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地球的編年史

地質年代表也在與時俱進。我們來探尋一下它所訴說的故事,和它自己的故事。

託好萊塢的福,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雖然有人認為,從其中出現的恐龍來看,這部電影改叫《白堊紀公園》更加合適。對地質或古生物略加註意的人,或許還聽說過寒武紀、三疊紀和第四紀等等。乍看上去,這些名字就像那些標記它們的岩石一樣穩固。但實際上,地質學也有著自己的流行時尚,人們劃分和稱呼地球歷史的方法,正隨時間悄悄地變化……

歲月之書

地球有著非常漫長的歷史,化石是千萬年甚至幾億年前古代生物的遺蹟——這在今天看來是極普通的常識,但它們成為科學常識的時間並不久遠。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世界的古老和大地的滄桑鉅變,體現在不少民族的神話傳說裡,但那只是原始哲學觀念,或者出於對自然災害的記憶而進行的藝術加工。古埃及僧侶和婆羅門教徒都注意到地下的化石,但卻只用它們來支持世界重複毀滅和創生的教義。中國學者朱熹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在12世紀描述了高山上石頭裡的螺蚌殼,便馬上上升到“下者卻變而為高,柔者變而為剛”的大道理。從現代科學角度來看,這個“格物”格得很是不到位。


在古希臘學者的自然哲學成就中,地質學並不突出,但以其時代而論,也相當不簡單了。色諾芬尼認為,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在內陸甚至高山上發現海貝殼,是海陸變遷的證據。亞里士多德說,海陸分佈不是永久不變的,陸地和海洋會相互轉換,並且這些變化是有規律的。史脫拉波則提出陸地會升起和沉陷,導致海水的漲落與氾濫。隨著古希臘文明的中斷,這些思想沒有繼續發展下去。在一千多年裡,基督教在西方世界佔據統治地位。《聖經》的宇宙觀成為神聖教條。現代科學開始追溯自然歷史的過程,為此遭遇了許多阻力。


化石

1650年,愛爾蘭阿瑪的大主教厄瑟推測,地球(或者說整個宇宙)的創生年代,是耶穌誕生前4004年。這個並不曾見於希伯來或其他典籍的數字,從1701年起被印在教會審定的《聖經·創世紀》第一頁上,幾乎被看成與正文一樣重要。現代地質學在歐洲誕生的過程中,花了很多力氣來跟這個今天看上去滑稽可笑的數字對抗(它後來甚至被推算得精確到幾時幾分)。至於化石,信奉宗教的學者說它們是石頭受天體作用形成,或由地層中的物質偶然凝結而成,或者乾脆就是“造物主的戲謔”。到不得不承認化石是生物時,他們又說這是大洪水毀滅萬物的證據。但化石在地下是分層分佈的,各層生物有明顯差異,絕非一次洪水能夠做到。

17世紀的丹麥科學家斯泰諾,總結了15世紀以來的地質構造思想,提出了一個重要觀點:地層最初沉積下來時都是水平的。如果沒有受到劇烈活動影響而改變位置,那麼應該是先沉積的、較老的地層在下,後沉積的、較新的地層在上。這個“地層層序律”在地質學史上有著重要意義,它揭示了地層具有時間先後序次,研究地層就可重建地球的歷史,時間和空間在這裡得到了統一。

18世紀的英國人赫頓說: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在地球現在的構造中,可以看見舊世界的廢墟。”這條“將今論古”;的法則於19世紀在英國人萊伊爾手裡發揚光大,他的《地質學原理》使地質學真正成為一門科學。 就像達·芬奇說的,地球是一本書,這本書早於文字記載,科學的任務就是解讀地球自身的歷史痕跡。幸運的是這本書大體上編排有序,雖然其中的具體年代還需要細細解讀才能探明。


地質時鐘

英國地質學家史密斯在19世紀提出,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不但每個地層中含有特定的生物化石,某種化石在地層中的位置也是固定的,就像貨物放在貨架櫥窗裡一樣。以一種或幾種生物化石為標誌,就能對地層進行劃分,它們將整理得井然有序。不同地方含有同樣化石的地層,應當屬於同一年代。“生物地層學”由此正式登場,通過研究化石,可以推理遠古的地質和環境,當然還有生物本身的狀況。但這也將地球歷史研究侷限在生命誕生之後,而且只能排出地質年代的時間先後,而不能確定具體時間。


放射性的發現不僅為物理學帶來革命,也為地質史研究開闢了新路。1905年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首次明確提出,放射性可以作為直接測定地質時間的工具。1907年,美國耶魯大學的放射化學家波特·伍德根據樣本中鈾-鉛元素比率,完成了對雲母礦年齡的測量。他的結果比較粗糙,但足以顯示放射性測年是可行的,而且令人吃驚的是,這時候人們還不知道同位素,也不曉得放射性元素衰變的速率呢。


