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前,那個年代—老棗莊人的飲食與習慣

中國幅員遼闊,地大物博,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飲食習慣,有句老話叫做“民以食為天”,就是對於老百姓來說,吃飯是放在第一位的。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山東棗莊人,我要談談老棗莊人的飲食與習慣,記得有句話叫“憶苦思甜榆錢飯”今天我們就回憶一下老棗莊以前那些飲食與習慣。

改革開放前,那個年代—老棗莊人的飲食與習慣

其實,最早老棗莊人的日常生活制是每天實行兩餐制,稱“兩頓飯”,有早晨飯、響午飯。每天早晨起來那要下地幹兩三個小時的活,9點左右開始吃清早飯,晌午飯一般是下午2點左右才吃。晚上一般不做飯的,誰餓了就吃點乾糧,喝點中午的剩稀飯或開水也就可以了。所以,晚上吃飯叫“喝湯”。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由每日兩餐才逐漸改為三餐。

改革開放前,那個年代—老棗莊人的飲食與習慣

主食

乾糧 過去因為經濟條件比較差,種類偏少主要是煎餅、卷子、餅、窩窩。卷子有死麵卷子和發麵卷子,白麵卷子和雜麵卷子;餅子有貼餅子和下在湯鍋裡的“喝餅子”。有一種在菜鍋周圍貼的叫“老鱉靠河沿”。還有單餅、油餅、野菜或樹葉麵餅等等。窩窩有高粱面窩窩、棒子麵窩窩、瓜乾麵窩窩等。主食還有面條、米飯,比較奢侈。

改革開放前,那個年代—老棗莊人的飲食與習慣

玉米窩窩頭

改革開放前,那個年代—老棗莊人的飲食與習慣

榆錢飯

稀飯 俗稱“糊塗”,如高粱糊塗、瓜幹糊塗等。兩種以上混合,如綠豆小米糊塗、高粱豆錢糊塗等。混合面加入白菜、蘿蔔絲、菠菜等製作的各種鹹稀飯又叫“鹹糊塗”,加入南瓜叫“南瓜糊塗”,加地瓜叫“地瓜糊塗”等,另外還有菜豆腐、辣湯、豆沫子、粥、糝湯等。

改革開放前,那個年代—老棗莊人的飲食與習慣

鹹糊塗

副食

過去的生活條件比較艱苦,菜均以辣、鹹味主。“要拉饞,辣椒子鹽”是當地人的口頭禪,還說“菜不夠,鹽來湊”。而今,生活水平有了大幅的提高,漸漸淡化了以辣鹹為主的習慣,開始講營養、講口味。對雞、魚、肉、蛋講新鮮。肉以豬肉為主,雞、羊、牛肉但不經常食用,以前只有過年過節才有機會分點肉。蛋以雞蛋為主,還有鴨蛋、鵝蛋、鵪鶉蛋。豆製品除了常用豆腐外,還有豆腐乾、豆腐皮、腐竹、黃豆芽、綠豆芽、青豆芽等。澱粉類有粉絲、粉條、粉皮、涼粉等。食油以豆油為主,另有花生油、芝麻油、棉籽油。對於過去只有夏秋兩季才有的鮮菜,如今一年四季不缺。

改革開放前,那個年代—老棗莊人的飲食與習慣

豆腐皮

改革開放前,那個年代—老棗莊人的飲食與習慣

老油坊

“憶苦思甜榆錢飯”,回憶過去的窮日子,珍惜眼前的好日子,經濟在發展,社會在進步,日子一定越來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