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葛優頻繁出國之謎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葛優,這個無數次被新媒體大鍋翻炒的謎の光頭,總會在熒幕上表演超現實主義的戲劇。

一小撮品味堪憂的人,總愛對葛優先生一通詬病,指責他熒幕形象太過“嬉皮士”,除了一本正經的不忿和頹,其餘啥都沒有。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但說起葛優主演的電影,許多片上映已經超過二十年了,但還是一再被人提起,這不僅是因為這些作品在當時的喜劇片中出類拔萃,更是因為它們能夠精準地反應一個時代的鮮明特色

如果你愛看葛優主演的電影,那麼你一定會注意到這麼一個有趣的細節:90年代葛優的熒幕形象總愛跟“留洋”掛鉤:

《大撒把》:葛優媳婦扔下葛優去加國留學,葛優先生留下金句:

“我知道,你這一走就是肉包子打洋狗了。”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大撒把 1992

《上一當》:葛優的父母移民海外,女朋友也催他趕快張開臂膀擁抱資本主義社會,但葛優就是賴著不走。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上一當 1992

《不見不散》:這次葛優跑到了洛杉磯混日子,沒固定工作,逮著啥幹啥,圖為葛優在教中文。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實用漢語900句》

這些電影上映是在90年代,大家普遍都會認為這是個比較單純的年代,但是在葛優先生看似戲謔、折騰而荒誕的表演背後,隱藏的卻是一個看上去更加魔幻的歷史事件——出國潮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如果我們把視野稍微放寬一點,就會發現事物之間的隱秘聯繫:不管是《大撒把》中被老婆扔在國內的顧顏,還是《不見不散》中在洛杉磯趴活兒的劉元,他們都是八九十年代的特有產物——出國潮中的青年。

相對來說,活躍在80年代的青年人都趕上了好時候,他們不用過多擔心生活壓力,社會思想也更加寬容,最重要的是發家致富的機會也多了起來。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80年代兩名正在主動思想解凍的年輕人

1985年,機會正好就來了。

這一年,國家“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有些青年眼看著國家越來越開放,西方文化不斷襲來,乾脆鐵了心準備去資本主義社會淘金,當個出國潮男。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1985年,威猛來華演出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80年代後期,專供外賓、華僑的友誼商店開始對公眾開放

到了80年代末,更有種流行的說法把大學生分為“麻”、“託”、“旋”、“鴛鴦”四大派系。“麻”是指那些沉迷麻將、撲克,遊戲人生的;“旋”是熱衷混圈子,混舞會的學生;“鴛鴦”是那些沉迷男女愛情,瞎搞對象的孩子。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在宿舍“修長城”的麻派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旋派,顯然左邊那兩位交際能力不咋樣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兩個失敗的“鴛鴦派”,

他們床板上貼的不是美人畫,而是荷爾蒙的躁動

在這些青年之外,還有一類備考託福,一心出國的“託”派,雖然他們算不上主流,陣營卻在日益龐大:1981年托福考試剛在中國開辦的時候,考試人數只有285人,短短4年後就漲到了8000人。

在當時看來,出國就是個分水嶺,先別人一步趕上了時代的班車的人成功概率會更大。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1993年,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播出,這部電視劇可以說是第一次直白地將出國潮中的現象和人糅為一體,一層層地扒給人看:

其實這部電視劇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姜文演的王啟明一無所有時在美國的遭遇,第二部分則是發家致富的王啟明面對文化隔閡的種種掙扎。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姜文演的王啟明算個不完全託派,他除了簡單詞彙,基本一句英文都不會,本來是樂團的大提琴手,聽說美國機會多,就扔下孩子,帶著老婆跑到紐約,幻想著能在國際大都會當上一個成功的音樂家。

但到了美國立馬傻眼了,因為不會英語,只能在餐館刷盤子,輝煌的過去一切歸零,不熟悉美國文化的他一下飛機就成了社會的邊緣人。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實際上這一切都是出國潮中的真實反映:80年代很多人出國都是盲目的,他們湊齊了第一個學期學費就匆匆出國,下了飛機以後口袋就空了,生存都成問題。

不僅是普通人沒辦法,就連明星去了美國也得一切歸零:

80年憑《小花》容登演藝一姐的陳沖,發誓要擺脫成名的困惑,第二年選擇留學,到美國後卻只能在圖書館打工、在餐廳洗碗甚至刷廁所掙生活費。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演《廬山戀》大紅大紫的張瑜,1985年去洛杉磯留學,在美國打拼了5年,生活艱辛,感情也不順。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很多出國潮中的青年,雖說趕上了好時候,但他們也有那個時代的煩心事,到了美國,社會身份就不再是受人關照的青年,也不會因為自己先人一步到了美國淘金而被這個國家尊重。

很多人都成了美國主流意識形態中的局外人,活得特別彆扭,這也是很多80年代毅然決然出國者的血淚,幻想的破滅與現實的擠壓。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幻想破滅的背後,隱藏的可能只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原因:不少在海外打拼的失敗者都栽在了自己的英語水平上。

一般來說,80年代剛出國的青年過得都比較苦,那時候國家外匯有限,不少人出國的時候只能帶極少的外幣,大多數人都要通過打工完成資本原始積累,如果英語再不好,就更不可能從事高端勞動。

雖說“點背不能怨社會”,但說起我國當時的英語教學水平卻著實比較尷尬,畢竟往前數幾十年,英語都是“帝國主義語言”,學俄語才是政治正確。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而80年代年輕人學英語該怎麼學呢?

漢語注音:因為音標難記,許多人選擇了用漢語發音輔助,這實際上和清朝人學英語沒太大區別。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看電視學英語:1982年,央視開始播出BBC英語教學片Follow Me,儘管這是BBC原版教材,但水平僅限於簡單的日常交流。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看教材學英語:當時出版界主流的英語教材,只有《許國璋英語》、《新概念英語》、《日常英語900句》等數種。

所以不難理解,同樣是坐上了時代的班車,但車內競爭也很激烈,這時候英語就是核心競爭力。

所以我們會發現,不管是英語過人的馬雲在西雅圖接觸到到了互聯網,抓住了核心信息,還是考取李政道獎學金赴美的張朝陽,他們能夠抓住時代脈搏的先決條件就是英語好。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1995年將微軟、蘋果等高科技產品帶回國的中國人,語言優勢使得他們能夠更加準確地對下一個風口進行判斷

幾十年過去了,出國早已屢見不鮮,英語已經不僅是核心競爭力,還成為了剛需。

但英語誰都會說兩句,那你怎麼才能凸顯出自己的優勢呢?

那就是讓自己的英語水平更專業。

如果你想學好英語,TutorABC我覺得就不錯,因為它足夠專業。TutorABC擁有全球20000+的具有專業英語教學資格的外籍顧問,是您學習英語的良師益友。

而且TutorABC是姚明代言的全球領先的在線英語教育平臺。

TutorABC是全球首創全年365天、24小時真人外教在線英語學習機構。用戶在PC端、移動端、平板端、電視端等平臺都可以體驗清晰、流暢的的學習服務,真正做到隨時隨地學英語。

TutorABC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教學內容,避免無效學習,保證學習質量。

獨家單向視頻,100%保護隱私。

如果您想讓自己的英語水平更專業,歡迎掃二維碼

90年代葛优频繁出国之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