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易学之谜能否这样解开?

易学

之谜否这样解开

——也谈《左传》、《国语》筮例中的“八”

胡建龙

近日,读章秋农先生的《周易占筮学》,提到《国语·晋语》公子重耳卜能否得到晋国的筮例,有“得贞屯悔豫皆八也”之句,对于这里面的“八”字,一千多年来没有的解,四一翁想做一些探讨,希望能了断这一历史公案。

《国语》记载着两筮例:

公子亲筮之,曰:“尚有晋国。”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司空季子曰:“吉。是在《周易》,皆利建侯,不有晋国,以辅王室,安能建侯?我命筮曰尚有晋国,筮告我曰利建侯,得国之务也,吉孰大焉!震,车也。坎,水也。坤,土也。屯,厚也。豫,乐也。车班外内,顺以训之,泉原以资之,土厚而乐其实。不有晋国,何以当之?震,雷也,车也。坎,劳也,水也,众也。主雷与车,而尚水与众。车有震,武也。众而顺,文也。文武具,厚之至也。故曰屯。其繇曰:‘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主震雷,长也,故曰元。众而顺,嘉也,故曰亨。内有震雷,故曰利贞。车上水下,必伯。小事不济,壅也。故曰勿用有攸往,一夫之行也。众顺而有武威,故曰‘利建侯’。坤,母也。震,长男也。母老子强,故曰豫。其繇曰:‘利建侯行师。’居乐、出威之谓也。是二者,得国之卦也。

……

董因迎公于河,公问焉,曰:“吾其济乎?”对曰:“岁在大梁,将集天行。元年始受,实沈之星也。实沈之墟,晋人是居。所以兴也。今君当之,无不济矣。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大火,阏伯之星也,是谓大辰辰以成善,后稷是相,唐叔以封。瞽史记曰:嗣续其祖,如谷之滋。必有晋国。臣筮之,得泰之八。曰:是谓天地配亨,小往大来,今及之矣,何不济之有?且以辰出而以参入,皆晋祥也,而天之大纪也。济且秉成,必霸诸侯。子孙赖之,君无惧矣。”

在这里把一大段都搬进来是因为《国语》中的这二个含有“八”的筮例是卜的同一件事即重耳是否能得到晋国,这里需向大家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背景。晋公子重耳为了摆脱其父晋献公和后来其弟晋惠公的追杀,于公元前655年逃离晋国,开始了十九年流亡生活,先后到了狄、卫、齐、曹、宋、郑和楚国,当于公元前637年到了秦国,这一年晋惠公有病,重耳看到了领有晋国的希望,于是,有一天,他亲自筮一卦,得屯之豫,《国语》载有“得贞屯悔豫皆八也”之句,就是上面第一个卦。当年十二月,其时晋怀公已即位,秦缪公送重耳回国,董因在黄河边迎接重耳,重耳问董因他能不能得到晋国,董因筮得泰之八,即第二个卦。

《左传·襄公九年》 记载着一个筮例:

穆姜薨于东宫。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随其出也。君必速也。”姜曰:“亡。是于《周易》曰:‘随,元亨利贞,无咎。’元,体之长也;享,嘉之会也;利,义之和也;贞,事之干也。体仁足以长人,嘉德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然,故不可诬也,是以虽随无咎。今我妇人而与于乱。固在下位而有不仁,不可谓元。不靖国家,不可谓亨。作而害身,不可谓利。弃位而姣,不可谓贞。有四德者,随而无咎。我皆无之,岂随也哉?我则取恶,能无咎乎?必死于此,弗得出矣。”

这里也向大家介绍一下相关史实。穆姜,鲁成公母亲,当时鲁国的孟氏、季氏、叔孙氏是鲁国的宗族,春秋以来一直掌握着鲁国的执政大权,史称“三桓”,鲁成公时,叔孙氏宗族里的宣伯(叔孙侨如)想打击季氏和孟氏,他本与穆姜私通,就利用穆姜要除掉这二个宗族里的季文子、孟献子。穆姜找到鲁成公,她要求儿子驱逐季氏、孟氏,鲁成公不许,穆姜认为儿子忤逆,扬言要废掉鲁成公,鲁成公没有理睬,后将穆姜软禁于东宫。穆姜去东宫之前,筮一卦,得艮之随,即上面这一卦,其中有一句“遇艮之八”。介绍这几个筮例的历史背景,是想让大家了解卜卦人当时的想法,进而加深对筮例的认识。

这三个卦例中的“八”难坏了一千多年来的学者,试列举几例:

韦昭注第一个筮例云:

