近死亡的時候,對於未來陌生的環境,往往選擇一個自己家人、朋友親戚居住的地方。

當然,可能除了以上三點,還有其他原因。讀者朋友們,如果你們認為還有其他原因,不妨和大家一起分享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