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土味建築——一場超長待機的幻覺審美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一個清晨,小李從他法國田園風的家中醒來。享用完美式早餐後,離開地中海陽光小區,前往英倫風情步行街附近的威尼斯華庭上班。

類似的場景已經成為現代都市生活的日常。二十一世紀初,地產開發勢頭如日中天。自一線城市起,湧現了一批以海外城市命名的風情小鎮。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五十個普羅旺斯小區,八十個東方花園,一百八十個威尼斯莊園。而這僅僅是住宅小區的數據,其他的風情地標更是不甚枚舉——巴黎埃菲爾鐵塔與凱旋門,悉尼歌劇院以及美國議會大廈成為最受歡迎的抄襲對象。

從獅身人面像到泰晤士小鎮,我們幾乎可以在神州大地上遍遊世界。

再也沒有比“一切為了好賣”的地產營銷行業更能真實反映大眾趣味的了。買方有自己的考慮:

“請人到家作客時,喊上一句‘我家住在巴黎花園。’”

在那時還是極其有面子的事。另一方面,“洋名”也代表著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米蘭昆德拉“生活在別處”的金句在報紙雜誌上被反覆地咀嚼,傳閱,消化,排出,勾引著人們在經濟騰飛期躁動不安的幻想。在出國旅遊剛剛成為大眾消費熱門時,比起在語言不通的異國跋山涉水吃泡麵,住在“雅典花園”不失為一種修正的”出國旅行“。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浙江杭州 山寨聖馬可廣場 總督府頂嵌入了我國特產紅色大字

人們就這樣歡喜地在人造的”歐洲幻覺“中住了十幾年。在一線城市,當年的購房者已經老了,“普羅旺斯莊園”之類的名號不再洋氣。

與此同時,這種“假風格” 與其對應的問題也一一浮出水面:地中海風格小區外牆全部採用塗料,因此成本最低,在上海這種溼氣蓬勃的地方,沒幾年就牆皮剝落,露出慘白的內裡;新古典和法式莊園的外牆要用石材,所以相對貴一些,但常常被業主質問大理石的輻射問題;英倫小鎮是褐石紅磚與風情花窗的組合,過氣之後還能改成海派石庫門再次營銷。東南亞泰式風格剛剛崛起,然而只針對聯排獨棟別墅,低密度社區。至於市中心高層,只能以北歐極簡性冷淡來招攬那些同樣風格的都市白領。

感謝愛情電視劇的洗腦,提到普羅旺斯,我相信大部分人會在腦海裡映射出一整片薰衣草花田——儘管如此,儘管如此!當我們購買一套名為“普羅旺斯莊園”的住房時,並不希望住在一個四面漏風的茅草農舍裡;同樣地,購買威尼斯莊園的人們也不指望整座小區真的建在潮溼鹹腥的海上;想來東方巴黎的住戶也並不在乎五月革命

(但他們真的很在意埃弗爾鐵塔,我保證!)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以上三座鐵塔分別來自河南鄭州,浙江杭州以及山東龍口

這樣看來,大多數房產購買者們並不在乎那些幻象的實質。既然如此,那麼當人們在談論各式風情時,到底在談論什麼?

風情代表著其將不可避免地產生一種“印象”,即在一瞥之間大腦能夠捕捉到的殘象

。“印象”的特點在於時間短,見效快。國人有多喜歡”印象“這個問題,或許可以請教一下老謀子。在全國遍地開花的”印象XX”系列,票價高昂,場場爆滿。又多又滿的聲光電技術給了觀眾一種“值回票價”的即時幻覺,然而散場之後,他們將毫無收穫(細想之下,當今大多數舒適的活動都是這種感覺)

最可怕的是,從拉斯維加斯,迪士尼到中國的三線山寨主題樂園,這樣的商業成功是可以複製,甚至量產的。再豐富的表象,失去了其精神骨肉後,也只是一碗美味可口的速食麵,只能讓人長胖,絕無養潤靈魂的作用。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爛尾的主題樂園。在中國,這樣的場景將會越來越多

當然,此處並不批判“印象”本身,畢竟想要吸引人群(無論是從商業上還是傳承角度上),必先以淺顯討人喜歡的形象吸引其近前;同樣地,我也不願過多地評價其中品位孰優孰劣。我們所在乎的是:這些印象是否愚弄了大眾?

