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速覽」《中國工業經濟》2018年第4期

「期刊速覽」《中國工業經濟》2018年第4期

關於“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

[作者]金碚

[摘要]從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看,所謂質量,是指產品能夠滿足實際需要的使用價值特性。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體現經濟發展的本真性質,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使用價值面即供給側的關注,將變得尤為重要,受到更大關切。經濟發展的本真性實質上就是以追求一定經濟質態條件下的更高質量目標為動機。發展質量的內容所表現出的多維性和豐富性,要求發展戰略和模式選擇的高度創新性。系統性地創造發展優勢,走符合實際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種有效和可持續方式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要,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性特徵。各地區可以基於自身實際追求豐富多彩的優越。發展質量的高低,最終是以經濟發展能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判斷準則,而美好生活需要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性要求,而將越來越多地表現為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與高速增長階段主要以工具理性為動力的機制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有更具本真價值理性的新動力機制,即更自覺地主攻能夠更直接體現人民嚮往目標和經濟發展本真目的的發展戰略目標。這種新動力機制的供給側是創新引領,需求側則是人民嚮往。這種新動力機制的內在要求就是市場經濟工具理性與經濟發展本真理性的有效契合。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工具理性 本真價值理性 發展戰略

地方政府債務擴張與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觸發機制

[作者]毛銳 劉楠楠 劉蓉

[摘要]中國地方政府債務規模迅速擴張導致金融和經濟槓桿率快速上升,債務風險引致的潛在系統性金融風險成為中國政府關注的重點領域。本文通過構建一個地方政府債務作用於商業銀行流動性約束和私人信貸投資的DSGE模型,模擬債務—金融風險的累積迭加機制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地方政府投資衝動驅使地方政府債務規模呈現順週期特徵,商業銀行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大量認購使債務風險轉化為金融風險,商業銀行是地方政府債務擴張所致風險的載體。在中央隱性擔保率不斷下降的情況下,金融風險的累積性質扭曲了信貸配給效率,並使得居民和金融部門持有地方政府債務的風險不斷迭加,在達到臨界值時觸發系統性金融風險。本文模擬出的中央政府合理擔保區間為[0.71,0.99];同時模擬出中央政府運用金融審慎政策去槓桿的最優政策時機為年新增債務量佔GDP比重達2.88%之時,對應的中央隱性擔保率為79%。中央政府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時不可“一刀切”,應循序漸進地降低隱性擔保率。

[關鍵詞]地方債擴張 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央擔保率

互聯網時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導性動力:工業化傳統思路的侷限

[作者]周密 盛玉雪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創新型企業 認知性勞動 小米

地方政府經濟決策中的“同群效應”

[作者]鄧慧慧 趙家羚

[摘要]從地方政府動機層面探討開發區重複建設、分散佈局的根源和矯正機制,有助於減少轉型期地方政府行為失範,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本文基於2006—2014年249個地級市的面板數據,應用空間計量模型從社會互動視角檢驗地市政府設立開發區的動機和激勵機制。研究發現:地方政府官員在類似設立開發區這樣的一些重大決策上並不完全基於自身條件而是會模仿跟隨做出與“同群”類似的決定;“同群效應”在越過省級行政區劃邊界後不會消失,但隨地理半徑增加而衰減。對“同群效應”特徵的觀察發現,欠發達地區和發達地區兩個組別內部的“同群效應”較小,而欠發達地市與發達地市間的“同群效應”最大,表明地方政府設立開發區的“同群效應”更多是源於對經濟發展水平較高城市的模仿行為,且自身經驗並不能抑制模仿衝動。進一步的作用機制檢驗表明,“同群效應”產生的主要原因是分權體制下的“標尺競爭”,是地方官員在現行財稅體制、相對績效評價、信息不對稱和風險規避偏好下的個體理性反應,但是個體理性最後導致了集體的非理性。從開發區的建設動機對地方政府非理性行為背後的邏輯進行反思並採取有效的改革措施,喚醒地方政府的獨立分析、思考和行為能力,減少過度依賴和盲從行為,不僅關係到以開發區為主導的區域發展模式的完善,也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關鍵詞]開發區 標尺競爭 同群效應 空間面板數據模型

