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汶河源头之一柴汶河的传说

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可新泰人民的母亲河——柴汶河却是向西流,至于她流淌了多少年、多少世;没人知道;只知道大禹曾治理过这条河,知道是大禹规划的河道流向。

据说很久以前,徂徕山、莲花山、沂蒙山三山相环,圈成一个四周高耸、中间低洼的像大瓮一样的地势,绵延几百里内,水只能往这个“大瓮”里灌而不能往外流。

山东大汶河源头之一柴汶河的传说

洪水从山上冲刷下的泥土,沉积于“瓮底”,大片大片汪洋下边淹没着肥沃的良田。山民们眼瞅着山上的土地被雨水一寸寸侵蚀着,毫无办法,守着山岭薄地,盼望着能有人敲开“大瓮”,使水流出去,让“瓮底”下的土地得见天日,成为自己养家糊口的农田。

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母亲是有辛氏之女,名叫女志,也叫脩己。其父鲧受帝尧之命治理洪水水患,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禹被任命为司空,继任治水之事。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终于治水成功。

人们吃够了水的苦头,大禹治水来治理三山环绕的“大瓮”,百姓们如同遇到了救星,积极向他介绍当地的地理、地质情况,争先恐后地为他当向导、做先锋。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走遍三山的角角落落,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

大禹根据百姓们的介绍和自己调查得来的结论,知道当地的地势是东高西低,便决定,找一个泄水口,打通河道,把大瓮里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而这个泄水口的最佳位置,就在今天的柴城那个位置。方案制定后,更加重要的是实施。

山东大汶河源头之一柴汶河的传说

图片来自网络

治水的日子是艰辛的,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脸晒黑了,人累瘦了,甚至连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脚指甲也因长期泡在水里而脱落,但他轻伤不下火线,一直在前边工作着、指挥着。在他的带动下,治水进展神速,大山豁然屏开,形成两壁对峙之势,河水由此一泻千里,向下游流去。

由此,“大瓮”里的水顺着大禹规划的河道滚滚而流,这条形状像大瓮的河流被称作“大瓮河”,后来,叫着叫着,“大瓮河”就被叫成了“大汶河”。后来,大汶河新泰段因流经古柴县,被称为“柴汶河”,打这以后,群山环抱的新泰大地,才有了向西、向南流淌的柴汶河。

水退去后,大量的鱼虾及其粪便等富含营养的物质留在“瓮底”,使得这里土壤肥沃,加上大汶河两岸的农民勤劳善良,这里成了新泰大地的粮仓。

山东大汶河源头之一柴汶河的传说

据传大禹治水时安营扎寨、指挥调度的地方,就是今天光明灌区南干渠渠尾的禹村。为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伟大先祖,后人在这里建起了大禹广场,塑起了大禹雕像。

大禹像头顶蓑笠,手执耜铲,背盘雕龙,目视前方,刚毅威猛,气势非凡。大禹治水不畏艰难、战天斗地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柴汶河人民。

山东大汶河源头之一柴汶河的传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