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連載3」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質態

原文標題:[學術連載3]關於“高質量發展”的經濟學研究——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質態

[摘要]從經濟學的基礎理論看,所謂質量,是指產品能夠滿足實際需要的使用價值特性。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體現經濟發展的本真性質,對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使用價值面即供給側的關注,將變得尤為重要,受到更大關切。經濟發展的本真性實質上就是以追求一定經濟質態條件下的更高質量目標為動機。發展質量的內容所表現出的多維性和豐富性,要求發展戰略和模式選擇的高度創新性。系統性地創造發展優勢,走符合實際和具有特色的道路,以各種有效和可持續方式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多方面需要,是高質量發展的本質性特徵。各地區可以基於自身實際追求豐富多彩的優越。發展質量的高低,最終是以經濟發展能否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判斷準則,而美好生活需要絕不僅僅是單純的物質性要求,而將越來越多地表現為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與高速增長階段主要以工具理性為動力的機制不同,高質量發展階段必須有更具本真價值理性的新動力機制,即更自覺地主攻能夠更直接體現人民嚮往目標和經濟發展本真目的的發展戰略目標。這種新動力機制的供給側是創新引領,需求側則是人民嚮往。這種新動力機制的內在要求就是市場經濟工具理性與經濟發展本真理性的有效契合。

[關鍵詞]高質量發展 工具理性 本真價值理性 發展戰略

(續)

三、新時代經濟發展的新質態

現代經濟學起源於18世紀的啟蒙時代,工業革命是其現實背景。因此,經濟學的發展沿著工具理性主導的方向發展,並且很大程度上基於物理學的隱喻,把經濟活動設想為“機器”。於是,均衡、最優化、最大化、控制、調節等範疇概念和分析方法成為經濟學的主要思維工具。如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泰勒(2016)所說,主流經濟學的邏輯可以簡單表述為:“最優化+均衡二經濟學”。沿著這一方向,並且力圖將更復雜的數學方法引入經濟學,以體現經濟學的“高深”和“精尖”,因而經濟學的形式顯得越來越“精緻”、“優美”,同時卻越來越遠離複雜現實,失去其本真的研究對象。這導致一個奇特現象:越高深的經濟分析似乎越是同真實世界無關,經濟學的優美性似乎就是其自身推理邏輯的自洽性。這樣,經濟學似乎具有了“淺碟”性特徵:精緻華美的碟盤中盛不了多少實物。高級化的理論和精緻的模型並不能很好解釋現實,特別是難以預測可能發生的重大變化,例如經濟危機的爆發。這突出地體現為:應對“量”的問題,經濟學似乎可以信心十足地進行得心應手的分析和判斷,而一旦面對“質”的問題,經濟學就表現出力不從心的窘迫。特別是,當社會經濟的“質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過去社會的“質態”條件下形成的經濟學分析方法無論如何精緻高級,也難以適應具有新質態的新時代。關鍵還在於:現在所面對的主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濟發展質量問題,而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條件下的經濟發展質量問題。因此,在我們的經濟學“碟盤”中,需要放人這個新時代的新質態因素及其導致的新現象和新關係,並能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和獲得可信結論。

關於經濟發展的研究,美國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做出過重要貢獻,他提出的創新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學術影響,現在,凡提及創新和企業家,經濟學家幾乎言必稱熊彼特。不過,從熊彼特(1991)的那本著名著作《經濟發展理論—對利潤、資本、信貸、利息和經濟週期的考察》的書名就可以看到,他主要關注的仍然是交換價值即貨幣側的現象,而使用價值即供給側的因素是處於從屬地位的。不過,熊彼特在理念上是關注經濟發展的質態變化的,他說:“我們所意指的發展是一種特殊的現象,同我們在循環流轉中或走向均衡的趨勢中可能觀察到的完全不同。它是流轉渠道中的自發的和間斷的變化,是對均衡的干擾,它永遠在改變和替代以前存在的均衡狀態。我們的發展理論,只不過是對這種現象和伴隨它的過程的論述。”按照這樣的思路,熊彼特實際上涉及到了經濟發展的質態變化現象問題,並將其抽象為經濟循環中發生了各種要素“新的組合”現象,而引人新因素“實現新組合”也就是他所定義的企業家“創新”和經濟發展質態變化的“動態”過程。當然,熊彼特並沒有將經濟發展的質態變化推展到“時代”的質態變化現象。這是今天的經濟學家特別是中國經濟學家所面臨的研究課題。

