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穿上清朝的黃馬褂會那麼風光和那麼榮耀?

在許許多多的清朝古裝劇中,我們總能看到少數功臣名將得到賜穿黃馬褂的殊榮。那麼黃馬褂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什麼穿上黃馬褂會如此風光和榮耀?

黃馬褂是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後也賜予有軍功的臣下。亦作“黃馬袿”。清代的一種官服。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為什麼穿上清朝的黃馬褂會那麼風光和那麼榮耀?

清朝黃馬褂

打獵校射所獎得的黃馬褂均屬於行圍褂子,它們和比武時所得的黃馬褂一樣,一般只允許在行圍或比武時穿,平時不能穿,違者一律以覬覦皇權罪論處。在這種御賜黃馬褂上市以前,清朝統治著籠絡武人的工具,不外“加‘巴圖魯’勇號”、“賞戴花翎”、“封爵”、“賞賜‘世職’”等。

馬褂其實是行褂的俗稱。長與坐齊,袖長及肘,排除了衣袖的干擾,保持手腕的靈活性,適合馬上民族控馭馬匹,舞刀弄箭,之所以被稱為馬褂,也正是由於其便於馬上騎射時穿著的緣故。

為什麼穿上清朝的黃馬褂會那麼風光和那麼榮耀?

身穿黃馬褂的清朝官員

黃色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皇家專用色彩,象徵皇權。但是首先是清代的一種官服。凡領侍衛內大臣,護軍統領等,皆服黃馬褂。後也賜予有軍功的臣下。亦作“黃馬袿”。清代的巡行扈從大臣,如御前大臣、內大臣、內廷王大臣、侍衛什長等,皆例準穿黃馬褂。有功大臣也特賜穿著。

今人在畫像和故宮館藏中沒有發現皇帝穿著的黃馬褂,但文獻記載,乾隆皇帝曾解下身上的黃馬褂賞給阿桂,因此清帝穿著黃馬褂是不爭的事實。黃馬褂作為一種服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獨特體制下,滲透到政治層面,被公認為滿洲進行異族統治的特殊工具。

為什麼穿上清朝的黃馬褂會那麼風光和那麼榮耀?

黃馬褂

但追根溯源,漢魏時期的半臂,明洪武年間的對襟衣以及明武宗正德年間的罩甲,都是與黃馬褂相同設計、相同功能的服飾。所以,黃馬褂不是純粹的胡服,也不是照搬“寬衣博帶”的漢族服飾而創制,它是胡服、華服兩種服飾文化長期交流的產物。只是,黃馬褂在清代獲得無比尊崇的地位,併成為體現皇權恩澤的工具。

在清代服制的色澤規定中,黃色有明黃、金黃、杏黃等多種類別。“黃馬褂”只是一個概念相對含糊的通稱,其內涵遠非“黃色的馬褂”這樣簡單。

為什麼穿上清朝的黃馬褂會那麼風光和那麼榮耀?

清朝身穿黃馬褂的帶刀侍衛

從理論上講,明黃色、金黃色、杏黃色的馬褂均可稱之為“黃馬褂”。但在清代政治生活中唱主角的黃馬褂卻只有一種。實際上,黃馬褂確有明黃色和金黃色之分。

黃色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皇家專用色彩,象徵著皇權。因此,黃馬褂也常常被當作特殊的嘉獎和榮寵,由皇帝賞賜給有勳功的大臣。久而久之,黃馬褂便在清代的眾多馬褂中脫穎而出,成為具有特殊象徵意義的馬褂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