開發區設立與企業成長:異質性與機制研究

[作者]李賁 吳利華

[摘要]設立開發區是各級政府拉動地方經濟增長、促進要素區域集聚的重要戰略舉措。然而,開發區設立與微觀企業成長的關係及其作用機制,現有研究往往語焉不詳。本文旨在通過開發區設立的準自然實驗,評估該政策與企業規模成長的因果聯繫。本文使用2000—2011年中國工業企業數據庫,採用傾向得分匹配基礎上的“漸進式”雙重差分(PSM-DID)進行實證檢驗。結果表明:總體上,開發區設立促進了企業規模成長;進一步研究發現,開發區設立對企業規模變化的影響與開發區級別、企業生命週期和行業要素密集度的異質性有關,即國家級開發區能促進所有階段企業、所有行業企業的規模成長;省級開發區能促進初創期、成長期企業和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企業的規模成長;而且國家級開發區的影響程度優於省級開發區,但市級及以下開發區的影響並不顯著。本文不但分析了開發區設立對企業成長的平均影響效應和異質性差異,而且通過引入中介效應模型進行影響機制檢驗,發現“政策效應”和“集聚效應”是開發區影響企業成長的重要傳導機制。本文的研究結論有助於深化對開發區經濟效果、微觀企業成長動因的解讀,也為各級政府進一步藉助開發區政策推動實體經濟增長、促進區域產業集聚提供了參考依據。

[關鍵詞]開發區 企業成長 傾向得分匹配 雙重差分

人才何以成為紅利——源於價值鏈攀升的證據

[作者]戴翔 劉夢

[摘要]要素層次和要素質量是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下決定分工地位的基本因素,而要素組合對要素作用的發揮有重要影響。以此為邏輯起點,本文重點從“要素質量匹配”視角,以製造業價值鏈攀升為開放發展紅利的例子,理論分析要素質量匹配對“人才紅利”實現的關鍵作用,並利用中國經驗數據對理論假說進行實證檢驗。理論分析表明,由於生產要素質量對價值鏈攀升的影響不僅取決於單一生產要素本身的質量,生產要素間匹配質量狀況同樣具有重要影響,即質量匹配程度越高,越有利於促進價值鏈攀升,因此,實現與技術和制度更好的匹配,有助於發揮人才促進價值鏈攀升的作用從而實現“人才紅利”。就中國製造業而言,計量檢驗結果發現,單純人才因素對價值鏈攀升呈倒“U”型作用趨勢,而在充分考慮人才與技術和制度匹配等因素後則轉變為顯著正向線性作用趨勢。這說明人才紅利對中國製造業價值鏈攀升充分發揮作用的關鍵在於,人才與技術和制度之間的適宜性質量匹配。理論假說得到了較好的邏輯一致性檢驗。據此,在吸引和培育高端人才要素的同時,通過制度改革完善制度質量、加快實現產業技術進步、提升要素質量匹配效果從而為人才“鬆綁”,是實現人才紅利的重要舉措,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要義之一。

[關鍵詞]人才 紅利 要素質量匹配 全球價值鏈

高管股權激勵合約業績目標的強制設計對公司管理績效的影響

[作者]戴璐 宋迪

[摘要]高管股權激勵合約設計是否合理,是影響股權激勵效果的重要方面。鮮有研究關注股權激勵合約設計中的業績目標對公司內部管理產生的影響,然而現實情況是中國自2008年後政策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在高管的股權激勵合約中設置和披露業績目標。立足於這一制度背景,本文以內部控制為切入點,致力於調查股權激勵合約中的業績目標對公司內部管理的影響。具體地,本文以上述政策影響期間實施股權激勵的A股上市公司為研究對象,以股權激勵的理論分歧為出發點,通過實證分析發現,高管股權激勵合約主要採用的業績目標較公司歷史基準或行業平均水平設定的要高,這有助於提升公司內部控制的有效性。而且,股權激勵合約設定的業績目標通過改進內部控制的有效性最終推動了業績目標的實現。由此,本文的研究結論以中國的現實情境回應了理論上的分歧,即公司高管股權激勵是緩解了代理問題還是產生了新的代理問題,並支持了最優契約理論。在現實借鑑上,這一研究有助於揭示政策強制要求高管股權激勵合約設置業績目標的實施效果及其制約因素。

