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祝融絕嶺沐天風 ▌歐伯達先生書法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論歐伯達先生的

書法思想與書法創作

段永成

歐伯達先生簡介

歐伯達先生(1925—2010),號鐵樵,湖南衡陽縣人,著名書法家。歐伯達先生書香家世,詩書蘊厚,平生瀚墨耕耘七十春秋,書法造詣高深,於金文篆隸魏楷行草皆具功底,書風端莊沉穩,其隸書尤為蒼古雋秀,獨具特色,深得各方厚愛,在書法界享有盛名。世稱“歐隸”。被譽為國內三位隸書大家之一。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先生自幼酷愛書法,從藝六十年間,在艱苦的條件下,以極大的熱情和毅力從事書法研究、藝術創作、和人才培養,盡心盡力地為單位、社會服務。為承德、衡陽兩地書法事業的發展、繁榮做出了突出貢獻。並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藝術服務大眾的創作思想、雅俗共賞且獨標一幟的藝術作品,深受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喜愛。在承德曾有“山莊錯落十萬戶,鐵樵書法幾千家”的美譽。生前屢獲殊榮。1996年《歐伯達書法作品集》與魏巍、賀敬之、白楊等28位著名老文藝家的專著一同入選國家首批《晚霞文庫》,2004年其書法作品又與啟功、沈鵬、歐陽中石、李鐸、等16位書法大家的作品一道榮登國家郵政總局發行的書法郵票,很多作品鐫刻於湘西草堂、嶽麓書院、曲阜孔廟等全國各處名山勝地。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歐伯達是中國書畫函授大學著名教授,生前曾與舒同、趙樸初、啟功、沈鵬、歐陽中石、李鐸、賴少其等書法家多有書作酬唱,對當代書法發展產生著極其重要的影響。1995年,中國文聯啟動《晚霞文庫》工程,為成就卓著的老文藝家出版精品圖書,首批入輯的有魏巍、賀敬之等二十八位藝術家,歐伯達先生雖偏於一隅,卻憑著精湛的書藝和對書法事業、書法教育的卓越貢獻而在入選之列,且是書畫界的唯一代表;足見歐伯達先生在書法界的實力與地位。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然而,藝術是嚴謹的。我們總是需要依據藝術本身來衡定一個藝術家的水準,而非其他與藝術無關的因素參雜其中。一個藝術家的作品要想行之久遠,他必須擁有屬於自已的藝術觀,而且藝術觀還必須與其創作實踐甚至為人處世達到一定程度上的契合。因此,我們需要從書法思想與書法創作兩個方面來探究歐伯達先生的書法世界。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歐伯達先生創辦了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承德分校,並親自授課。視其講稿,則可見歐伯達先生有很多主見鮮明的書法觀點。其中一些直取古人,而另一些則是其自身學書過程中的真切體悟與思考,甚至有些觀點能突破古人藩籬,真知灼見,裨益後學者。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一是關於書法創作的責任。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歐伯達先生在《談藝錄》中提到:

我的追求是雅俗共賞,不管是金文也好,隸書也好,都要雅俗共賞。書法不僅要寫好,而且要讓大家看得懂。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如何才能讓“大家看得懂”?必須平正、端莊,而非扭曲、怪誕。這看似一個審美的追求,實為一個書法創作責任的話題。歐伯達先生這裡表達得很明確:書法可為精英藝術,更要為民眾服務。這種觀念飽含著其強烈的社會使命感,也恰好契合了近些年來中國書法家協會提出的“書法進萬家”思想。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二是關於書法臨習。

在這個方面歐伯達先生談的很多,我們摘取其中一個關鍵點。他在《隸書講義》中說:

讀書成誦,誦上口頭,觀帖成誦,誦上筆端。誦上筆端那就達到了《書指》說的‘取古人’的目的。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雖然宋高宗也曾提過“詳觀點畫,以致成誦”,但是歐伯達先生的貢獻是將“誦”字作了強化,這是歷代書法家都沒有做過的事情。眾所周知,很多學書者並非其沒有臨摹能力,而是不能將臨摹過得碑帖真正用到創作當中去。為什麼?因為心中無帖,心中無字。若真如歐伯達先生所言,讀帖能達到成誦、並能記之的地步,古人的文采你自然能瞭然於胸,帖中的字形也能閉目索之。胸中有成字,背臨將不是問題,創作自然也不是問題。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三是關於書法取象。

歐伯達先生在《書藝淺談》中說:

書者,語言之符號,文字之表記。初無神氣可言,欲求其美,必有所象,所象為何?曰,宇宙之間,凡物之有神氣者,莫不可以為象。又說:象之剛者,如虎振龍威,松聳危岸(以蒼勁之點畫表之);象之柔者,如鳥散萍開,柳舒花放(以娟秀之點畫表之);象之動者,如飄風忽起,驚鳥乍飛(以飛宕之點畫表之):象之靜者,如葉裡紅花,雲間白日(以端凝之點畫表之)。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這段話是歐伯達先生經常強調的。當然,就取象一說,歷史上很多書法家都有提及,如蔡邕的“縱橫有象者謂之書”等等。古代書法家不僅從象中悟得書法的真諦,甚至於有些書家喜歡用比擬手法來喻書,以至於米芾對此大為不滿,說“歷觀前賢論書,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是何等語!”而歐伯達先生在此將“象”的問題具體化,不只是具體到自然物象,而是具體到點畫如何運用。從而形成了抽象—具象—點畫的對接,是一個創造,有利於學書者。

四是關於金石書法中“範味”的提出。

歐伯達先生在《談藝錄》中著重強調: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隸書要寫出“範”的味道,即是金文鑄模轉彎抹角的味道……同樣一個“十字”架,張遷的寫法、禮器的寫法,石門的寫法,我都把它拿出來比較,在“十字架”當中如何體現“範”的味道,這又是一個關鍵,就是“鑄點”。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清代書家在體會金石書法時提出要重視起收筆的觀點,也提及“中怯”的問題,而歐伯達先生又提出一個全新的觀點:注意“十字架”、寫出“範”味。“範”是古代金屬器皿製造時用的模,因為液體是在模內流動,筆畫的交叉處自然形成肥厚的“鑄點”,於是產生自然的渾厚潤澤之態,如比對風化剝蝕的碑刻作品也是如此。如不注意“範味”,則容易將筆畫寫成簡單交錯,猶如火柴疊加,乾澀無味。何紹基在臨習漢碑時就注意了用漲墨來表達過“範”味,而歐伯達先生在這裡做了理論上的總結。歐伯達先生這個觀點對金石書法的研究尤其是創作研究有著重大的價值。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書法創作的評價總不是那麼容易。因為書法作品的品評標準很難達到一致性和穩定性,所以即便是二王的書作也沒有得到蓋棺定論的審美衡定,而對於當代書家的評價更是如此。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歐伯達先生書法創作在隸書、金文、魏碑以及二王一路行書等多個方面都有涉及,而且有突出成就。如果總體上去考察,我們可以發現其創作主要基調還是從屬其書法觀念:雅俗共賞、典雅、端莊而風流。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對於隸書創作與審美,清代書家的著重點在於:拙、重、大,強調意態的樸拙、力量的強悍、氣象的盛大。而歐伯達先生有著自己的獨特理解,他幾乎去掉了“拙”而加強了“大”的方面,並且著重營造一種“端莊”、“廟堂”的氣象。

首先,其隸書以“平正”取“端莊”之姿。而當代展覽時代的隸書創作很多強調“趣味性”。正因為如此,當代隸書很多作品空間變形、墨色對比、中軸線的波動都逐漸趨向設計化,如果比對漢清兩代尤其是漢代的隸書,我們會發現:過分地強調“趣味性”容易讓隸書走向小格局。歐伯達先生的隸書基本沿襲漢人的平正、端莊、寬博的創作風格,字形類《禮器》而含《曹全》波挑的飛動,看似簡單,實則為大氣象。

其次,其隸書有剛勁的“金石味”與飛動感。“剛勁”得益於其對《張遷》與各種金文拓片以及對曾熙、李瑞清等人書作的研習。清代人在研究篆隸線質的“金石味”上有突出成就,主要有兩點:一是濃墨強力推進或是連續發力曲線表達來實現“如折刀頭”之剛勁,一是水墨生宣營造碑石剝蝕殘破之態。伊秉綬、楊峴、吳昌碩等喜歡濃墨強力,何紹基喜歡漲墨表達,而曾熙、李瑞清則以波動曲線表達篆隸剛勁的“金石氣”。歐伯達先生篆隸取法曾、李為多,但歐伯達先生並未“隨人作計”,學習曾、李曲線的力量表達方式而減弱曲線波動形態,並加強線條虛實的對比與蠶頭雁尾的弧度,使其隸書顯得既端莊大氣又不乏飛動感。隸書的飛動感又是歐伯達先生一直強調的,他在《書法三要素的意象特徵》中曾言“書法之結劃,凡平正、勻稱、連貫參差四素以備,而無飛動之勢者,生氣乃厄。”正因為具有這些審美特質,所以歐伯達先生的隸書風格凸顯,能獨立於當世,大能懸之高樓,小可美化居家,亦能賞之於案牘。

