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離別紀柏楊|往事

十年离别纪柏杨|往事

十年离别纪柏杨|往事

作家柏楊

我第一次見柏楊夫婦還是在《文學報》供職的年代。那是30年前,即1988年10月,柏楊偕夫人在闊別故鄉40年後,於20日抵達上海,開始為期一月的探親訪友活動。在滬5天,是他故里行的第一站。他與上海作家的見面會上,和文化界人士的交談會中,我都在場。柏楊思維敏捷,談鋒甚健。我在上海作協的安排下,於他下榻的老錦江飯店,對他做了半天的獨家專訪。

柏楊一生,用張香華的話歸納是“10年小說、10年雜文、10年牢獄、10年曆史”。柏楊說:我一生坎坷,69歲了,這頭髮是真的,黑顏色卻是假的;有人問我,你年輕時是否有“憤怒的情結”,我說,正相反,我是越老越憤怒。年輕時不斷企盼,不斷毀滅,年老了愈加著急。我每月以10萬字速度翻譯 《資治通鑑》,我還要寫回憶錄。

十年离别纪柏杨|往事

柏楊贈妻子手跡

柏楊說:人的痛苦已經夠多了,應該多笑一笑,不光對熟人笑,對陌生人也要笑,要學會笑,不要老繃著臉,不要麻木不仁,不要仇恨過去。我期盼我們的國家強大,中國,我們的母親,是我們唯一的立足點。

獨家專訪《秋聲故里行,論文話半生》,刊登在1988年11月3日的《文學報》上。這篇通訊特寫發表後,北京、合肥、廈門、廣州、杭州等地的報刊紛紛向我約稿,撰寫柏楊滬上行。

那以後,柏楊在1993年、1998年兩次回大陸。我1994年移居香港地區,兩次見過柏楊夫婦。最後一次見他,是2007年3月26日下午。我專程坐飛機赴臺灣,一下飛機就趕往柏楊寓所。新店,花園一路二段,攬翠大廈,地處青山碧水懷抱。

十年离别纪柏杨|往事

柏楊與妻子張香華(左)

柏楊和愛貓(右)

十年离别纪柏杨|往事

與張香華正聊天,柏楊午睡醒了,穿戴整潔坐著輪椅,由保姆從睡房緩緩推入客廳。此時,柏楊一眼就認出我。身體虛弱的他,說話伴著氣喘,吐字不清:“生活上,我不能自立了,全要靠人了,坐輪椅,手不聽使喚了,記憶力也大不如前。”柏楊生於河南開封,雖鬢毛已衰,但鄉音未改,開腔便是河南口音。

之前幾個月,他剛過八十八米壽,柏楊將57箱、每箱 20公斤的手稿、校對稿、剪報、讀者回信、收藏的書籍文物,還有他用過的眼鏡、筆、書桌等生活用品,捐贈給北京的中國現代文學館。後來臺南大學要設立柏楊文物館,成為“柏楊研究”學術重鎮,張香華幾乎天天在客廳整理柏楊的真跡、通信、獎章、文友互贈的紀念品,第二批捐給了臺南大學以及中國臺灣文學館。

柏楊走了10年了。這些文學館、文物館、紀念館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真實的“柏楊”。記得那天在柏楊寓所,有這麼一個小場景:

張香華有眼疾,怕見光,寓所的窗簾常常是放下的。當她捲起窗簾,客廳裡灑的是漫山雲霧透射的光亮。此時,柏楊緊閉雙眼,雙手捂臉,靠在輪椅背上。張香華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對我說:

這個時候看他,就覺得他像一個身經百戰的老兵,臉上刻著風霜的痕跡,也刻著光榮的標誌。

十年离别纪柏杨|往事
十年离别纪柏杨|往事十年离别纪柏杨|往事
十年离别纪柏杨|往事

文學照亮生活

公號:iwenxuebao

網站:wxb.whb.cn

郵發:3-22

掃描左邊可進入微店

文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