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觀智庫發佈最新統計報告,貝店以133.37%月活增幅位居第一

近日,權威第三方數據機構易觀智庫發佈最新統計報告,在2018年3月移動AppTOP1000排行榜月活增幅TOP20榜單中,網約車、共享單車、社交電商等領域的應用表現搶眼。


其中,社交電商平臺貝店3月月活環比增長133.37%位列榜單第一;王興的美團打車以95.8%的增幅交了一份漂亮的成績單,而阿里嫡系的哈羅單車同樣在今年3月迎來了需求旺季。

易觀智庫發佈最新統計報告,貝店以133.37%月活增幅位居第一

網約車風雲續集開拍,市場容量持續擴大

自滴滴與Uber合併之後,很多人都以為網約車的戰火已熄滅,市場格局已定。然而,隨著王興的加入,這個春天,網約車行業再一次硝煙瀰漫。

自3月21日,美團打車登陸上海以來,受到司機、乘客的一眾熱捧,隨著美團打車的持續運營推廣,3月份,美團打車司機端MAU達到244.28萬人,環比增幅達到了95.8%。

相比之下,多年行業積累的滴滴出行有更大體量,並在3月份打破了自身的運營數據。由於滴滴和美團分別在乘客端和司機端開啟補貼大戰,極大的激活了用戶,滴滴出行MAU在3月首次突破一億大關,達到10633.34萬人;滴滴司機(專快)MAU達到1299.77萬人,環比增幅10.23%。

由此可見,中國網約車市場格局已定的言論還為時過早,雖然目前美團用戶基數少,但隨著接下來雙方動作的進一步升級,鹿死誰手還未可知。但是從整體的數據上可以看出,出行市場市場容量巨大,仍有待開發的領地。

社交電商進入爆發期,用戶增長態勢迅猛

在易觀的這份榜單中,作為社交電商領域的一匹黑馬,貝店3月月活環比增長133.37%,比第二名的美團打車還高出近40個點,位居第一。

貝店為何會獲得如此迅猛的增長?除了踩中社交電商的風口外,更重要的是它自身所具備的實力。

此外,貝店聚焦於家庭消費,並據此搭建了強大的供應鏈體系,且在全國倉儲面積超十萬方,配合以貝貝集團強大的大數據和技術能力,平臺可以以最高效、安全的運作方式將包裹送到消費者手中,確保用戶體驗的高品質。

現在“共享零售”已經成為熱詞,人人皆商的時代已經來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商業大潮中不可忽視的力量,而貝店為代表的社交電商平臺,恰好為消費者提供進入零售行業的機會。

消費者可以在貝店上通過親戚、朋友、同事的推薦,在商品交易過後,出於社交信任的背書,復購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甚至形成了一定的購物習慣,也就是說,社交電商兼具強大的“拉新+復購”能力,是其用戶暴發型增長的關鍵。

春暖花開,共享單車迎流量高峰

3月份,全國氣溫的回升帶動了共享單車需求的大幅度提升,迎來了新一季的流量高峰。易觀數據顯示,,ofo和摩拜的MAU增幅分別為491.3萬和243.78萬人,最終MAU分別為2686.55萬人和2363.62萬人。

相比共享單車頭部企業,哈羅單車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免押金之後提升效果明顯,MAU達到336.04萬人,環比增幅達38.05%。

哈羅單車於2016年11月份開始投放車輛,為了避開一線城市摩拜和ofo的激烈戰火,從一開始就主攻三四線城市。現如今,摩拜和ofo都因資金問題,分別賣身美團與阿里,而早就成為阿里“親兒子”的哈羅單車,其背後的強大資金支持以及免押金的戰略優勢,未來的發展可期。

隨著氣溫的持續回暖,共享單車的使用率將持續增加,而隨著“燒錢模式”的終結,開始精細化運營,單車企業也開始尋求盈利,為未來的發展帶來不小的挑戰。

在3月份,各領域業務競爭已經迅速打響,而接下來的日子裡,競爭只會更加激烈。相比傳統領域,互聯網行業的迭代速度太快,無論是產品模式,還是運營創新,持續挖掘用戶需求,解決用戶痛點,才能擁有更多市場份額。對於中國互聯網創業者來說,需要克服的挑戰還有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