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衰落不可怕,可怕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錯判

聯想衰落不可怕,可怕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錯判

文/軟捷科技

本人進入一家主營業務為app開發/物聯網開發的外包公司軟捷科技工作後,有段時間,由於工作的關係,我和公司的商務們溝通,來我們公司諮詢想開發app的客戶最看重的是什麼?結果他們回答,是價格。因為我們公司的app都是定製開發的,相對於那些app模板來說,定製開發的app報價自然會高許多的,開發一款app動輒以萬元為單位,而大部分客戶都覺得貴,捨不得花這個錢。

這幾年,移動互聯網領域先後出了滴滴,美團,今日頭條(以下簡稱 TMD)等獨角獸,而且他們都是在兩三年內迅速成長起來。如今,沒有人會否認現在是移動互聯網的時代;也沒有人會意識不到,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傳統制造行業的智能化升級換代是大勢所趨,但是,中國的傳統制造企業現在面臨一個問題,砸錢投入到app/物聯網開發中,對企業產品進行升級換代到底值不值?

做大更重要還是做強更重要?

聯想近期主要有兩個負面新聞:

1、2015年開始聯想股票持續下跌,所以在2018年5月4日,香港恆生指數有限公司發佈公告,聯想集團將被剔除出恆生指數成分股,該變動將於6月4日起生效。

2、“5G投票事件”。由於因5G投票門陷入“愛國”的爭議之中,74歲的柳傳志選擇了重新“出山”,誓死保衛一手創立的聯想品牌榮譽。柳傳志坦承,聯想手機業務確實做的不好,應該認真檢討,但這與動機無關。

很多年前,有人問過柳傳志這樣一個問題:“未來聯想是想做大,還是想做強?”柳傳志猶豫了一會,回答道:“那還是做大吧。”

直到中興公司被美國商務部制裁,因為無法得到美國的芯片供應而面臨倒閉,人們才驟然發現:“做大”關鍵時刻根本不頂用,“做強”才能掌握產業命脈和國家根本。

聯想為何淪落到第二次被剔出恆生指數成分股,以至於柳傳志都坦承,聯想手機業務確實做的不好。很多人都說要追溯到“柳倪之爭”,在聯想已經完成資本的原始積累之後,柳傳志依然大力推行貿工技戰略,認為有高科技產品,不一定能賣得出去,只有賣出去,才有錢。最後導致聯想因為堅持“貿工技”的道路,沒能利用中國的廉價工程師資源,為自己建立起技術的護城河。

而聯想這麼多年,僅有2%的研發投入(華為長期在10%~15%左右),僅能維持傳統PC業務的升級換代,在芯片、硬盤、面板等相關領域均是一片空白。從1994年至今,聯想背靠的中科院、毗鄰的清華北大、附近的北郵北航北理工等高校的青年俊才如過江之鯽,但聯想卻從未像華為那樣充分利用。

其實,這一切都沒那麼複雜,聯想是否願意砸錢進產品的自主研發創新中,和那些在聽說定製開發一個app需要投資幾十萬後,最終選擇放棄是一樣的道理。“做大更重要還是做強更重要”本質上是一個世界觀問題。柳傳志應該是沒有記住歷史上大清國是如何在遠邦小國英吉利的堅船利炮下被打得割地賠款的歷史教訓。

軟件開發工程師們到底貴不貴?

App在報價時是以什麼作為具體的報價參考標準的呢?行業內通行的報價評估方法都是以工作量的多少來決定報價的成本的,即整個項目需要投入多少個人天開發,每個人天按多少錢收費,兩個參數相乘即可得到總的開發費用。在一個完整的產品團隊中,一般需要包含如下角色成員:

  • 項目經理

  • 產品經理

  • UI設計師

  • ios開發工程師

  • Android開發工程師

  • 服務端開發工程師

  • 測試工程師

  • 運維工程師

在類似於筆者所在的軟捷科技這樣的app開發公司,最主要的成本是人力成本,軟件開發專業的大學畢業生的薪水一般在7-8千人民幣,有幾年經驗的軟件開發人員會給到1-1.5萬,優秀的軟件開發工程師薪資達到2-3萬並不少見。

這個薪資水平很高嗎?程序猿的月薪的確比工廠流水線上的工人高,但是相對於世界其它地方軟件開發工程師的薪資,中國的軟件開發工程師們依然是廉價的,只有少數企業才能意識到工程師們的人才紅利!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企業,大致上可以踏上三類紅利:

1. 國內市場需求紅利

2. 中低端勞動力紅利

3. 工程師和人才紅利

中國目前包括BAT在內的所有互聯網公司和華為聯想這樣的硬件開發公司,作為高附加值的科技企業,跟中低端勞動力紅利沒有太大關係,但它們的崛起都受益於國內市場需求紅利。他們都是成功藉助資本的力量,憑藉對研發的瘋狂投入,將工程師和人才紅利充分利用,為自己建立起技術的護城河。

事實上,華為的任正非是最早意識到中國工程師和人才紅利的人之一。早在1993年,任正非就拼著借高利貸,也要給工程師發工資。1999年,任正非去華為北研所視察,問時任所長劉平:“你這裡怎麼才這麼一點人呀,不是叫你多招嗎?”劉平解釋說害怕人多了沒事兒幹。任正非生氣地說:“我叫你招你就招。沒事做,招人來洗沙子也可以。”

任正非重視人才,面對外國產品的激烈競爭,在某些企業開始質疑中國人到底行不行?而沒有放開手腳讓年輕人研發核心技術的時候。任正非用行動表明了他相信中國人能行!“華為工程師們何曾辜負過他的期望”?古往今來,最有價值的不始終都是人才嗎,願不願意給工程師高薪其實是個價值觀的問題,作為老闆,你認為企業最有價值的到底是什麼?