原子核裡的質子數目,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決定了這個原子核屬於哪種元素。有時候,同一種元素的不同原子核裡,有著不同數目的中子,由此形成的不同原子稱為這種元素的同位素。比如普通氫原子核裡只有1個質子,如果再含1箇中子,就是氫的同位素氘;含2箇中子就是另一種同位素氚。有些同位素是不穩定的,它的原子核會自發地失去粒子,變成另一種元素的穩定同位素,此過程稱為衰變。每種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的速率是固定的,每隔一定的時間就衰變掉一半,這個時間稱為該同位素的半衰期,它不受外界因素影響。


大多數放射性同位素衰變得很快,半衰期只有幾年、幾天甚至更短。它們顯然不能用來測量古老岩石的年齡——如果你用化學實驗室的天平去給大象過磅,出了問題肯定不是天平本身的錯。但也有一些同位素衰變得非常慢,可以當作“地質時鐘”來用。

岩層

如果一塊岩石裡含某種放射性同位素和它的衰變產物,測量一下兩者的含量比例,就可以計算出岩石的年齡。這個方法說起來容易,但實際操作還是很麻煩的。其精確程度取決於多種因素,缺一不可。比如,有關同位素的衰變速度必須已經精確測定,如果半衰期有誤差,測年結果自然就含糊。岩石樣本里的同位素含量也必須精確測定,鑑於這些同位素通常含量非常少,對測量技術的要求也非常高。另外,一些外界因素可能導致同位素從岩石裡流失,或使岩石遭受“汙染”,如果不考慮到這一點,就會得出虛假的年齡。為此必須對樣本進行嚴格篩選,可不是路邊揀塊石頭都能用的。

由於這些緣故,不同實驗室和不同技術得出的測年結果,經常不完全吻合。侏羅紀的年齡變幻無常,就是一個例證。在1987年,人們根據鉀-氬同位素方法對海綠石的測量,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認為侏羅紀結束於1.31億年前。但後來發現,氬會從海綠石裡散失,使石頭“看起來更年輕”。新方法改而測量玄武岩裡的鉀-氬含量,認為侏羅紀結束於1.455億年以前。由於方法和技術不斷改進,現在有一種說法是,一個測年結果如果提出超過5年,就已經過時、該更新了。科學家們正在建設國際的實驗室網絡,將同位素測年方法進行標準化,得到更精確、一致的結果。

地球紀元

我們很難將人類史上的某個事件精確定位到某天的幾點幾分,出於類似的道理,對地質年代也不用指望能精確到年——對大多數時期的界定,能夠做到誤差在幾萬年之內,就很不容易。

地質年代最大的單位稱為“宙”,往下依次分為代、紀、世。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記錄則稱為宇、界、系、統。比如一種在中國遼西發現的長翅膀的恐龍,生活在“顯生宙-中生代-白堊紀-早白堊世”,它所在地層屬於“顯生宇-中生界-白堊系-下白堊統”——描述時間的時候,用“早、中、晚”;而描述空間(地層順序)的時候,就用“下、中、上”。時間再往下還可細分到期、時,對應地層稱為階、時帶,這些就相當專業了,非專業讀者很少會接觸到。


顯生宙的名字指“看得見生物的年代”,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它開始於5.42億年前的寒武紀,直到現在。為了解釋顯生宙與此前年代的區分,必須先重點介紹一下寒武紀。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它於1835年由英國地質學家塞奇韋克命名。它是地球歷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它被理解為兩側對稱動物首次出現的年代,這類原始動物的典型代表就是三葉蟲。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此外,寒武紀還產生了進化史上的一個重要事件“寒武紀大爆發”,在很短(地質意義上的很短,其實也有數百萬年之久)時間內,生物種類突然豐富起來,呈爆炸式的增加。它意味著生物進化除了緩慢漸變,還可能以跳躍的方式進行。


