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法治广东、平安广东建设:让“安全、公平、法治”成为广东名片

最近,一起商事纠纷在南沙自贸区法院展开调解,纠纷双方代理律师分别位于上海、北京,通过法院的移动终端,当事人不出家门,在“掌上”就化解了纠纷;打开“智慧公诉”系统,深圳宝安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勾选了几个案件情节,系统立即生成类案推送,为检察官提供了数据参考,增强办案公信力……在广东,法治的魅力正不断显现,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正在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对广东提出“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殷殷嘱托,并对平安建设、法治建设提出具体要求。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把广东建设成为全国最安全稳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省委提出的要求,南粤大地着力加强平安广东、法治广东建设,奋力“在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国前列”,并为我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力司法保障,让“安全、公平、法治”成为广东名片。

为南粤人民构筑安全防护网

4月15日凌晨2时,当人们还在沉睡中,江门警方周密部署,对一名“独行大盗”收网。该嫌疑人通过攀爬、暴力开锁等方式流窜全国各地作案130多宗。警方一夜奋战,将其抓获。

盗窃、抢夺、诈骗、枪爆,这些侵财犯罪直接威胁群众安全。为护卫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广东公安机关新年伊始再刮“飓风”,深入开展“飓风2018”专项行动,打源头、断链条、摧网络。今年前4月,全省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12.4%,刑拘、逮捕犯罪嫌疑人分别同比上升16.1%和13%,实现破案效能的显著提升,形成强大威慑力。

广东毗邻港澳台,外来流动人口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任务十分艰巨繁重。

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直接关系到社会大局的平安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广东公安机关始终保持对突出违法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筑牢社会安全堤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护航金融“利剑”行动、打击涉黄赌专项行动、“全民禁毒工程”……在高频次、高密度的打击下,全省刑事立案继续下降,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

在重拳打击各类犯罪的同时,广东着力构建多元化社会治安防控网络,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平安建设。

今年春节期间的一天,广州海珠区警方视频监控中心发出预警,发现有疑似在逃人员出现在海珠花市,现场指挥部立即指令花市上岗警力组织查缉。羊城突击队海珠分队迅速到位,三组警力展开地毯式搜索。半小时后,在花市堑口码头区域发现一名疑似嫌疑男子。民警通过移动警务终端人像大数据比对,发现该嫌疑男子就是涉嫌非法经营在逃人员,现场民警立即对其进行了抓捕。

为了构筑安全防护网,广东充分发挥现代科技优势,推进大数据、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雪亮工程”,建立完善犯罪人员数据库、指纹数据库、大情报信息平台、视频监控、视频门禁系统等,实现从以户籍管理为主的静态管理模式向以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为对象的动态管理模式转变,社会治理的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除了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校园安全、出行安全、食药卫生安全……围绕着安全建设,广东打出组合拳,这在今年春节期间,广东打出的“暖心过年”行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以司法成效

让群众感受公平公正

去年10月10日上午,5件无抵押贷款产品纠纷案件在广州天河法院金融庭开庭,法官梅凯文将5件案件合并开庭审理,查明事实要素后,当庭作出判决,整个开庭时间仅持续45分钟。

五年来,全省法院共新收各类案件676.8万件,同比上升40.9%。如何解决“案多人少”的矛盾?如何在提升办案效率的同时,保证办案质量,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司法的公平正义?面对这一课题,广东法院系统和检察机关通过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来提升办案效能。与此同时,广东法院系统实行民事案件繁简分流,对不同案件适用不同解纷程序,能调则调、简案快审、繁案精审,建立起速裁案件单独排期、集约处理、文书简化等一套严密流程,最大化地节省办案时间。

案件快办的前提是案件质量不打折扣。广州中院印发了《关于做好示范诉讼改革的意见》,要求选取个别或少数案件先行判决,利用“首案”的指导、示范作用,提高同类型案件的审判质效。广州中院院长王勇认为,抓住繁简分流的“牛鼻子”,就抓住了让审判者回归本位,促进司法公正高效权威的核心。

“我就喝了一杯酒,会被判什么刑?”今年5月8日,被控酒驾的李先生在中山市第一法院过堂,开庭前,他在刑事辩护全覆盖法律援助律师工作点免费获得了法律帮助。这一变化,来自于今年5月广东全面启动的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制度——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派驻的值班律师为其提供法律帮助。

诉讼不平衡,天平就会失衡。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司法厅联合制定的《关于开展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工作的实施办法(试行)》明确,因一审法院未履行通知职责导致被告人无律师辩护的,二审法院应该撤销原判,发回重审。中山市第一法院法官区燕莉说,被告人获得有效的辩护,不仅在程序上保障了人权,还有助于法官查清案件事实,避免冤假错案的产生。

司法体制改革后,主审法官和主任检察官的办案自主性大幅增强。如何将这扩大了的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广东探索建立了诸多制度。5月16日,广东省法官、检察官惩戒委员会正式成立,成为我省法官、检察官司法责任的专业评定确认机构,负责从专业的角度,对法官、检察官是否违反审判、检察职责进行审查认定并出具意见,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密。

公平公正的实现离不开监督。为此,广东省检察院探索建立“重大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的制度,把“两法衔接”中发现的案件线索纳入检察办案体系,建立从监督线索受理、立案调查、跟踪反馈、复议复核到结案的完整流程,增强监督刚性。省检察院还在全国率先研发并运行侦查活动监督平台,将侦查活动监督平台中的监督项目罗列,为监督提供了精准指引。

为了让公平公正“看得见”,省检察院将“阳关检务”延伸到执法办案的全过程,五年来,广东检察机关公开发布案件程序性信息67万条、法律文书24万份、办理辩护与代理申请52307次,三项数据均居全国第一。

瞄准全球舞台

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

今年1月,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出台了《关于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为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鼓励包容的创新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提供司法保障。《实施意见》不仅明确规定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发展,增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还明确规定,加强对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和涉诉“红头文件”附带审查,支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促进行政争议实质性解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全国进出口贸易额最大的省份,广东在新时代新征程瞄准了全球竞争的舞台。参与全球竞争,法治化营商环境至为重要。只有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才能激发企业家精神,促进企业家追求诚信经营、依法合规经营,才能激励更多的创新创业,增强创新动力和创业活力。

为营造国际一流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广东自贸区法院加强与国际接轨。最高人民法院在前海法院设立了中国港澳台和外国法律查明研究基地,建设“港澳台和外国法律资料库”与“案例库”,保障域外法“查得明”“用得准”。南沙自贸区法院与华东政法大学、深圳市蓝海现代法律服务发展中心合作规范域外法查明途径,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司法的良好形象。

商事纠纷多元化解,是法治环境良好的重要表现。广州南沙自贸区商事调解中心聘任了首批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率先建立特邀调解制度。打造了全国首个商事多元调解平台APP,实现线上预约、远程线上调解多种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了一条高效快捷的纠纷解决新渠道。

在一起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中,特邀调解员进行中立第三方评估后,仅花了不到2小时便调解成功,从启动程序到成功解决纠纷,整个过程仅用了10天不到。

法治环境好不好不仅体现在营商环境上,最终还要看“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是否成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共同追求”。这是广东在推进全面依法治省工作中的一个关键课题,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要求需要完成的任务。

今年5月1日,《广东省法治宣传教育条例》正式施行,对普法责任单位职能分工及奖惩机制的规定更为明确,除了有关机关需要制定普法责任清单外,对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要求更严,特别是将重大事项依法决策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该条例正是以法治的高度推动广东依法治省工作,让官员带头尊法、守法,让全民形成法治的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