歐伯達先生的楷書創作的重點放在中楷上,主要取法《張黑女》。歐伯達先生對書法的有非常強的理解力,或者說對整個書法史有非常清醒的認識,他知道自己該寫什麼,什麼樣的書體用什麼樣的風格去表達。對於《張黑女》的取法,曾熙在此基礎上增加圓轉的筆意,李瑞清則強化瘦勁與高挺,何紹基臨習《張黑女》時則融合唐楷,雖各顯特色,但都在圓、厚、勁上下工夫。歐伯達先生在取法《張黑女》時卻走了另一條路,他沒有強化碑刻的蒼勁,而是融合了二王一系的帖派書法筆意,顯得清秀可人。歐伯達先生有時還會在界格書法樣式的楷書創作中加進一些行書的牽絲連帶甚至出現草書的字形,從而形成動靜結合、莊重又靈動的書法審美。

歐伯達先生的行書創作有兩大類:一是大字行書;一是手札。

大字行書的創作,歐伯達先生明顯受何紹基行草書的影響,不像篆隸創作取平正之姿,而是非常注重墨色的濃淡、用筆的輕重,尤其是字形大小、寬窄、敧側的處理非常到位,還時見拉長的筆畫來打破空間分割的平衡性。甚至注意線條內部的粗細與墨色的不同處理,線條還帶有金文或隸書書寫時的波動曲線,碑味十足,生機盎然,具有極強的藝術表現力。

手札是古代書家最常見不過的創作形式,甚至可以說是幾乎沒有創作意識的創作,具有很強的隨意性。正因為如此,這樣作品往往最能顯示書法家的功力,往往也是書家最能自由表達、最能顯現性情的書法樣式。

歐伯達先生手札創作我覺得可以用“風流”二字來概括,甚至有可以比肩宋人手札之處。主要表現在他對帖派書法筆法的精熟程度。歐伯達先生自己曾說“二王的東西是我作品中的魂”,如果細讀歐伯達先生的手札我們會發現:其早期的手札幾乎是純二王帖派一系的,沒有刻意去表現篆隸波動、蒼茫的線條。恰恰是這一點顯示出了歐伯達先生對碑帖兩系的準確理解,也展現出他在多種書法風格體系中游刃有餘的能力。歐伯達先生的手札作品中起筆的刀砍斧切顯示出其用筆的敏銳與果敢,有如米芾“八面出鋒”的用筆;點畫之間的細小牽絲能讓人感覺到毛筆凌空起落的生猛之力,這樣的力量勢必給作品帶來無盡鮮活的東西;其手札作品上下、左右的字都是因為快速書寫時毛筆自然落下形成特定的位置關係,從而在字的內部形成很多並非勻稱、規則的對比空間,具有“斷不可移”的特點。真正體現了孫過庭所說的“一點成一字之規,一字乃終篇之準”,也直接表現歐伯達先生的自信與風流。金石書法家鄧磐石先生曾在《鐵樵歐伯達先生七秩壽序》中說:“先生嗜酒,能詩,性豪爽,善辭令,每於酒席間,談笑風生。尤好交友,朋友遍天下。”可見,歐伯達先生的手札就是此語的最好註腳。

回味歐伯達先生的書法觀念、細讀歐伯達先生的書作,我們可以瞭解到歐伯達先生在書法上的執著追求、潛心探索與突出貢獻。

尤其是品味其手札作品,我們可以清晰全面地看到其書法交往、書法教育、思鄉之情、率性生活等各個方面,我們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用筆墨表現的生命的律動。當讀到手札中歐伯達先生的詩句“還鵲樓頭看早霞,秋霜然葉似紅花。歸心時逐南飛雁,只為衡陽是老家!”“三十年來歲月長,塞垣情誼總難忘。而今歸向衡陽去,猶把山莊作故鄉!”我不禁被歐伯達先生生動的筆墨、兩難的鄉愁所感動。

段永成

(本文作者)

祝融絕嶺沐天風——歐伯達先生書法


段永成,男,湖南衡陽縣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副教授。碩士就讀西南大學,師從周永健、曹建等先生。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士,師從李一先生,書法創作與技法研究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