“内曰贞,外曰悔,震下坎上,屯。坤下震上,豫。得此两卦,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八,谓震两阴爻,在贞在悔皆不动,故曰皆八,谓爻无为也。”

韦昭注第二个筮例云:

“乾下坤上,泰。遇泰无动爻,筮为侯。泰三至五震,为侯。阴爻不动,其数皆八,故得泰之八,与‘贞屯悔豫皆八’义同。”

杜预云:

“然则杂用《连山》、《归藏》、《周易》,二易(指《连山》与《归藏》)皆以七、八为占,故言‘遇艮之八’。”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云:

“二易并亡,不知实然以(与)否。世有《归藏易》者,伪妄之书,非殷易也。假令二易俱占七、八,亦不知此筮为用《连山》、为用《归藏》,所云‘遇艮之八’,不知意何所道。以为先代之易,其言亦无所据。”

江慎修《河洛精蕴·占法考》:

“泰之八,犹云艮之八,谓上三阴爻不变,是谓泰之坤也。旧说谓泰无动爻, 果无动爻当云遇泰, 如遇屯、遇蛊、遇复之例矣。何云泰之八乎?三爻变者,当合二卦《彖》辞占之,此所变者皆内卦,故但以本卦《彖》辞占之。且乾变坤,亦得为天地配也。小往大来,应子圉去而文公来也。”

李道平《易筮遗占》:

“此当是‘泰之坤’。何以明其然也?观穆姜遇‘艮之八’,向非史出一言以断曰‘是谓艮之随’,则五爻变而一爻不变,千古莫能明其义。此筮若如韦注,凡不动之卦有阴爻者,皆可名八。独不思此卦阴阳爻皆有,何以必言少阴八,而不言少阳七乎?……今据彖辞观之,知此筮用八,决为泰之坤。惟泰之坤,则是三阴不动,故曰‘泰之八’。一阴不动,‘贞屯悔豫皆八’三阴不动,其义一也。且三爻动,占两卦之卦彖辞,仍以不动者为主。故占者,止援泰彖义,尤显然。”

李光地《周易折中》:

“考之《春秋》内外传,盖无论变与不变,及变之多寡,皆论卦之体象与其彖辞。即一爻变者,虽占爻辞,而亦必先以卦之体象与其彖辞为主,则知古人占法,未有爻辞之先,即彖辞而已周于用,既有爻辞之后,则但以专动考占,而初亦不离乎彖辞以为断也,唯其一卦可变为六十四,则两卦相参,而可以尽事物之理。故卦之有变者,意主于生卦,不主于成爻。爻之有变者,专动则有占,杂动则无占,如是则传记之文皆合,而学者之疑可释矣。至内外传言得八者三:一曰泰之八,则不变者也;一曰贞屯悔豫皆八,则三爻变者也;一曰艮之八为艮之随,则五爻变者也。诸儒以八为不动之爻,考之文意,似未符协。盖三占者,虽变数不同,然皆无专动之爻,则其为用卦一也,卦以八成,故以八识卦,犹之爻以‘九’‘六’成,则以‘九’‘六’识爻云尔。”

尚秉和《周易古筮考》:

“泰之八,韦注不甚明了。宋程迥云‘九变六,六变九’,非也。九当变八,六当变七,何以言之?重因为晋文公筮得泰之八,谓初、二、三以九变八,四、五、上不变为八,故曰泰之八。如程氏之说,则初、二、三变矣,然史何不曰泰之坤而曰泰之八,则未变可知也。且如程说,施之于艮这八,贞屯悔豫皆八,则不通也,阙疑可也。”

当今学者也对这个“八”众说纷纭,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现在从下面三个方面来给大家分析“得贞屯悔豫皆八也”这“八”字的含义。

一、从“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的断句看。贞、悔的概念已有定论,即在重卦中,贞指下卦,悔指上卦。但历史上几乎所有学者把“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理解成“贞是屯、悔是豫,屯豫皆八也”,错了,贞、悔仅指重卦的上、下卦,上卦也叫外卦,下卦也叫内卦,不是指本卦和之卦。《左传》、《国语》中无一例是把本卦称为贞、之卦称为悔的。这句话应当这样断句:“得贞(屯)悔(豫)皆八也”,《国语》用词简炼,完整的表述应当是这样:“得屯之豫,贞(屯)悔(豫)皆八也”。这里,屯之贞是震,豫之悔也是震,正因为屯贞、豫悔都是震,才有“得贞(屯)悔(豫)皆八也”之”皆”字。这一点韦昭也看到了,其在注中说的很明白,其注云:“震在屯为贞,在豫为悔。”那么,应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得贞(屯)悔(豫)皆震也”,也就是说,八就是震。