民智上升,我們清楚地看到,仍有一些開發商恬不知恥地試圖用一些二年前的套路繼續愚弄民眾。在一線城市住宅普遍轉型時,一些三四線城市卻興建起了更多的¨東風巴黎¨。這樣的把戲,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注意到。那些試圖把人民當作傻子一樣的企業,必然無法存活。我們並不關注這些企業。我們所需要警惕的是另一些人:他們將古老的戲法披上了光鮮的外衣,源源不斷地向我們輸出難副其實的“新鮮玩意”。

如果說二十年前的人還有著對於未知美好生活的夢想,現今的買家顯得務實得多。時至今日,在這個地產銷售員與小區效果圖皆不可相信的時代,很少有人再會為一個虛空的“願景”買單。區位,交通,得房率成為人人都耳熟能詳的關鍵詞。這樣的假象往往使人誤解,相信國人正逐漸向著理性消費的方向前進。

“購房是一種衝動消費。”

在某知名地產公司任職的吳先生這樣說到,

“大開盤那天,從設計部到銷售部,所有員工全都手拉手組成人牆以防現場出現踩踏。一共只有200套房子,其中100套已經被預定,而現場卻有500人。大多數人的購房衝動源於開盤現場受到的壓迫和壓力。”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瘋狂迷幻的樓市開盤現場

一個幻象散去,人們並不能迎來真理。在消費主義狂歡的時代,“不買就是虧”的口號隨處可見。大多數人在茶餘飯後都在感慨十年前多買幾套房就好了,卻忽略了其購買力其實與當年並無差別。房價的飛漲營造了“共同富裕”的假象,在其背後卻悄悄拉大了貧窮與富有之間的鴻溝。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九州大地上一向不乏充滿創造力的甲方。二十一世紀初,面對鋪天蓋地的海外舶來品,也有一些開發商選擇反其道而行之。

2001年,一座酒店大樓在燕郊拔地而起。福祿壽三位老神仙以鋼筋水泥的形式下凡,肩並肩地站在一起,搖身一變,成了天子大酒店。這故事不由得讓人想起一些諸如以身擎天的上古神話。只不過這次三位老神仙敞開胸懷,將軀殼化為遮蔽物大天下寒士俱歡顏(當然是要收費的!)——壽星手裡的壽桃還是個套房!

該酒店一經建成,便被各行各業建築從業者口誅筆伐,並被全票通過評選為“中國十大最醜陋建築”之一。關於福祿壽大樓的造型,傳言甚多:酒店曾在大堂寫有“天子酒店經佛屆開光,為入住者添一份仙氣”的標示,也有當地老百姓說是修來鎮宅的。可酒店方對其真正的創意源泉一直三緘其口。讓我們不知去何處膜拜這位“高人”。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福祿壽大樓

當我們以為福祿壽大樓僅僅是一個不那麼美麗的意外時,類似的”意外“卻接二連三地拔地而起。回望過去的十幾年,我們有“官帽”,有“銅錢”,有“茅臺”,有“泡麵”(比起其他幾個,秋褲樓實在是委屈,希望部分別有用心的人不要硬起名博關注)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2009年5月15日,重慶,中國第一家性愛主題公園

直至2015年,河南鄭州的大地上又立起了一棟半面白宮半面天安門的大樓,將“中西合壁”這個詞真正從字面上地實現了。打開這所學校的官網,可以看到校方無不自豪地把這座中西學院的象徵意義認真剖析,並註明:該大樓由美國著名建築師皮特懷特設計。然而恕我學識淺薄,對其並無耳聞。無論是英文還是中文,都遍尋不著這位高人的信息。

這次,我是真的困惑了。在建築院校人人都知道柯布西耶和密斯等現代建築大師的時代,這棟大樓的設計者的意圖是什麼?他究竟是不是故意造出這麼一棟大樓,用以批判國內的建築現狀?等我以後賺了大錢,一定斥巨資買張去美國的機票,當面採訪下這位懷特先生的想法。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鄭州某大學”中西合璧“行政樓。一側意圖模仿中式天安門,另一側企圖致敬美國白宮。不幸的是,沒一個面是抄對了的。