基於以上討論.可以將“高速增長”和“高質量發展”作為區別兩個發展階段的不同質態的概念同過去40年相比,中國經濟的質態變化是顯著的:從低收人變為中等收人、從生產力落後的貧窮國家變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GDP增長目標最重要變為實現平衡和充分發展更重要、從全力追求“金山銀山”變為更要有“綠水青山”,等等。這樣的基本質態變化,將導致發展觀的實質性轉變:過去的時代精神是“寧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人們讚美和歡呼工廠煙囪冒出的黑煙如同美麗的“水墨畫大牡丹”。而新時代的新發展理念則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

在市場經濟中,主要生產活動的重要經濟性質確實是交換性的,即大多數人的行為是以獲得更多的交換價值(收人、利潤)作為目的,以此才能獲得消費(索取消費品)的權利,因此,消費是權屬性的,即人們只能消費屬於自己的產品。其實,現實情況比上述理論邏輯要複雜得多。生產不僅僅具有交換性,因而以市場價格調節市場活動,而且生產也需要外部條件(例如基礎設施)支持,還會產生正面的或負面的經濟外部性。同時,真實消費(使用價值的享用)也不僅僅是權屬性的,即只有擁有產權才能消費,而且存在共享性消費,即不擁有產權也可以消費。只不過在過去時代,非交換性生產活動和非權屬性消費(共享)並不具有實質性的重要意義,所以在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分析框架中可以“抽象掉”。而進人新時代,經濟質態發生了巨大變化,生產和消費的經濟學性質具有了顯著的新特徵。所以,今天的生產和消費的社會質態特徵和質量要求標準同過去也必然大不相同,因而其理論解釋和表述也必須深化和改變。

正因為市場經濟中,絕大多數生產活動是為交換而進行的,生產者是為向他人提供使用價值而進行勞動,其目的是獲得更多的交換價值(貨幣),而交換價值(貨幣)本身並不具有使用價值,所以這樣的生產方式,實際上是生產活動目的與手段的角色反轉。雖然這樣的機制能夠為社會生產注人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但正如美國著名學者大衛·哈維(2016)所說,那是一個交換價值是主人,使用價值是奴隸的機制而當人類社會進人一定的發展階段,經濟發展的本真性質必會凸顯其最終的決定性,即在新的發展階段上實現本真復興。根本上說就是“享用”的崛起,是“享用”對於“交換”的“平權運動”(金磅,2018)。在這一意義上,即從經濟學的價值論上說,新時代是本真理性漸居主導地位的時代(或本真復興的時代),必有發展理念的深刻變化,以適應和體現時代質態的演變趨勢。經濟發展的本真理性實質上就是以追求一定經濟質態條件下的更高質量目標為動機。

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由於經濟質態的變化,發展的質量要求也會改變(提高),高質量發展所涉及的基本因素與以往時代也不盡相同,即發展的政策目標以及各目標的優先次序將有很大改變。基於過去的社會經濟質態或發展階段,當時主要強調“市場經濟是交換經濟”。也就是說,在馬克思所定義的商品二重性中,強調了交換價值(索取權),而使用價值(享用性)反而成了獲得交換價值的手段。在那個時代是可以如此理解和進行理論表述的。但進入新時代,繼續這樣簡單地理解市場經濟就有失偏頗了。儘管市場經濟確實是交換經濟,但這一性質並不能否定市場經濟歸根到底也是滿足人民實質需要的經濟制度,而且市場經濟的前一個性質最終是受上述第二個性質決定的(創造使用價值滿足真實需要)。正因為上述前一個性質可以成為實現後一個性質最有效的手段,市場經濟才是人類發展中最具高效率和最現實可行的經濟制度,即迄今為止,市場經濟是滿足人的真實需要最有效的制度。在市場經濟的一定發展階段,由於工具理性的強勁主導和社會生產力的落後,上述第二個性質被抑制了。而進人新時代,市場經濟的這個最終服從於滿足人民實質需要的根本性質將越來越顯著地顯現出來。

因此,新發展觀,即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就成為對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也是對是否實現了高質量發展的評價準則。而且,新時代的這些要求的實現也內在地決定了經濟運行必須是效率和質量導向的,即體現質量第一、效率優先,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金碚,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經濟學博士)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