砸錢投入到產品研發中到底值不值?

中國目前大部分製造企業所謂的自主生產,無非是買回來一大堆零部件進行組裝,貼上自己的logo後進行售賣,核心零部件全部要靠進口,這種策略在中國勞動力價格非常低廉的時候還是可行的,隨著工廠工人的工資大幅度上漲,這種策略能夠賺取的利潤越來越少。

1985年蘋果公司的喬布斯一直想要推出改變世界的產品,可是由喬布斯主導的 Mac 電腦銷量持續低迷,他請來的原百事可樂總裁約翰·斯卡利最終和他爆發激烈的爭論,最終的結果是董事會支持約翰·斯卡利,喬布斯被迫離開自己親手創立的蘋果公司。喬布斯最終還是迴歸了蘋果公司,隨著iPhone,ipad等系列產品的推出,蘋果的市值也不斷上升,巔峰時一度接近萬億美元。

1994年,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柳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要抓住計算機與通信融合(ICT)的大趨勢早做規劃、早點行動。結果是董事會支持柳傳志,倪光南徹底出局,聯想在程控交換機、處理器芯片等核心的技術上的嘗試停止。倪光南永遠的出局了,於是聯想到現在還幹著組裝電腦和銷售代理等利潤率低的業務,而聯想的股票持續下跌,目前市值只剩下100億美元左右。

短期的盈利和對產品研發的大力投入一直是企業必須面對的戰略抉擇,商業競爭是非常殘酷的,產品獲得成功一直是一件小概率的事件。許多企業老闆其實不是捨不得這個錢,給企業產品升級換代,只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研發的產品在市場上會獲得巨大成功!

儘管中國互聯網行業也存在BAT壟斷,但是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依然會出現新的賽道,開闢新的戰場。君不見在大家都認為中國電商行業已經被阿里巴巴和京東等巨頭壟斷的時候,拼多多竟然神奇地崛起了。守著眼前的一畝三分地不願意冒險其實是人生觀的問題,夢想始終是要有的,如果你不去嘗試,你怎麼知道你的人生是否會取得巨大成功?

香港大學生眼中的大陸互聯網行業

香港最近加入加入“搶人大戰”,推出一系列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媒體卻發現在香港缺失如騰訊、阿里巴巴、華為之類的大型創科企業的情況下,高端創科人才來港將會無用武之地。

儘管擁有著眾多世界領先的大學源源不斷提供人才,但是香港從PC端到移動端沒有一個有著巨大影響力的互聯網產品,特別是和以高速狀態蓬勃發展的大陸移動互聯網行業相比,香港在移動革命時代的失落更加明顯。記得有一群香港學生到大陸互聯網企業實習,驚訝發現原來大陸的互聯網行業這麼發達,存在這麼多在香港聽都沒聽過的大企業。過去他們在香港只聽過BAT,來大陸之前以為愛奇藝是家小公司,驚訝發現原來愛奇藝也很大。還有一個在汽車之家實習的香港學生,她說來之前還以為這是家修汽車的公司,沒想到是家互聯網公司。

聯想衰落不可怕,可怕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錯判

香港大學生眼中的大陸互聯網行業

香港公司為何在互聯網領域集體掉隊?

筆者認為原因之一,香港那些靠房地產發家的企業,已經習慣藉助壟斷地位賺錢。地產鉅富們利用無比強大的資本,逐步控制了物流、金融、電力、碼頭、電信等所有具備“坐地收租”特性的產業。而在他們擅長的房地產行業,則繼續玩著“限制土地供應,合謀推高地價”的遊戲。

讓地產鉅富們投入資金進入產品研發創新之中,他們是不願意冒風險的。哪怕他們已經意識到現在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物聯網將會爆發,未來是萬物互聯的時代,哪怕他們被人指責“未曾製造一件營銷世界的商品”,他們也依然只盯著港口、超級市場、電訊公司等壟斷行業的生意。在這種背景下,香港在科創領域與中國大陸的差距越來越大,以至於目前的香港沒有一家拿得出手的互聯網公司!

房價已經扭曲了香港年輕人的價值觀,當香港年輕人看到房地產開發商賺到了錢,他們看到有便宜的房子了就想買,而不是投身創新創業大潮。但是你耗盡六個錢袋的積蓄,只夠在香港買套單元房。當大陸的年輕人看到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套現 15 億人民幣,賺得盆滿缽滿,香港年輕人卻更願意守著一堆鋼筋石頭等著房價升值。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如果連他們都有了錢只想買房,這種行為和過去那些拿著玻璃球當寶貝的非洲、美洲的原始部落人有什麼差別?

如果歷史稍微好點的人都應該知道文明是會消亡的,許多文明的消亡,都是因為科技樹點錯了。瑪雅文明的那些人,玩石頭玩到了高級。而香港人玩得最溜的房地產,不也都是些鋼筋,水泥,磚頭,高附加價值又體現在哪裡?房子是需要人住的,在人口老齡化的未來,香港該何去何從?房地產是有創新天花板的,摩天大樓已經是頂點,GDP超90%來自服務業的香港,又有哪些職業,是人工智能替代不了的?

作為一家app/物聯網開發外包公司的員工,一個客戶嫌開發一款app貴,不願意投資,然而客戶中總會有捨得投資的,只是個比例問題,否則軟捷科技也不可能養活上百個軟件開發人員,並在短短的六年之內成功將企業做上市。聯想衰落不可怕,畢竟只是一家企業判斷失誤,可怕的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錯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