在有了寒武紀這個名稱後,更深、更早的那些地層,就被自然地稱為“前寒武紀”地層。它並不是一個紀,而是指寒武紀以前的所有時代。在20世紀,人們習慣用隱生宙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生命隱藏的年代)來稱呼這個時期,但現在已很少用。而仍將從地球誕生到寒武紀開始前的漫長歲月稱為前寒武紀。除了它的末期——埃迪卡拉紀,前寒武紀的大多數年代裡可供研究的東西太少,也談不上什麼代表性的地層,所以雖然也分為太古宙和元古宙兩個宙,但兩者的界限——距今25億年——純屬人為劃定,下分的代和紀也是理想化的設定,並非根據實在的地質記錄而定義。太古宙的開始年代也沒有劃定。有人建議把太古宙之前地球上沒有生命、如冥府般不可測的時期稱為冥古宙,但國際地層委員會(ICS)發佈的2004年版地質年代表裡並沒有正式採納這個詞。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顯生宙分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其下又細分為多個紀。最常與那些稀奇古怪的滅絕生物聯繫起來的,就是這些紀的名字。而從這些名字裡可以清楚地看到,英國是早年地質學的中心,特別是古生代:奧陶紀和志留紀的名字都來自英國古代威爾士民族的名字,泥盆紀的英文名直譯過來就是“德文紀”,代表地層發現於英國德文郡。石炭紀源自英國的一個煤炭地層。二疊紀的直譯是“彼爾姆紀”。地層發現於俄羅斯烏拉爾山的彼爾姆城,二疊紀是中國按地層特點所做的意譯。在古生代,蕨類植物、魚、兩棲動物繁盛起來。隨後是巨大爬行動物華麗登場的恐龍時代——中生代,它包括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三疊紀得名於德國西南部的三套地層,侏羅紀得名於瑞士和德國交界處的侏羅山,白堊紀則得名於英吉利海峽附近由白堊土形成的白色斷壁。

在距今6550萬年前,恐龍滅亡了;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原先在它們的陰影下苟且偷生的哺乳動物在新生代興盛起來,成為地球新的統治者。新生代原本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在新的年代表中變成了古近紀和新近紀。

時空界標:金釘子

地質紀年的名字和分類方法經常改變,不同年代的時間界限也飄忽不定。這有的是因為年代的重新定義,有的是因為測年方法不同,還有的是因為世界不同地方的研究者以不同的岩石作為同一年代的界標,導致具體時間界限存在爭議。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地質學家們使用“金釘子”來作為公認的固定界標。

金釘子的典故出自美國鐵路史。1869年5月10日,在現今猶他州的北部,聯合太平洋鐵路和中央太平洋鐵路交會,連接成第一條橫跨美洲大陸的鐵路。為了永久紀念這一成就,人們在兩條鐵路最後的接合處,釘上了一根特製的金釘子。

被借用到地質學中的金釘子,正式名稱叫“全球層型剖面和層型點位”。這個拗口的名字表示,有資格被稱為金釘子的地方。是標誌地質年代分界線的代表地點。這裡的岩石和化石,記錄了某個具有全球意義的重大地質事件。金釘子由國際地層委員會提名,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審核批准。金釘子一旦釘下,這個地點就成為某一地質時代分界點的唯一道標,即使對這裡的岩石年齡測算結果發生改變,它的地位也不會發生變化。

第一顆金釘子出現在1972年,設於捷克的一個小鎮附近,這裡發現了非常好的筆石化石。這是一種已經滅絕的水生無脊椎動物,它的出現標誌著志留紀和泥盆紀的分界,由於其化石就像筆在石頭上寫字的痕跡,因此稱為筆石。但金釘子系統發展緩慢,在發佈1989年版的地質年代表時,從寒武紀到現在的91個重要的地質年代分界點,釘上金釘子的不到15個。

從1999年起,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加強了這方面工作,全球的金釘子競爭也激烈起來。有時候決定金釘子落點的不僅僅是科學,比如在討論二疊紀到三疊紀分界的金釘子應該釘在何處時,喀什米爾和伊朗也有地質記錄上合格的地點,但這些地方太難到達了,不利於科學研究,於是中國浙江長興煤山地質剖面勝出。獲得一顆金釘子是很光榮的事,現在人們自然不會照原始字面意義去釘上一根斤把重的黃金鉚釘,但新的紀念方式也許更加費錢——科學家在長興樹立了一座6米高的紀念碑。中國的金釘子還有兩顆,一顆二疊紀的在廣西,一顆奧陶紀的在浙江常山。

現在全球的金釘子已經超過50顆。

地球的編年史,至少有一個地質年代的名字婦孺皆知:侏羅紀

科學家希望,能將過去6億年來的重要地質分界都釘上金釘子。越是古老的年代,金釘子候選地點就越難找——越古老的石頭越稀有。那時候也不會有什麼大化石。如前所述,前寒武紀時期的多數年代界限是人為劃定的,並沒有地質根據,也就談不上釘子。2004年。在澳大利亞釘下了前寒武紀的第一顆金釘子,它標誌著6億年前覆蓋地球的冰河年代的結束,以及埃迪卡拉紀的開始。這就是標準放寬的結果——對於埃迪卡拉紀的地質和生物事件,並沒有全球普遍存在的記錄。

還有一些科學家提出,應容許使用太陽系其他星球上的地質特徵來作為遠古時代的金釘子,使地質學家和行星科學家能使用共同的語言。比如,月亮誕生於45億年前地球和另一顆行星的大碰撞,這次事件的遺蹟或許可以成為一顆好釘子,用它標誌冥古宙的開始,並協調地球和月球的地質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