二、从卦象的意义看。卦象就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和坤八个基本卦,这八个卦是一切卦辞和爻辞取象来源,《周易》中卦辞和爻辞的构成是一样的,一般由断占辞和取象辞两个部分组成,或单有断占辞。断占辞有元、亨、利、利贞、吉、吝、厉、悔、咎、凶等,在断占辞前面往往会有小、大、有、无等字来表示凶吉悔咎的程度,卦辞和爻辞中除了断占辞就是取象辞,取象辞皆出于卦象,《左传》、《国语》的断占之语也皆从卦象和卦象在卦体的空间位置来判断。重耳筮得屯之豫,屯卦初、四、五爻动而变豫卦,在《周易》中断卦要本卦(屯)、之卦(豫)一起看,屯卦卦辞:“元亨,利贞。勿用有攸往,利建侯。”,其中 “勿用有攸往”、“利建侯”的“建侯”是取象辞。“勿用有攸往”是因为屯卦里下互卦坤为闭、上互卦艮为关、上卦坎蹇为险,有行路艰险之意。也正因为此,才有“筮史占之,皆曰:‘不吉。闭而不通,爻无为也’”的断语,筮史没有搞清楚重耳卜的是能否“建侯”而不是问利不利行路;“建侯”是因为屯下卦为震,震为建为侯。豫卦卦辞:“利建侯,行师。”同样,“建侯”、“行师”是取象辞,“建侯”是因为豫卦下卦震为建为侯,“行师”是因为豫卦下卦震为行上卦坎为众为师之故。重耳卜曰:“尚有晋国”,就是希望能拥有晋国,问的是自己能不能为晋国之主,他想看到卦中有什么卦象呢?当然是震卦,因为震卦为主、为侯、为诸侯。震卦这些象,近人尚秉和先生在其《周易尚氏学》中都有明确表述,读者可参阅。

三、从卦数的意义看。易经中卦数的来源比较丰富,有纳甲数,有五行数,有先天数,还有后天数等等,然而,不论卦数是什么样的来源,都离不开卦象,卦数是和卦象相对应的。《周易》卦辞和爻辞中提到的数都是卦数,《左传》、《国语》筮例中提到的数应该是卦数,那么“得贞屯悔豫皆八也”的“八”也应该是指卦数,但古今学者却把这个“八”都看成是营数。所谓营数是指在蓍草占筮中以挂扐之法“三变”以后所剩蓍草揲四之数,用以成爻,以营数六为老阴、营数七为少阳、营数八为少阴、营数九为老阳,六、九因老极而为变爻,七、八为静爻,成卦后这“八”作为营数为少阴为静爻的作用就已经完成,筮占中再分析营数就没有意义了。在第一个筮例中,屯初、四、五爻动而变豫,那么,还有二、三、上是静爻,如八是营数为少阴,就是指这三个阴爻,而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冠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六三“即鹿无虞,惟入林中,君子几不如舍,往吝。”,上六“乘马班如,泣血涟如。”,这三爻爻辞与重耳“尚有晋国”及筮史和司空季子关于“勿用有攸往”“利建侯”之争皆无涉,可见“八”与这三个静爻无关,“八”不是指这三个静爻,“八”也就不是营数;另外,如果这里的“八”是营数,那么,如屯卦六二“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中的“十”也应该是营数,如师卦九二“王三锡命”的“三”也应该是营数,而营数只有六、七、八、九这四个数,三、十显然不是营数,我们为什么非要将这个“八”看成是营数呢?其实,《周易》中爻辞都是为变爻而设,静爻是没有爻辞的,分析静爻没有意义。《周易》中的卦数都是和卦象相对应的,都是取之于卦象,如上面屯六二云“十年乃字”之“十”取屯下互坤象,坤纳癸,癸数十(四一翁按:一般认为纳甲出于汉京房,我认为纳甲只是自京房现于世而已);师九二云“王三锡命”之“三”取师下互震象,震后天数是三。因此,这里的“八”不是指营数,是卦数。

综合上述三点可知,“贞屯悔豫皆八也”是指屯卦之贞和豫卦之悔皆是震卦,而这震卦就是八。

那么怎么证明八是指震卦呢?这里就要谈到八卦象数之“数”了,八卦象数是统一的,无象,卦无以观;无数,卦无以衍。八卦之数的来源有多种,我们这里提一下它的二个基本来源,一是目前为大家熟知的先天八卦数,即乾一、兑二、离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它产生于先天八卦的形成,如下图:

这易学之谜能否这样解开?

