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和山東省各有一個樂安縣,為什麼山東省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民國3年(1914年)之前,在江西省和山東省各有一個“樂安縣”。而在1914年,在山東省樂安縣的老百姓眼中,發生了一件大事——殺官改縣。廣為流行的說法是,“殺官改縣”是兩件事,因為“殺官”所以“改縣”。碑寺村的村民把縣官(知事)王文琙殺了,當局本想把嚴懲樂安縣人,但惟恐引起天下大亂,所以將樂安縣的廣大老百姓饒恕免罪,因此把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這種說法說對了一半。“殺官”和“改縣”是兩件事,這是正確的。因為“殺官”所以“改縣”,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殺官”和“改縣”是兩件獨立的事情,而且“改縣”在前,“殺官”在後。錯誤的說法源自一連串的巧合和誤解。

江西省和山東省各有一個樂安縣,為什麼山東省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江西省和山東省各有一個樂安縣,為什麼山東省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江西省和山東省各有一個樂安縣,為什麼山東省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江西省和山東省各有一個樂安縣,為什麼山東省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南宋大殿

下面講一下這兩件事。“殺官”在史志中的正式名稱是“樂北戕官案”,這也是民國初年轟動全國的大案。

“樂北戕官案”發生在民國三年(1914年)二月二十三日。樂安縣知事王文琙帶領衙役到樂安縣北部的碑寺口村一帶催驗地契,橫徵暴斂,激起民憤,被鄉民打死。事件發生後,山東都督、民政長連夜指派岱北觀察使與都督府參謀長帶領兩支馬隊和三連步隊,立即馳行樂安縣,要“嚴拿首要,按律懲治,如有亂黨主使煽惑,冀圖起義,即行相機剿辦”。

當時,在樂安縣北部抓捕鄉民50餘人,殺害13人。之後,山東當局把此事上報給袁世凱。事件發生地的鄉民深知政府不會就此罷休,必將派兵進行鎮壓。不得已,他們大多逃往博興縣東部一帶,投親靠友,暫避風頭;還有的則逃到東部海灘淤地。碑寺口村一帶數村徙避一空,老幼婦女不見一人。面對這種狀況,當局深恐“長此流亡,難免不變為流寇”,於是發出佈告,張貼在博興縣和樂安縣各村。佈告大意是,“脅從罔治,如能捆送正凶,訊明屬實,則優予獎勵;當此春耕之際,安分良民,務即回鄉裡,各營生業;倘仍避居境外,難免涉於嫌疑。”

“樂北戕官案”後不久,百姓聽說當局把樂安縣改為廣饒縣。於是認定之所以改縣,是因為殺了縣官,當局本打算嚴懲全部樂安縣人,但惟恐引起天下大亂,所以將樂安縣的廣大老百姓饒恕免罪,而把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實際上,樂安縣改名為廣饒縣的批示在“樂北戕官案”之前已經簽署了,而且是全國性的“縣名重置”,僅山東省就有5個縣改名。

“縣名重置”源自民國初年。各省縣級地名重複現象十分嚴重,據統計,當時全國各地縣名重複者共有120多個,僅“新城縣”就有6個,直隸(今河北)、山東、吉林、江西、浙江、貴州各有一個。這種情況嚴重影響政令通行和社會交往,加以規範是十分必要的。經過充分醞釀和籌備,民國三年(1914年)一月,北洋政府內務總長朱啟矜上書大總統袁世凱,申請對各省重複縣名進行改定,並附上《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此次更名,遵循“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舊,仍還故稱”的原則進行。《內務部改定各省重複縣名及存廢理由清單》中關於樂安縣存廢理由是:“江西省樂安縣相沿較久,擬存;山東省樂安縣,金時因千乘改名,迄今仍之。查該縣舊為漢廣饒縣, 至隋時始省去, 擬即定名廣饒縣。”

江西樂安縣是在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設置和命名的。崇仁縣和永豐縣合併,轄天授、樂安、忠義、雲蓋四鄉,並以樂安鄉名作為縣名。

而山東省樂安縣境在春秋戰國時期屬齊國,秦朝時屬千乘縣,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置廣饒縣,此為廣饒縣名之始;東漢時廢廣饒之名;西晉時期,復置廣饒縣。隋文帝開皇三年(583年),移千乘於廣饒,縣名改為千乘縣;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改千乘縣為樂安縣。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按照“凡兩縣同名,存其先置,新名從舊,仍還故稱”,山東省樂安縣設置於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江西省樂安縣設置於南宋紹興十九年(1149年),顯然是山東省樂安縣“先置”,應該保留“樂安縣”名稱,而將江西省“樂安縣”修改。顯然,內務部關於留存理由中的“江西省樂安縣相沿較久,擬存”是計算錯誤。深究修改山東省樂安縣存留江西省樂安縣的原因,估計是山東省樂安縣有舊稱“廣饒縣”,但江西省樂安縣在得名之前不是相對獨立的縣區,是由崇仁縣和永豐縣合併組建的,沒有“舊稱”可以使用。而山東省樂安縣除了 “廣饒縣”之外,西漢時,今縣境分屬五縣,南部廣饒縣、西部利縣、中部鉅定縣、東北部琅槐縣、西北部千乘縣。可供選擇的“舊稱”相當豐富。於是,山東省樂安縣做出了讓步和犧牲,進行了“縣名重置”,恢復漢時舊稱“廣饒縣”。

補充一下,民國三年之前山東省內有5個因與其他省份重名而改名的縣。如,山東和廣東各有海豐縣,山東海豐縣改名無棣縣;山東和浙江各有寧海縣,山東寧海縣改為牟平縣;山東省與甘肅省各有蘭山(山東省蘭山縣,甘肅省蘭山道,“道”是民國時期設立的介於省和縣之間的行政單位),山東省蘭山縣改名臨沂縣。最富有傳奇色彩的是上文提到的山東省與直隸(今河北)、吉林、江西、浙江、貴州省各有新城縣, 山東省新城縣改為耏水縣,不久之後因“耏水”過於生僻,取其境內有齊桓公戲馬臺遺址而更名為桓臺縣。

回到文章開頭的話題,“縣名重置”的申請和批覆是在民國三年一月份,是全國性的,並非專門針對山東省樂安縣。“樂北戕官案”發生在民國三年二月,在“縣名重置”之後。兩者是沒有牽連的獨立事件,只是因為當時的通訊不發達,政令傳達的過程耗時太多,等“樂北戕官案”發生後“縣名重置”的結果才在本地公示,並且沒有向百姓做好解釋工作。加之,“廣饒”兩字與所猜測的“廣大百姓饒恕免罪”巧合,難免讓人將兩者聯繫起來,並將“殺官改縣”的故事廣為傳播。

“殺官改縣”儘管是個誤傳的故事,但是記述了民國初期轟動全國的樂安人民反抗壓迫的鬥爭歷史;山東省的樂安縣“縣名重置”,包括其他四個重置縣名的地區,也從另一側面反映出山東省具有悠久厚重的歷史和博大璀璨的文化。

江西省和山東省各有一個樂安縣,為什麼山東省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千年古縣新名片——國際博覽中心

江西省和山東省各有一個樂安縣,為什麼山東省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美麗的孫武湖

江西省和山東省各有一個樂安縣,為什麼山東省樂安縣改稱廣饒縣?

中國孫子文化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