回過頭看,從施工角度評價,福祿壽大樓(以及其他具象造型的建築)技術含量並不算低。要使用混凝土這樣的材料把酒店搭得這麼“栩栩如生”,外觀上還得把每塊瓷磚貼得平整,堪比參數化定製。

由此可以推斷,問題出現在造型上。讓我們來看看它當時被評為最醜建築的上榜理由:

“太過於具象,把民間對金錢,權勢的迷戀誇張地表現出來。”

這句話有兩個問題:第一,具象本身是沒有問題的。比起抽象藝術這種“高處不勝寒”的形式,具象的繪畫與雕塑更能使受眾產生共鳴,進而激發美感和愉悅的產生。具象與抽象只是相對概念,正如審美一般,沒有高低之分,毋論美醜。而且,如果一群建築師向公眾發聲時,只能用“醜陋”一詞來攻擊一棟他們不喜的建築,那是不專業,也是不講道理的。(當然我們可以想象這些老先生被氣得吹鬍子瞪眼睛,口不擇言的樣子。)

第二,福祿壽三者,只有“祿”算是勉強與金錢權勢沾邊,其餘兩位神仙也不過是人類對於健康幸福的追求。談何庸俗可言?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與其說象形建築的問題出在”具象“上,不如說是出在對於事物的拙劣模仿上。福祿壽大樓,乃至中西合璧大樓,他們共同的問題在於開發商又一次用其自以為是的老把戲來戲耍群眾,而沒有人願意被當作傻子來看待。作為一名經常遇到各式客戶的乙方,我實在太熟悉這些客戶的套路了。一般來說普通客戶的訴求都以冗長的價值觀輸出開頭,以簡單粗暴的要求結尾。如:

“我要造個特別特別美的園區!(長達兩個小時的美學講座之後)……我要造座迪X尼那樣的尖頂城堡!”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河北美術學院南校區城堡

主題樂園,粗劣建築的模仿之祖。其惡劣的影響讓我們找時間另述。而要去模仿(天知道我沒用抄襲這個詞已經是很客氣了)主題樂園的建築,使幾代人的城市記憶裡都留下它的身影,這是建築師絕對不該做的事情。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無論是普羅旺斯莊園還是福祿壽大樓,它們代表的都是漸漸遠去的社會環境。可時至今日,它們還抬頭挺胸地站穩了腳後跟,持續且錯誤地對大眾的審美施加引導。糟糕的衣著風潮或許在半年後就銷聲匿跡,可糟糕的建築卻逼得人民與錯誤一同生活幾十年。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永恆屬於羅馬,羅馬屬於中國

相對其他藝術形式,建築對於時代的反應總是遲緩。然而一旦建成,其綿延的影響卻比任何藝術形式都持久。為什麼我們要重視城市中的建築?首要原因是,無論從時間還是空間上,建築對人施以影響的跨度實在太廣,所以任何建設者在設計時都應該謹慎些,再謹慎些。或許一個人花了幾千塊購買了一幅劣質的藝術品或許並無關緊要,但若是一座城市,斥資億萬去營建無數低劣糟糕的建築,並以此為傲,那便是大大的問題。

一座大樓的建成,其後耗費幾多人力物力,誰也不該把它變成一個僅僅傳播在社交網絡的笑話。

甲方與建築師不該愚弄大眾,大眾也不該再受到欺騙。對人云亦云的流言,要小心地聽;對那些招搖撞騙,滿口跑火車的神棍,要謹慎地看;對於“高大上”“逼格高”文藝小清新“這樣貼著塑料標籤的詞彙,要儘量少說少用。

那麼,作為一個未受過院校訓練的人,該如何辨別一個建築的好壞呢?一位充滿智慧的前人曾說過一段話,或許能夠留給我們一些提示

(其所處時代離我們很遠,很多評價標準都早已改變,然而建築的核心的價值應該是不變的。)

“如果一棟建築,乍看之下冷漠疏離,近看之後卻無處不透著細膩精緻,那麼我們可以判斷,它是一棟好的建築。”

中华土味建筑——一场超长待机的幻觉审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