从上图可以看出,先天八卦数其实指的是先天八卦形成的序数,它人为定义从右到左来排序,假如从左到右来排则是坤一、艮二、坎三、巽四、震五、离六、兑七、乾八了,因此,这里所谓的先天八卦数没有意义,因为它是人为地从右到左排出来的 。

二是后天八卦数,即一坎、二坤、三震、四巽、六乾、七兑、八艮、九离。将后天八卦放到洛书九宫里去就得到了后天八卦数。

如下图:

从上二种来源可知,无论在先天八卦数还是在后天八卦数中,八对应的都不是震卦,在目前所熟知的其它卦数中八也不是对应震卦。章秋农先生在《周易占筮学》中谈到这一易学历史公案时有这样的感叹:“凡此种种,必因某一变法失传,所以猜来猜去,终不能尽如人意。”还有的学者说要等到下一次的考古发现。

下面,四一翁就把这一“失传”环节补上。我们知道,后天八卦数是后天八卦配洛书,将后天八卦放到洛书九宫中而得来的,后天八卦能放到洛书九宫中去得到后天八卦数,那么,为什么不能用先天八卦配洛书,将先天八卦放到洛书九宫中去而得到先天八卦数呢?当然可以,看下图:

这样,就得到坤一、巽二、离三、兑四、艮六、坎七、震八、乾九,就这是先天八卦配洛书数。我上面所说的“失传”,其实只是这一种八卦数不为世人所熟知罢了,后来我翻阅《周易尚氏学》时,尚秉和先生在该书卷九《占易杂述·八卦与九宫相配》一章中明确提到“然古人间用先天者,兹将先天卦配洛书数附录于后,其配河图数用者少,暂行缺焉。乾南九,坤北一,离东三,坎西七,震东北八,巽西南二,艮西北六,兑东南四。”在这里的先天八卦数中八对应的正是震卦。

好,现在已从卦数上解决了八就是指震卦这一问题了,那么,还有哪些实例来证明呢?

先看《周易》吧!《周易》中提到“八”字的只有临卦卦辞:“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临卦中下互卦震为至为八,下卦兑为月,上卦坤为死故凶。当然,也可以坤为八,所谓先天数也,前面说过,所谓先天数是序数,没有多少应用价值。

汉易去古不远,其用辞近古意,汉易中有《焦氏易林》,在《焦氏易林》中用到“八”字的有很多处,这些用“八”的卦中,绝大多数都含有震、艮、坤卦,艮后天数为八,坤先天序数为八,不好强说以震为八,但在“艮之归妹”和“节之大壮”中可见端倪,归妹和大壮二卦都没有艮和坤,只有震卦,艮之归妹云:“八材既登,以成股肱。鹯降庭坚,国无灾凶。”尚秉和在其《焦氏易林注》云:“八材象,或以震居东方”,尚氏虽言“或”不敢肯定,其实是的解,震为八,为木为材为登,故云:“八材既登”;节之大壮云:“德音孔博,升在王室。八极蒙祐,受其福禄”,上卦震为八为祐为受,下卦乾为天,广大无垠,故为极,乾又为福禄,故曰:“八极蒙祐,受其福禄。”《焦氏易林》设辞往往用之卦,间用本卦,但一般不本卦、之卦兼用。上二卦中,既没有艮,也没有坤,只有震,故以震为八无疑。

我们回到上面的筮例,董因筮得泰之八,静卦,泰卦中上互卦为震,震为侯,故云“泰之八”,以强调出现的“侯”象,况泰为大震,大诸侯之象也;穆姜入东宫前卜问,想知道什么时候能出去,筮得艮之随,艮上互卦为震,震为出,正是穆姜想得到的卦象,故云“艮之八”,以强调出现的“出”象,随下卦亦为震,故史曰:“随其出也,君必速也。”穆姜根据自己的德行得出“必死于此,弗得出矣”的结论。其实,重卦艮上卦为艮为止,出不去之象;随下互为艮为宫为居,下卦震为东,故居东宫;下卦震为主,象穆姜,上互卦为巽为殒落,上卦为兑为折毁,亦为“必死于此”之兆,可见,“八”为震卦在这二个筮例中也能得到圆满的解释。

至此,这一“八”字历史之迷分析完了,是否正确,请大家批评指正!

四一翁在这里做一下广告,本人自认为还解决了易经研究中的另一个千古之谜,就是先天八到后天八卦的演变,敬请关注本人在《头条》里的文章《先天八卦是如何演变为后天八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