[關鍵詞]高管股權激勵 合約設計 業績目標 內部控制

企業組織正當性管理的修辭策略

[作者]鄧曉輝 李志剛 殷亞琨 武瓊

[摘要]企業組織本身及其經營管理行為必須有正當性支持,判別正當性的核心標準是用修辭表述的各種制度邏輯。因此,修辭策略成為企業組織實施正當性管理的主要工具。修辭策略對正當性管理的影響通過認知和勸服兩種機理來實現,前者主要是一種意義製造過程,後者主要是一種意義賦予過程。制度環境對以修辭策略管理正當性的過程具有調節功能,作為制度內核的制度邏輯則在修辭策略和正當性之間發揮中介作用。根據制度狀態的穩定還是不穩定、制度內容主要來自企業特有制度邏輯還是普適性制度邏輯,可以把企業實施正當性管理的制度環境劃分為四種類型。企業可通過識解制度環境類型,靈活選用修辭策略。在穩定的制度環境中,企業的正當性管理可以採取遵循主導制度邏輯的修辭策略,也可以採取迴避主導制度邏輯的修辭策略,或對遵循策略與迴避策略整合運用;在不穩定的制度環境中,企業的正當性管理可以採取批駁原有主導制度邏輯的修辭策略,也可以採取直接架構新主導制度邏輯的修辭策略,或採取象徵性遵循與實質性架構相結合的兩面策略。學術界應依託近年來中國企業的豐富修辭實踐開展經驗研究,並把修辭策略的施效研究作為重點。

[關鍵詞]企業組織 正當性 修辭策略 制度環境 制度邏輯

打開天窗說亮話:社會合作何以可能

[作者]汪崇金 史丹 聶左玲 崔鳳

[摘要]近年來,私人之間的相互監督與懲罰得到了理論界與實踐界的廣泛關注。作為一種社會控制手段,私人懲罰實際上是把“雙刃劍”,一方面是利他性懲罰,其已成為當今社會治理的重要力量,並被理論界當作破解“社會合作何以可能”這一難題的突破口;另一方面則是反社會懲罰,其極大地抑制著利他性懲罰的社會控制職能。學術界對利他性懲罰的研究頗豐,但對反社會懲罰的研究尚少。本文基於高階懲罰的公共品實驗,探索了私人懲罰的自我強化機制,分析了反社會懲罰的社會心理基礎。研究發現,無論是公開更多的信息,還是向更多的人公開信息,都有助於抑制反社會懲罰;然而,僅僅是公開更多的信息仍然難以維繫公共品自願供給合作,但隨著向更多的人公開信息,輔以旁觀者的第三方監督,公共品自願供給合作能夠得以維繫。另外,“不公平感”、“不公正感”和“不規範感”等社會認知,解釋了人們的反社會懲罰行為;而且,那些社會公平感認知較強的個體更願意實施第三方監督,私人懲罰自我強化效應在他們身上體現得更為明顯。在當今社會治理實踐中,一方面要進一步拓展私人懲罰渠道,發揮利他性懲罰的社會控制職能,為社會治理提供“地方知識”;另一方面要更加註重引入信息公開、交流溝通等柔性治理技術,特別是要大力培育社會資本,增強群體的自我組織與自我管理能力。

[關鍵詞]信息公開 私人懲罰 社會合作 高階懲罰 公共品實驗

碳市場的穩定機制:一項實驗經濟學研究

[作者]魏立佳 彭妍 劉瀟

[摘要]本文運用實驗經濟學方法,在全國碳市場剛剛啟動之際,探討碳配額的市場波動風險及其穩定機制。本文從歐盟、北美、中國廣東等現行碳市場的管控政策中分別抽象出數量穩定、價格穩定和價量聯動穩定三種機制,並運用理論建模和經濟學實驗的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發現,宏觀經濟週期和企業的非理性交易會對碳市場的波動產生推波助瀾的作用。面對碳配額價格的巨大波動,價量聯動穩定和價格穩定機制能夠較好地維護市場的交易理性,此時企業生產效率較高,社會總福利較大。數量穩定和無穩定機制的市場表現都不盡如人意。特別是在碳配額過量供給的情況下,價量聯動穩定機制的市場表現尤為突出,在價格穩定性、產量穩定性、社會效率等方面相對其他穩定機制有明顯優勢。各類型的市場穩定機制對企業的影響也各不相同,其中低排放企業相對於高排放企業在價量聯動穩定的碳市場中佔據最大優勢,在其他穩定機制的碳市場中優勢要小得多。

[關鍵詞]碳排放權 配額 市場穩定儲備 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