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味的調和

豫西山區盛產各種菌類,香菇、木耳、猴頭菇,鹿茸、全菜、羊肚菌,還有牛肝菌、姬松茸、大花菇等,達數十種之多。然這菌類固然營養豐富、有益健康,但多多少少地總會有一些苦味和澀味。其中尤以猴頭和羊肚菌表現突出,如果製作方法不當,吃起來會非常地苦和澀。

美味的調和

記得又一次,我自己在家做猴頭湯。知道猴頭苦,所以事先大約泡了有一兩個小時。但是做出來的湯還是非常地苦。家人說是因為猴頭放得太多了,後來才知道,不是因為放得太多了,而是泡的時間不夠久,方法也不對。

然而這些問題到了真正的大廚那裡,便全部迎刃而解了。猴頭的苦,除了要泡,還要用高湯煨;羊肚菌的澀,最佳的解決辦法是在每一枚羊肚菌上均勻地塗抹上精心調製的蝦蓉,用蝦的鮮味來中和羊肚菌的澀味。

由此延展到豫西更加馳名的羊肉湯,為了調和羊肉的“熱”,大廚們在熬製羊湯的時候,都會在裡面放入各種各樣涼性的中藥材,用以減少這熱性對人體的影響,使人既可以享受羊肉的美味,又不至於火氣上身,引發不適。

美味的調和

或許是出於同樣的考慮,四川的麻辣火鍋也在鍋底加入了很多涼性的中藥,為的就是要中和麻味和辣味帶來的火氣。與之相毗鄰的重慶,人們之所以喜歡吃麻,最主要的原因乃是重慶氣候潮溼,吃麻可以中和體內的溼氣。

美味的調和

家裡做紅燒肉,以前總喜歡放紅蘿蔔和土豆塊兒。作為不喜歡吃菜的我,總覺得這紅蘿蔔和土豆是多餘的。後來慢慢明白了,這土豆其實一點都不多餘,它們的作用乃是為了吸取肥肉的油膩,使肉口感更好;而紅蘿蔔的存在,則是看中了它的甜味,使這紅燒肉更加美味。

美味的調和

再比如北方人和南方人的飲食。北方人喜歡吃麵,南方人喜歡吃米。喜歡吃麵是因為北方苦寒,人們需要借性溫補的麵食來滋養身體;喜歡吃米則是因為南方酷熱,人們則需要用性寒涼的米飯來中和體內的熱氣。故而人云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絕對是有道理的,這裡邊也存在一個調和的問題。

吃是一門學問,同樣的食材用不同的做法去做,感覺完全不同。不同地域的人吃同樣的食物,感覺也完全不一樣。所以,美味的調和不僅僅是味道的範疇,還可能會涉及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等諸多因素。但與此同時,不管怎麼調,其出發點和根本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更利於人的健康、為了獲得更好的口感和更加愉悅的美食體驗。

民以食為天,在千百年的美食實踐中,人們不斷地推陳出新,創造出許許多多、琳琅滿目的美食,這中間的學問是一篇短短的小文所難以盡述的。我要說的只是關於美食的一些浮光掠影的隻言片語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