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坦克發展連載:政治推動的國產坦克

國產坦克----印度政治家的盤算

整個尼赫魯時期印度軍隊在國家政治生活和建設發展中都處在邊緣化的地位,指揮系統、作戰思想和裝備等非常落後,除了虛弱的經濟能力外,還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是印度獲得民族獨立的歷程使印度主要領導人對軍事力量的作用存在認識不足。印度獲得獨立的方式根本不同於類似中國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和中國共產黨在內戰中獲勝的方式,印度獨立是非暴力的和平方式。印度國大黨在通過非暴力方式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並沒有組建自己的軍事力量,更沒有進行過正規的武裝鬥爭,因此,印度主要領導人都沒有經歷過軍事鬥爭的洗禮,更談不上對軍事情況的熟悉和了解,而且就像尼赫魯所言印度獲得獨立是甘地主義的勝利,這與中國的情況完全不同。其實印度獲得獨立與其說是甘地主義的勝利,還不如說是大英帝國實力不濟,無力為續,選擇體面的推出更符合事實,猶如從東南亞和非洲殖民地退出一樣。一位印度高級軍官曾評述獨立後印度領導層對軍事的漠視和缺乏瞭解“自由鬥爭實際上沒有為印度產生任何一位能全面掌控軍隊的軍事統帥,雖然一些領導人對防務問題感興趣,但是他們更多的關注是機制性的事務,如減少軍事預算,改革募兵制度,軍隊印度化等類似的問題……他們並沒有意識到把軍事融入國家政治生活中和把軍事力量作為國家的槓桿”。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政治推動的國產坦克

1961年,伊麗莎白女王與菲利普親王(右二)訪問印度。與伊麗莎白交談者是時任印度總理尼赫魯

其次,國大黨領導人和民眾在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中曾多次被捕入獄,民眾的抗爭也曾多次遭英印當局的血腥鎮壓,而劊子手正是由印度人組成的英印軍隊,這樣的經歷使印度領導人對軍隊留下了相當負面的印象,對軍隊有極大的不信任感,國大黨也沒有吸納軍人加入,而獨立後印度的國防軍正是源於殖民軍。對此尼赫魯曾以這樣刻薄的語氣描述軍人就很能說明問題:“在一個異樣的、唯長官意志是從的、缺乏批評的環境中培養的軍人,他們自已為是,厭惡其他人的建議,一旦犯錯誤,就將不停地犯下去。對他們而言,命令比自己的思想更重要”。他諷刺軍人是“沒有腦子缺乏人性的僵硬機器人,只懂得濫殺無辜”……也正因為如此,雖然當時的印度政府意識到了需要在軍事上增加投入,要為軍隊購置較有威力的武器裝備,但因為對於軍方缺乏信任導致顧慮重重,結果尼赫魯和梅農嚴格將軍事預算的決策權控制在自己手裡,並按照自己的思路,企圖將軍事投入的一部分納入國家工業化建設的軌道中,使國民經濟也從中獲益(為此,尼赫魯在1959年指出,國家的實力歸根結底來自工業化,國防有賴於經濟的發展,國家有多少資金和力量投入國防,最終取決於國家工業技術的發展水平。根據尼赫魯的經濟發展戰略,印度“二五”計劃和“三五”計劃在工業方面強調優先發展以機械製造業為中心的重工業)。需要提及的是,在尼赫魯這種思路的引導下,引進技術進行國產化生產的吸血鬼FB Mk.52和T Mk.55,以及更為先進的“蚊蚋”和“風神”等幾種噴氣式戰鬥機,已經在印度國內開始成功投產,並在這一過程中使印度飛機有限公司得到壯大,這無疑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鑑的先例。結果,對軍方要求獲得新型坦克的問題上,印度政府總的思路同樣是引進技術進行國產化,以此建立起自己的坦克工業……

印度在獨立初期奉行的不結盟政策,事實上就是一個深思熟慮的且帶有強烈地緣政治色彩的戰略考慮。尼赫魯就毫不諱言地指出,印度奉行不結盟政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憑藉其在全球地緣政治中優越的戰略位置在兩大強國之間左右逢源,而非僅僅出於“爭取世界和平”的單純道德考慮。而奉行這一外交政策,“有望通過道德說教增強印度的權勢”,將“印度的安全利益、權力考慮與‘和平主義’外交哲學合而為一”。然而,當這套政治伎倆在1962年的戰爭中被撞得四分五裂後,在心理上迅速由“非暴力主義者”走向“軍事化”的印度人,試圖用自己造的坦克來解決問題。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政治推動的國產坦克

第三次印巴戰爭前夕,演習中的印軍“勝利”MKI

坦克-----一個複雜的政治問題

對印度人來說,造什麼樣的坦克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否要造坦克卻是政治問題。對一支20世紀的現代化軍隊而言,坦克無疑是最重要的技術裝備(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印度人不希望在坦克的問題上受制於人,發展自己的坦克工業本無可厚非。然而問題在於,儘管英國人在“臨走”前,或多或少地給印度人留下了一些軍工設施,但這樣的一份家底要造坦克卻仍是遠遠不夠的,唯一的辦法只能是寄希望於發達國家的技術支援。不過如此一來,就涉及到了一個複雜的政治問題。按說,雖然受益於當時的反華大環境,印度人戰場失意“情場”得意-----在國際關係上可謂左右逢源,與東西方“兩極”的關係都不錯(起初,奉行不結盟的印度在美蘇兩極都不受歡迎。蘇聯認為印度是英美帝國主義的走狗,美國則對印度拒絕加入西方陣營感到不滿,國務卿杜勒斯指責不結盟是“不道德的”。到50年代中期,它們相繼改變了對印度的態度,在經濟上支持印度,在政治上爭取印度,力求使不結盟的印度為己所用。特別是在1962年印度與中國發生武裝衝突後,出於反華的共同需求,印度在美蘇棋盤上的份量都加重了),無論是向美國還是向蘇聯要求軍事技術援助並不困難,更何況這兩個國家也的確擁有一流的坦克技術。然而,美蘇對於印度的軍事技術援助卻未必是誠心實意的(1962年前後,美蘇出於戰略平衡的考慮,寧願向印度提供先進的戰鬥機甚至是有限的技術輸出,但在向新德里提供現代化坦克的問題上卻相當謹慎----蘇聯只提供了少量的PT-76和T-54A,至於援建坦克廠,提供坦克生產製造的全套技術這個問題更是無從談起),這就只能迫使印度人將乞求的眼光,投向了以前的“主人”。

印度坦克發展連載:政治推動的國產坦克

第二次印巴戰爭中,印度高級官員視察一輛繳獲的巴軍M47“巴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